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淡泊励志崇礼劝学——谈理学家黄傅的人文精神

(2022-12-30 19:25:10)
标签:

教育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儒学文化

          淡泊励志 崇礼劝学

                   ——谈理学家黄傅的人文精神

                     刘鑫

黄店镇因驻地黄店得名。黄店镇是中国孝道文化发祥地之一,古代的纯孝乡就是由皇帝赐封的。宋宣和五年(1123年)改名纯孝乡,宋代,该地有陈天隐孝子,事母至孝,远近闻名,宋宣和五年,金华郡守范之才呈奏朝廷,诏恤其家。继后有董少舒和金景文孝子,宋咸淳四年(1268年),知县又奏请于朝廷,建三贤祠,立八行碑,以教育后人。由此,望云乡也改名为纯孝乡。明清称纯孝乡循义里。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黄店的黄氏后人主要是孝子黄香的后裔。

龙岩是黄店村的始居地,黄店村宗谱《龙岩黄氏宗谱》就以龙岩命名。其黄店村在明代出过三个义民,黄大慷、黄大海、黄时高,且海瑞察访黄店,为黄友直家族书写《一门孝义》匾额。黄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

关于黄傅的人文精神,我就从淡泊励志崇礼劝学两方面谈起。

              一、淡泊励志

黄店村姓黄氏,其先祖自歙之黄屯,因巢乱徙居北溪。后有元晟者,登绍兴庚辰(1160年)梁克家榜进士,官至朝奉大夫,刑部侍郎,严州知府。其子有俊英者,于南宋年间自新安潭渡(今安徽黄山歙县郑村镇潭渡村)迁居兰溪纯孝乡之里黄坞。俊英公生天授,天授生三子,长子黄仁甫,为黄店村肇基始祖。次子黄龄甫,迁兰溪市何庄繁育生息。三子黄华甫,步入仕途,任黄州别驾(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因元兵战乱,移家于四川,为西蜀金川之黄,兄弟三人各分支派。

黄仁甫,字泽天,行仁一。生于宋淳祐庚戌(1250年),娶严氏,继娶曹氏,又娶方氏,生六子,曰彦昭、彦承、彦奉、彦明、彦彰、彦泽。公饶资业,隐居不仕,义方教子。仙逝于元代至治壬戌(1322年),享寿73岁,合葬十六都界牌。仁一公为诗礼之家,先祖通《诗经》、《春秋》,知书达礼,有良好的家风,世代相传。

福二公黄彦承福六公黄彦泽更为突出,生性慷慨,进入仕途。同时,仁一公其后几代子孙,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勤奋拼搏精神,外出经商做生意。因经营有方,诚信守信,创造了财富,他们将赚来的银子拿回家置地建房,扩大了基业捐田筑堰,闻名乡里。据《龙岩黄氏宗谱》记载,里黄坞因火灾,仁一公移居于伏龙岩,子孙繁衍,皆至显达。当时伏龙岩是个小村,其农户黄钟秀将命田四斗二助伏龙庙收租祭祀。附近也有个下和村约有几十户人家,现有屋基、瓦砾、青石条、水池的遗址,规模较大,这些便是古遗址的见证。到了明代初期,龙岩黄氏家族子孙繁衍兴旺,财富积累殷实,因受伏龙岩地理位置的局限,开始向外拓展。于是,到了第五世黄大海这一代,见离伏龙岩二里地开阔平坦,风水攸萃,传说为百鸟归巢之宝地,在此就诛茅卜筑,开疆拓土,开垦田圃,凿堰饮水,种植粟米、小麦、玉米、高粱及养蚕。遂致良田广连阡陌。同时,在新建地创建新居,开设店铺,经营生意,因而黄店村名由此诞生。黄店开阔的街道初具皱形,厅堂也随之建成。

正统三年1438,浙东诸郡严重大饥荒。兰溪有乐施好善之君黄大慷、黄大海积善之家家庭富裕,钱谷丰饶。同情同乡的百姓,将家中的食赈济灾民乡民们因此免于流离失所,活了许多百姓。兰溪县官得知黄、黄大海疏财将此上报朝廷朝廷派携带皇帝的诏令来到黄大慷(黄恺)、黄大海朝廷勅旌他们为“义民”。

据黄店村《龙岩黄氏宗谱》所载:

