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永昌牙塘村:牙塘殿来历有故事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 |
近日,我与好友汤晓春一同来到了永昌街道的牙塘村。
牙塘村因有个牙塘殿得名。下辖何家、江家、王家、蒲塘沿4个自然村,总人口740余人,230余户。村民以种植珍珠为业。
何家世居何姓,据《卢江何氏宗谱》记载,其先祖系明代自兰江莲塘岗村迁来此地,村以姓氏得名。
江家世居江姓,其先祖由开化潭口迁来定居,村以姓氏得名。江家村人虽人口不多,仅有360余人,但该村村民齐心协力,建造了江家宗厅,此举真的不简单。
王家世居王姓,据《王氏宗谱》载,其先祖于明代由金华迁入定居。
蒲塘沿村,以处蒲塘北沿口得名。蒲塘即古之牙塘。
牙塘殿建于明末清初,供奉着汉司徒吴雄,即白山老爷,殿边有塘名牙塘,故名牙塘殿。人们在牙塘殿边修建了水井,还在水井边建起一座石亭。
说起牙塘殿的由来,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数百年前的某一天,在朝的吴公(吴雄)老爷托梦鸭塘村人(今属赤溪街道)陈双,说要在蒲塘沿建造一庙宇,木材已经买好,就在蒲塘下方的一口水井里。陈双一觉醒来,感到此梦奇怪,就去蒲塘沿看看,结果遇到游埠卖木材的老板赵财,也来找蒲塘沿和塘下方的那口井。可是当时没有叫蒲塘沿的村庄,而是在这里有一口水塘叫做蒲塘,塘沿有一个形如龟背的小山丘。两人相遇,都觉得有些蹊跷,于是赵老板说出来此地前的一件事。
赵老板是在游埠做木材生意的,一年前他的独生女儿患上了怪病,四处求医,总不见好。就在几天前,一位白须老人前来买木材,东挑西选,均为一些上等的木料,堆了一大堆,前来问价钱。因为女儿的病情,赵老板无心应对,不时唉声叹气。这白须老人看着赵老板的一举一动,于是问起赵老板的心思:“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赵老板就将女儿得怪病的事一一说出。赵老板说:“我身边只有这么一个女儿,现在我已经心灰意冷,无心经营。”那老人听了赵老板的诉说,就毛遂自荐:“我虽不是名医,但对医道很感兴趣。如蒙不弃,我愿为令嫒瞧瞧。”赵老板听罢,就请老人为其爱女看病。只见从房间里出来的赵老板女儿面黄肌瘦,步态踉跄。老人细细观察了一番后,对赵老板说:“我能医治令嫒的病。”赵老板高兴得很,说:“先生如能医好我女儿的病,你刚才选好的木材我就奉送于你。”老人即刻拿笔开起药方,并吩咐道:“如果服用了此方后有所好转,就继续服用一个月,之后就能见分晓。”赵老板问了老人的住址,老人说他家就在离李家和何家村一里处的蒲塘下,有事可到那里找他。说罢便告辞了。
且说赵老板的女儿服用了老人的药方后,确实有明显的效果。服用一剂,顿觉全身爽快,精神倍增。连续服用了数剂,便能食用稀粥。再服用数剂,女儿的身体已经康复。为了感谢老翁的救命之恩,赵老板特意到蒲塘沿边寻找这位恩人,恰遇陈双也在此寻找白须老人,两人所言的老人一模一样。两人觉得这位老人肯定是一位神仙,便不约而同跪地许愿道:“必按照神仙指引,造好庙宇,四季供奉祭拜,以保四方百姓平安。”拜毕,两人就去蒲塘下面寻找那水井,果然在下方60米左右处找到一口井,井中有一根木梢露在外面。两人一起将木梢拉上来,一看正是赵老板店里的木材,就对遇神之事确信无疑了。赵老板就对陈双说:“这里你就吃力一点,所需木料我会如数供足。”嗣后,两人奔走相告,将此事传扬了出去。
就在陈双与赵老板相遇的那天晚上,姜村、何家、好孝陈、西何、李家、仰天地、安头、江家、鸭塘等村的一些人,也做了与陈双相同的梦。第二天,那些做过异床同梦的人都自觉聚在一起,以陈双为主筹,开始建牙塘殿。
农工们从那井中一根一根地抽出木头,上面抽出一根,下面就会又长出一根。一日,一位农工问:“差不多了吧?”另一位农工答道:“我看已经够了。”说来奇怪,刚说完,在抽的那根木头就如长了根一样,再也拔不出来了。据老年人说,那根木头后来仍然在井中。翌年大殿建成,塑起了吴公吴雄白山大帝神像,在农历二月十五开光拜佛。
从此,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拜佛成为惯例。由于来往人多,做生意的人也纷至沓来,如今已成为以买卖商品为主的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