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陪女儿“走四方”(续一)

(2024-09-27 05:58:52)
标签:

转载

陪女儿“走四方”(续一)

家教分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故事《陪女儿“走四方”》(以下简称《故事》)被中国教育报刊登,先后又被百度、文萃报等著名媒体转载,还被喜马拉雅作为美文朗读,足见该《故事》倡导的创造性的“陪伴”育人理念具有很高的家庭教育价值。“陪伴”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中外教育家和家庭教育成功家长早已形成的共识。正如《故事》作者说“没想到这种陪伴不但让女儿变得活泼了,而且还有了不少意外的收获。”笔者认为,《故事》作者应该是一个很有教育素养的家长,否则他是不太容易设计出对女儿创造性的“陪伴”的。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的,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现实中,很多家长对教育家的这些教育理念和实验研究或一无所知或不以为然,认为有钱就能买到教育,于是,置孩子于不顾,拼命工作,努力挣钱,把孩子的学习交给学区房、名校,把孩子的成绩交给老师、培训班,把孩子的欢乐交给玩具、同学,把孩子的陪伴交给老人、保姆,把孩子的营养交给食堂、小饭桌……结果往往造成因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而建立不起融洽的亲子关系,让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不能“入脑入心”,于是孩子成为“问题学生”是大概率事件。留守儿童引发的诸多问题,甚至屡见报端的自杀等悲剧,无一不和“缺少父母陪伴”有关就是最常见的例证。

“事上练”式的“陪伴”。 《故事》的作者对女儿的“陪伴”非同一般,他的“陪伴”既不是简单地“陪着”,也不是无时无刻对孩子讲大道理说教,而是“陪伴”女儿“走进大自然,走入人群中,”“带女儿跟着书本去旅行”——陪伴女儿回家乡去探索《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的的苍耳;陪伴女儿去桂林去探索《桂林山水》里面山水甲天下; 陪伴女儿去呼伦贝尔探索《草原》一文中的大草原;陪伴女儿在飞机场学会独立办全套登机手续……。通过这些有创造性的陪伴,使“女儿变得越来越勇敢和有主见,也越来越阳光积极。”从陪伴女儿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作者家庭教育成功的秘诀就是“陪伴”女儿 “事上练”——通过设计并实施陪伴“活动去做人、去做事、去经历、去试错、去感受、去思考,切实地感受所学的知识的真谛,使所学的知识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认知和见解、生活技能和社会经验,从而培养女儿的自信心和阳光心态。“事上练”是王阳明先生处世的方法论的精髓。

网络等各种媒体关于陪伴的文章很多查一下就会知道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说教、理念类的文字多,与说教的理念配套的具体做法很少。即所谓的“道”多“术”少。比如,大多数文章只是说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它包括关注、倾听、引导、尊重和赏识”之类的理念层面的东西,像《故事》里面陪伴孩子“事上练”的实际案例说的很少,家长看了很难知道实际中到底怎么做——不知道面对自己孩子无法预料的实际情况时到底怎样“关注、倾听、引导、尊重和赏识。”比如故事的作者教女儿独立办登记手续,如果只有作者在女儿没有见过机场时给女儿准备的文字登机流程,没有作者在实际的登机过程引导女儿注意如何登机,没有女儿在作者指导鼓励的基础上,战胜恐惧独立办完登机手续的艰难体验,就是把事先在机场外编好的登机文字流程倒背如流,到了处处陌生的机场女儿也很难办成登机手续。看来,只知道“陪伴”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只有掌握了“事上练”式“陪伴”的具体技能才能取得成效。

跟着课本去旅行。《故事》所举的四个通过陪伴成功教育女儿的案例,都是陪伴女儿跟着课本去旅行。作者总结说,“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与生活中的内容实现了完美对接,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又加深了女儿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个总结道出了陪伴女儿“跟着课本去旅行”的重要学习功能和重要教育意义。选择“事上练”式的“陪伴”,可以“遇物则诲”,但首选陪伴孩子“跟着课本去旅行”是最明智之举。

因为学生平时学的大多是仅用文字表达的东西,用仅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和即用文字表述又用用眼亲自看到或经历的同一个真实的东西,其在心灵中形成的印象、理解、认知、感受、触动、形成的技能是大不一样的。前者是虚拟的说教,孩子可能不知道这种说教对应的真实情景是什么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并不知道怎样理解做到这些说教的东西,后者是真实的体验,孩子就会切实的知道文字所表达的具体真实含义,真正完成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过程,所学的知识才是可以用以提升人们做人、做事、生活、认知、学习技能的真知。正如一位作家所言:“现在的教育过早地把很多的词语教给了学生,这些词语在孩子心中是空的。他们需要用很长时间去经历词语所包含的内容。我是经历了人生的百般感受之后,突然跟一个一个词相遇了。所有词语不论早学晚学,都需要我们与词语所包含的内容去相遇,否则不会真正懂得一个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