           敕  命

宝祐三年九月一日

  之宝

敕  旌表义民黄恺

敕浙江金华府兰溪县民黄恺,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粟一千一百石,用助派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令遗行人赏。

敕谕尔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泛差役三年。尚允蹈忠厚,表厉乡族用副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又一敕命

敕  命

正统四年七月十日

  之宝

敕  旌表义民黄大海

敕浙江金华府兰溪县民黄大海,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粟一千一百三十五石,用助派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令遗行人赏。

敕谕尔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泛差役三年。尚允蹈忠厚,表厉乡族用副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黄氏明正统十四年,黄恺(又名黄大慷)、黄大海是堂兄弟,两人共输粟2335石而得到皇朝嘉奖“义门双赐”之敕令。其时黄氏兄弟“历田之余兼以负贩,竭力经营,始于行商,终而坐贾,聚积致富”。清顺治间,“黄云龙于里党街市,百货居奇,拓基竖产,坐抵素封”。据此,黄店之得名是因为黄氏家族开店达到“封君”一样的富有而名。

黄傅的亲黄祉,自号耕读散人”,也是默默无闻。黄傅(1461 — 1499 ),字梦弼,少年常常借宿于寺院读书,曾学于兰溪东门外的永福寺灵洞的栖真寺、甘棠的天真寺等处。夜火晨钟,清风明月,通读诸子百家书籍后来他的侄子黄友直回忆,他虽然家中连一谷子也拿不出来却像天底下最富有的人一样安之若素地醉心读书

黄楼1435~1521),字时高,号云山,是黄大慷的嫡亲侄子,也是黄傅的族叔家丰于赀,见识卓远,好读书,品题古今人物,居乡好礼,济人之急。弘治五年(1492)岁大祲,发粟数百斛,计口家给,全活甚众。自处俭约,绵裘葛衫支寒暑,常膳则累日不肉,无客则累月不饮。构书楼于宅旁望云山,储书数万卷。揆常稔田数百亩,专充子孙教养资,作家训以垂后。享年87岁。朝廷赐玺书,旌为“义民”。

黄楼家资富饶,而那时的黄傅家里还是那么的清贫。黄楼见识卓远,而且有着较为广泛的交际圈,曾经数度上京。他在白露山的佑塘边上建造了一幢“云山书楼”,后来延请章懋等名师教育族中及乡里优秀子弟,并取名“云山书楼”为“摘星楼”。他针对本地大族设置役田、秀才田奖励学子却造成田产“奖而不还、日渐式微”的弊端,拨付良田百亩作为“云山书田”,储书数千卷,后来学生较有成就,取得京官的位置,学生及乡贤购置田产,如唐仁谢师,逐步扩充到250多亩,制定学书田公共管理的法则,使田产所产生的收益能长久地专款专用于培养人才。

成化十九年(1483),一代大儒章懋回乡讲学,黄楼延请章懋讲学,黄傅也同时受到族叔的照顾并慕名前往。黄傅天资聪敏,在章懋门下就学时,章懋对他赞许有加,寄予厚望,懋以金华三大担嘱咐他“吾婺有三大担,自东莱、何、王、金、许后,道学无人担;自宗忠简、潘默成后,功名无人担;自吴、黄、柳、宋后,文章无人担”,遂饬躬励行。这就是承担起著名的“金华三大担”。黄傅自己也曾经一度以文章自负,此后去华求实,更加刻苦地锤炼品行名节。

弘治二年(1489)秋,黄傅携侄子黄友直一起奔赴杭州参加乡试以全省第十五名的成绩中。一个月后,从三河渡口登船,前往北京参加礼部会试。次年(1490春,一鼓作气登钱福榜进士。不幸染疾,未授官职便匆匆返乡一般人衣锦还乡之后必定脱胎换骨了一样,而黄傅却一如既往,甘于清贫,依旧日夜苦读,并不因为已经考中进士而有稍许受族叔黄楼邀请,还特意避居到更加幽静的白露隈佑塘书屋

黄傅同黄楼一道参与了书楼的规划,制定校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穷奢极欲者,无不败亡。官中之利,切不可求。求之而害身家者,历历可数。这也成为他今后为官的座右铭,恪守终生。他以进士的身份成为书楼事实上的“形象代言人”,成为学子们争相效仿的榜样,并创作《题云山叔父佑塘八景》颂扬此举。本地名人章懋、进士姜麟童琥、方太古等也纷纷题诗。

