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前言
(2021-01-03 18:07:55)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乡土文化 |
前言
人以食为天,饮食关系到人的生存根本。千百年来,中国的医家、养生学家、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广大民众,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华美食经历了有巢氏带领我们祖先在树上建造房屋,减少禽兽蛇虫的危害;燧人氏带领祖先使用火种,开创火的时代;伏羲氏结网而渔驯兽为畜之后,神农氏的“耕而陶”是让中华美食源远流长的基垫。
而让食物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莫过于陶具的使用了。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陶瓷种类根据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红陶环、陶纺轮、碗、盆、圈足盘、器盖、瓮、尖底缸、长颈壶、四足方鼎等。
另外一方面,神农氏给我们最深的印象要属于尝百草了。《史记》记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而干宝的《搜神记》也记载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神农氏以身尝试各种草木,甄别草木的药性,开创中医,为先人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相传,神农氏最后尝食断肠草而亡,一代贤者就这样离去,现在我们还可以找到当年他尝百草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神农架。其实,神农氏留下来的中药材也带来了许多美食,很多食物多可以做药材使用,如姜、红枣、苋菜等。而我们也常常在美食中加入中药材,“药膳”就是最重要的代表。
风味小吃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的食品的总称,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和夜宵。
风味小吃就地取材,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文化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离乡子们寄托思乡之情的主要对象。现代人吃小吃通常不是为了吃饱,而是品尝异地风味小吃,并借此了解当地风情。
兰溪为浙中丘陵盆地地貌:东北群山环抱,西南低丘蜿蜒,中部平原舒展。境内有四支山脉:北部东部为龙门山脉和金华山脉,西北为千里岗山脉支脉,南部为仙霞岭山脉余脉。三块丘陵:北部丘陵、南部丘陵和西部丘陵。两个盆地:金衢盆地和墩头盆地。一片平原:三江河谷平原。山地丘陵822平方千米,盆地平原403平方千米,水面85平方千米。自古有“六山下水三分田”之称。形成了山多水少、地多田少的农业总局。兰溪地理类型较多,特别是山区食材丰富,构成了市域食物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兰溪风味小吃的种类与制作形式,充分体现了这种地域资源特征。同时,兰溪古人既简朴又聪慧,虽无奇珍异物,却把普通的食材加工调制成非凡的美食,使兰溪风味小吃折射出地域饮食文化的奇光异彩。
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所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至于中国人民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矣。”
在饮食文化中,风味小吃往往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另类历史,更具有文化的叙事性。研究发现,风味小吃大多是节气与节日的产物,它所涵盖的文化内容更加广泛与丰富。它的创造与发明,或由一段人生经历,或由一个人的心情抒发所产生。如兰溪形态各异的清明粿、状物如真的桃型馒头,又如梅江米筛爬的动人故事,无不体现它们在各自特殊文化空间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和价值。
兰溪的食品加工类特产范围更广,农民受益更大。具有悠久历史的肉类,如金华火腿、风肉、腊肉等;粮食类有粉干、土索面、馒头、荞麦面、清明馃等;豆制品有水亭千张、豆腐皮等;酒类有缸米黄、梅江烧、荞麦烧、高粱烧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出名产专业村与专业户,他们为继承兰溪的饮食文化传统,繁荣兰溪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