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老虎磨牙》教案
(2018-12-07 09:48:41)《老虎磨牙》教案
【一】教材分析
《老虎磨牙》是苏少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鼓儿响咚咚》中的欣赏曲目,它是一部存打击乐作品,以陕西渭北民间打击乐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分为引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其形象的塑造都是依其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而完成的。
引子部分时长1分31秒,通过大鼓和大锣的引奏,营造了安静、阴森氛围,拍板的插入和大镲的滑奏更是增加了寂静山林里的紧张度,引子部分最后15秒有一个很大的渐强之后,乐曲由引子加入第一部分——慢板。
乐曲的第一部分时长48秒,大鼓以抓击的方式发出了“扑扑扑”的特殊音响,模仿了老虎的脚步声,由弱到强、由远至近,形象得展示了老虎下山威风凛凛的场景,期间木鱼、大镲的间奏,更是增添了紧张的氛围。
乐曲第二部分时长1分17秒,是整首乐曲的高潮。作曲家安志顺运用了点击、刮奏、压奏等特殊演奏技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虎行生风、磨牙、刮抓的情景,完成了整个乐曲的音乐形象塑造。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好玩、好奇、好动是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也是学生们完成课堂学习目标的最大优势。但是《老虎磨牙》虽为标题音乐,但考虑到全曲共长3分37秒,且为打击乐合奏,在引导学生专心聆听方面存在一定难题;另外,学生在尝试演奏大鼓的环节展示渐强、强弱、长短有一定难度。
【三】理念及思路
根据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本堂课在设计过程中以“开放式”思维引导孩子去联想音乐形象和乐曲场景,同时围绕“少描述音乐场景、多关注音乐特点和变化”这一观点,通过认识大鼓、氛围营造、充分聆听、实践感受等方式引导孩子发现鼓的变化及形象变化。并且通过演奏大鼓,深化学生的体验,最终“虎大王”环节展现学生收获和想象力。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专心聆听打击乐合奏《老虎磨牙》,感受和分辨三段音乐形象,尝试用语言、神态、肢体语言表达感受。
2、感受鼓的演奏变化,体会“渐强”的音乐效果,能用合适的演奏方法表现《虎大王》。
3、对民族打击乐器产生兴趣,有进一步想学习的愿望。
二、教学要点
1、重点:想象及表现《老虎磨牙》音乐形象;感受鼓的变化;尝试不同演奏方法。
2、难点:尝试不同演奏方法,用合适的演奏方法创编《虎大王》。
三、教学准备
大鼓、木鱼、大镲、PPT等等
四、教学过程
(一) 认识大鼓:尝试敲击3MIN
1、教师表演
2、学生尝试敲击
3、教师总结、营造故事氛围
(二)乐曲赏析:引子部分
1、初听:完整聆听,初步感受,揭示主人公
师:你听到了谁的声音?
2、二听:发现尾声,语言体态表现,感受“渐强”
过渡语:老虎一声怒吼,传遍了整个森林。你听……
(二)乐曲赏析:第一部分
1、初听:感受“老虎漫步”音乐形象——慢
2、复听:模仿感受——渐强
3、MTV赏析:大鼓演奏方法——抓击
(1)观看MTV
(2)尝试“抓击”
(3)师生合作:加入木鱼
4、三听:联想音乐形象,丰富表现力
师:孩子们,你们可真努力呀!请回到座位。在表演的时候,你听到了谁的声音?想到了谁?在干什么?
过渡语:孩子们,威风凛凛的大老虎走到了身边,小动物们见了都害怕得躲了起来!它会干嘛呢?你听……
(三)乐曲赏析:第二部分
1、MTV赏析:感受老虎“奔跑、捕食”音乐想象
2、三听:《观看MTV》:发现鼓的变化
<1>压奏、点击——奔跑
<2>刮奏、敲鼓边——磨牙
<3>模仿“老虎捕食”
过渡语:大老虎的故事到这就讲完了,让我们从头到尾来听一听。请你给它去个名字……
(音画结合)
(四)乐曲赏析:《老虎磨牙》5MIN
师:孩子们,听听你取的名字?
(生分享——师评价)
师:写这段曲子的爷爷叫安志顺,它取的名字是《老虎磨牙》。他是“中国鼓王”,用大鼓创作出了好多音乐。
(五)鼓乐创编:《虎大王》6MIN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也用大鼓讲故事?你瞧,老师这里有3张图片,你能用鼓声模仿吗?
五、结束课堂
1、鼓乐拓展
2、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