弘治六年(1493夏,黄傅病体康复,朝廷重新起用,于是他带着父亲一江阴随身只带了稀少的几件行李,一路舟车劳顿,到了北京后借住在僧

后来黄傅的侄子黄友杰,号六松公,任朝廷金库主事。狮子厅为六松公所建,座北朝南。天井中立有一对石狮子,栩栩如生,威风凛凛。以东边门进出;进厅处有一门台,前面立有“一门孝义”匾。据传是明皇所赐,海瑞书写,当时计划建造十三进明厅,后来因众多原因未能完成。当时,六松公任朝廷金库主事,家中富有百万两黄金,海瑞奉旨监办,结果是他把钱用于济贫安民,对国家起到安定作用,海瑞奏本皇上,因此皇帝授“一门孝义”之匾。

《一门孝义》,嘉靖帝世宗朱厚熜恩敕;南京右都御史(二品官)海瑞书。友直家族遵孝道,以道义为重。

黄傅就是在黄店这个富有孝义的家族中过着清贫淡泊的生活,却十分励志,发奋读书,牢记先生章懋的嘱托,为官后做好“三大担”——“道学”、“功业”、“文章”。

二、崇礼劝学

  崇礼是尊崇礼仪尊敬而以礼相待的意思
   《礼记中庸》:“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孔颖达疏:“尊崇三百三千之礼也。”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后汉书江革传》:“再迁司空长史, 肃宗 甚崇礼之, 迁五官中郎将。”《北齐书万俟洛传》:“高祖 以其父 普 尊老, 特崇礼之。”清褚人获 《坚瓠广集宠礼》:“宋代之君,崇礼儒臣,过于汉唐 。”

    劝学是勉励学习的意思。

黄傅于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授江阴令,崇礼劝学,兴利除害,宰理精敏,五年遂称大治。荐召入京,百姓为之立生祠。

黄傅在江阴当县令期间,为江阴做好许许多多的好事。

江阴文庙始建于北宋初年的乾兴、天圣年间(1022——1023年),是江阴古城的儒学圣地和江阴科举时代的最高学府。

黄傅于弘治七年(1494年)在江阴任知县时购置民房,建立了名宦、乡贤二祠。

同年,知县黄傅对江阴中街和东门两社学进行修复。将其所建社学命名为养正书院,立师设约萃童蒙之,有颖异者并肄业其中。

延陵书院,在江阴县治东城隍庙右,旧为公馆。成化五年,常州府同知谢庭桂建是后知县黄傅、王增修。嘉靖十一年,知县李元阳重修,改额为延陵书院。春秋迎季子神位于堂而祭之。学者间尝会业其中。前为重门,中为厅,东西为厢,厅后为川堂,为后堂,为池亭(知县孙应奎扁曰"澄然"),东为厨房,西为护房,周垣凡四十五丈一尺。

黄傅在任期间还为江阴主编了《江阴县志》。

卞荣(1418——1487),字华伯,明代文学家。正统十年(1445)卞荣以明经中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能诗善书,文思敏捷,濡墨挥笔,顷刻就数十篇。

继卞荣之后,卞氏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三房巷人卞思敏,字行甫,初号东崖,更号练江。他从小说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弘治八年(1495)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这一年,江阴有15人同时中举,轰动一时,名声大震。知县黄傅为他们参加廷试赠一副对联:十载蓬窗,雨黑灯青熊胆苦;一朝云路,柳暗花媚马蹄轻。叙述了士子的寒窗攻读的艰辛以及及第后喜悦的心情。

    明代黄河泛滥成灾,漕运也受到冲击,而自朱棣定都北京,朝廷供给仰仗东南,物资输送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黄河改道、决堤,连带着影响到大运河水上运输。而在当时,要治理黄河,却是极其困难的,人们遂将希望寄托在水神之上,希望神灵庇佑黄河、运河通畅。此种拜神心理,如同国人认为吃啥补啥的心理一般。

元末的江阴县,已有巫师将自己凭依的神称作“总管”的实例。明前期,具有庇佑漕运的灵异传说愈加普遍。此时的江南农村处在承担漕粮北运的粮长阶层和乡居地主的支配之下。永乐北迁以后,他们为米谷运送役务所困扰。巫师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迎合乡村社会统治层的愿望,编造出与神号相关的保护漕运的显灵传说:这些巫师都自称是神的子孙,他们不断附加自己祖先的义行、灵异和封爵的传说,制造出适合漕运及商运的保护神,庇佑水运平安无事。故事的核心是总管本人承担着漕运事务,它为了庶民悲壮地献身,也照应了作为当时统治乡村的粮长阶层的利益,同时又确保了巫师们的生财之道。由于巫师的贿赂,官府把疑窦百出的神列入了祀典,由此得到信奉。其它土神均具有相似的经历。

