[转载]大自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2024-11-07 07:59:26)
标签:
转载 |
大自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教故事:这是一位著名中国教育报刊社记者讲的家教故事。
大自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能提供鲜活的教育资源,可谓最好的启蒙老师。记得儿子6岁时,我们全家去辽宁锦州的笔架山景区游玩。出发之前,孩子妈准备好了露营的工具、食物、药品等,还收集了野营攻略。中午左右到了目的地,发现天色阴暗下来,一幅山雨欲来的样子。在回去还是继续的问题上,我们采取了民主表决的方式。最后我和孩子决定坚持计划,迎难而上,在细雨中扎营,体验一次露营的感觉。
这次经历点燃了儿子出门看世界的热情。此后每年的家庭出游计划他不再事不关己,积极参与确定目的地,上网查资料,看点评,给出一些建议,俨然半个徐霞客。每次旅游归来,我发现小家伙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比如婺源山林里的各种鸟类,让他对《鸟图鉴》爱不释手;从承德木兰围场回来,他开始查找草原那种带有尖刺的昆虫到底叫什么名字。
家教分析:故事《大自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以下简称故事)介绍了大自然这个“最好的启蒙老师”教会了儿子诸多生活技能和宝贵的生活态度,点燃了儿子出门看世界的热情,激发了小家伙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欲望。大自然何以具有这等巨大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孩子的收获是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的情况下的获得,都是从大自然中直接体验获得的。它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形成的理解、印象、态度和认知是深刻的甚至是永久性的非功利性的,他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能性的“真知”。这和说教、在学校学到知识不一样,说教和在教室里得到的知识都是一些不知道实际意义的知识,都是知道但不知道怎样做、不知道是什么的空洞的符号。大自然馈赠给孩子的收获无一不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间的直接原因。”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也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故事》也说明,只有家长和大自然密切合作,大自然才能对孩子产生更好的启蒙,只不过家长的启蒙往往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引领和指导,大自然的启蒙是自然的被动的无意识的,你不主动采取措施去融入其中并欣赏它,它对你产生的启蒙是很有限的,大自然通过家长的启蒙能更好的产生启蒙作用,没有家长的启蒙,大自然的启蒙会大打折扣。
家教启示:作为家长,必须相信,“大自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能提供鲜活的教育资源,可谓最好的启蒙老师,”是毫无疑问的。一定要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并帮助孩子更好地得到大自然的更多的启蒙。也许在绘本中或课本中也会学到“螃蟹、小海鱼、小虾,”如若不带孩子亲自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一下它们的真容,孩子可能就不知道实际中的“螃蟹、小海鱼、小虾”长什么样,更谈不上点燃儿子出门看世界的热情。如果家长带领孩子“在海边捉了好多小螃蟹、小海鱼,还捉着了几只小虾。”这不仅使孩子在绘本中和课本中学到的“螃蟹、小海鱼、小虾,”由虚幻变真实,还极大的“点燃了儿子出门看世界的热情。”
我们还应该坚信,露营技巧也好,描绘天空也罢,对孩子而言都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探索大自然,会渐渐发现,大自然是一块宝藏,不仅可以教给孩子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可以使课本虚幻知识通过对大自然的相应体验,成为孩子的真知灼见、可以知行合一的知识。不能认为只有学习课本知识才是学习,要认识到亲近大自然也是学习,它和课本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这种知识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机缘巧合地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帮助孩子找到好的工作、人生方向,或者挽救孩子于危难之中。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一再说明,成功人士“都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