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岩祭拜四将军
(2022-10-05 07:51:01)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景观 |
将军岩祭拜四将军
将军岩,位于兰溪、建德两市交界处,距兰城20公里,为兰溪至杭州水上航线要道,乘汽车或轮船均可到达。将军岩,旧名塘报。因地势险峻峭拔,山岩横水雄峙,据山扼江,形同狮子,亦名狮岩。又因“明代寇乱”,朝廷命裴治国、谢围风二将军在此“设寨防御,后皆殉难,里人钦其忠义,为立庙祭祀”,故得名将军岩。
将军岩,我去得不多。真正记忆犹新的有两次,一次是在小学教书时,和小学的几个负责人到银台度假村参观,还有一次是市作家协会坐船从兰溪到梅城,途径将军岩。
寺岩巅还有六角亭一座,名曰“将军亭”,系砖石结构,由六根砖柱支撑,上覆土瓦,檐角起翘,玲珑剔透,拙朴典雅。也有一幅对联“坐石观天日月星辰普照,履岩瞰地山川江海同行”。据说宋时唐元璋曾在此指挥将士英勇抗击元军。
唐元璋,又名太初,字子焕,南宋末年三泉村人,为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匠)官,曾就学于兰溪西乡桐山后金理学名师金履祥先生处。时值南宋度宗去世,恭帝尚幼,元世祖忽必烈乘机南侵。
宋德祐二年(1276),南宋朝廷慑于元军铁骑势猛,率众南逃,益、广两王南迁温州。之后,诏令唐元璋克复严州,进朝请大夫,知严州府。唐良嗣为宣赞武翼将军,江(江苏)、淮(安徽)、闽(福建)、浙(浙江)都统兵马使,总兵四省。其时,东南半壁眼见有覆巢之危,唐元璋以一介书生率侄唐良嗣高举抗元大旗,招募金、衢、严三府勇士,成立义军,带义军迎击元军于黄湓滩。
与此同时,宋廷两王在温州派遣炮兵(火药兵一类)三千激战黄湓滩。大破之,斩元将奚达鲁。元军被迫退守桐庐,唐元璋叔侄则扼守严州。元军久攻不下,将领伯彦大为恼怒,乃令先锋张宏范调集江浙大军,分水陆三路合击义军。唐元璋坚守二年,大军压境,后终因粮草不济,弹尽粮绝,寡难敌众,节节败退,被迫沿兰江退至将军岩、罗埠、洋埠、湖镇至龙游。终因元兵势大,陷入元军重困,孤军无援,不幸于至元十五年(1278),唐元璋被张宏范举刀连头带臂劈下,壮烈牺牲于龙游白云寺前。元军对唐元璋恨之入骨,张宏范命骑兵将唐元璋尸体解往将军岩示众,驰骋百余里。因夏日天热,尸体悬于马上,元兵嫌于右肢熏臭,至女埠稍息,遂将右肢砍下,将首级直送将军岩。
唐元璋战死后,唐良嗣仍顽强抵抗。元军主帅曾以双虎金牌招抚,他以不事二主之义由龙游渐退衢州。此时,唐良嗣已闻益王于5月在福州即位,改元为景炎元年,因此,他拟越过江山的仙霞岭入闽。然而元军早就派兵驻守在仙霞关的四道关口,唐良嗣终因鏖战力竭,也牺牲于江山仙霞岭下,年仅34岁。江山仙霞岭的当地父老为纪念唐良嗣这位抗元忠烈,建唐将军庙于仙霞岭旁。
唐元璋的血衣葬在龙游白云寺白杜桥头殉身地。兰溪女埠百姓感于唐元璋之忠烈可嘉,在留下右肢的山坡上建一祀庙,以便后人祭念,取名“留肢殿”,(为掩盖元朝耳目,特将元璋塑像改称为“亚父侯王”范增)。女埠及兰溪城郊黄湓诸村则建“公鲁庙”,额书“英列大帝”以避嫌,因唐姓属东鲁郡,故取公代东,免遭元朝廷迫害,纪念香火绵延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南宋逃亡皇朝得知唐元璋为国捐躯,在文天祥等保奏下,帝晏下诏敕封唐元璋为将仕郎,唐将仕之英名流传后世。
三泉村人更把建于宋淳熙八年(1181)的世德堂改称为将仕厅。后人为此曾赋诗以赞,曰:血溅龙游地,肢留女埠山,死生三府地,功绩壮心丹。
我们在“将军亭”中,俯瞰兰江和群山,高谈阔论,谈笑风生。面对八婺大地,心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大自然的风光是无限的,我们应抓住有限的生命,尽量能多游览无限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