从主观上来看,已有的各路水神,基本上是元代民间所设,来历不明。对朝廷及士人们来说,祭这些身份不明的大神就是“淫祀”,无法接受。

明弘治年间的江阴知县黄傅对各路水神的传说及其它神灵进行了深切地批判。黄傅批评陈总管庙:“国朝于陈氏之祠,未尝有奉祀之典也。”

黄傅从朱子学派的理论、观点出发,对淫祠进行了详细地批判。

黄傅出生于兰溪黄店,师从同乡硕儒章懋,文章、学术和政绩都有发展前途,被称为“金华三大担”。他在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后,去江阴县赴任。五年后被举为御史。

离任时,礼部主事苏州杨循吉作诗称他满江阴”,送行的百姓把官道挤得马车不通。南京国子监祭酒常熟李杰评价黄傅移风易俗,当地百姓畏之如严师,敬之如神明,爱戴如父母痛惜他不能再主政江阴。广东按察僉事苏州张习则说他政教修明,为江南邑长之最。常熟沈海高度评价他清廉就如同县前的澄江清澈照人。姑苏楼序则说黄傅不仅自己清廉还影响了当地的官员百姓,使顽夫能廉懦夫立。

弘治皇帝对黄傅的母亲及妻子均有诰

敕赠孺人唐氏诰

敕曰人子爱亲之心每切於既没

朝廷褒荣之典无异於生存故得沾纶之恩亦可舒风木之恨尔唐氏乃隶常州府江阴县知县黄傅之母俭勤成性慈孝为家笃成教子之功早遂登科之美禄养弗终於三釜褒章宜贲於九原兹特赠为孺人涣命是承幽冥永慰

敕命

治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敕封孺人程氏诰

敕曰士夫名行每资内助之良

朝廷褒封必有旁推之命典章具在风化所关直隶常州府江阴县知县黄傅妻程氏名门淑质良士好逑礼义身夙闲姆训俭勤率下动协阃仪爰申褒锡之恩用著宜家之善慈特封为孺人益懋相承嗣膺来命

敕命

弘治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贵州道监察御史,权贵惮其风裁,相戒敛避。未及一年,病谢归,那时贫困无以养活家人。家人埋怨,辄赋诗云,“病餐藜霍神犹壮,死卧溪山鬼亦清。”傅清风峻节,谙练吏治。尝应都台求言,作时政诸事目:定田则以杜弊源,薄赋敛以舒民困,均徭役以服民心,遵法律以禁奸回,端本澄源以定万世太平之业。凿凿可据以施行。傅博学强记,经史百家无不钩引贯穿,义理之学上泝朱程。为文雍容宏丽,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著有《江阴县志》、《白露山人集》。

39岁英年早逝(正德《兰溪县志》卷三)卒祀江阴名宦,邑乡贤。

黄傅可以说是朱子学派的嫡系,较多地继承了朱子学派的学问、思想,他在所管辖区域范围内,在民间信仰、教育等方面采取了极为现实的崇礼劝学的态度。

 

在兰溪,明代,理学斐声朝野,章懋文章史学,名著一代,英年致仕,回乡办学,从者如云,董遵、唐龙、陆震、方寒溪等名流学士,皆从其门下,为兰溪培植教育一大批名宦学士,时称"一代祭酒、八婺儒宗"。明中晚期,文人学士如众星灿烂,郑锜、郑本立、方太古、童琥、唐邦佐、徐用检、黄傅、李壁、唐龙、郑国宾、僧吴孺子、赵志臯等云集一代。诗文古学,争妍媲美。

黄傅为明中期金华府著名理学家是章懋著名的学生,无论是在理学领域还是文学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兰溪市黄店孝义文化研究会成立之际,黄傅的淡泊励志崇礼劝学”的人文精神,更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店村的后裔以及兰溪市的市民们励志读书、建立功业,报效家乡,报恩祖国。

               20221230

注:本文重点采用了张小芳、方俊华的史料内容,并采用了网络上关于黄傅在江阴的内容,在此深表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