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溪生活习俗

(2016-04-12 16:26:30)
标签:

教育

历史

旅游

文化

 兰溪生活习俗

一、婚 姻
    清代以来的旧俗,男女婚嫁须门当户对,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民国时期,提倡男女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虽趋向自由恋爱,但基本上还是由父母作主。男女双方一般在20岁左右成婚,礼节繁琐。
    ()说亲 男女双方家长看中了人家,便央媒说亲。一般由男方央媒到女方说亲,但也有女方托媒到男家说亲的。30年代,始有男女双方中意后告知父母再行央媒说亲的。
    ()相亲、占口生 说亲后,由媒人穿针引线,约期同女方家长到男家看家境(俗话:十亩三间,天下难拣。”),看小官人的长相人品。男家招待吃鸡蛋点心。男方一般不到女家相亲,因为央媒说亲的前提就是事先的了解(俗话:起屋看梁,女儿看娘。”)。相亲后,由媒人到女家索取姑娘的年庚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时均由天干地支标示,书于红纸庚贴),交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俗称占口生或排八字,生肖、干支合了,方才定亲。30年代起,男女双方亦有互赠照片、通信往来以相互了解的过程。
    ()定亲(俗称送红、绒口、作准,40年代后逐渐改称订婚) 双方同意后,由男方请媒人行茶礼(茶礼即聘礼,今称彩礼)至女方,表示作准。此为前茶礼,用红包袱包圆盘,内放茶金、红绿长生果、红茶叶、陈米陈麦、千年运或万年青等,有钱人家还赠戒指,即所谓订婚戒指。茶金投家境分3672元不等,媒人钱是6元或8元。男方又办几桌酒,宴请女方家长和舅父、姑父、姨父等长辈,称为定亲酒”(订婚酒)。定亲后,逢端阳或中秋,男青年要向岳家送节礼,俗说毛脚女婿张丈母
    ()送大帖(又称大送,俗称送日脚)女方受聘(前茶礼)后,置办嫁妆。男女择定完婚吉期,由媒人行聘礼,通知女方。此为后茶礼,用红包袱包圆盘,内放茶金、大红日帖、红绿长生果、红鸡蛋、红茶叶、红枣子、陈米陈麦,千年运或万年青等,中上人家另加耳环等首饰。茶金数与前茶礼同,俗称前三十六,后三十六前七十二,后七十二。媒人钱又是6元或8元,两头吃鸡蛋点心,俗话:媒人伯伯要吃十八只蹄髈。
    ()结婚(男方俗称做亲)婚期大多定在秋冬季节,一般程序如下:
    娶亲————中等以上人家,用花轿两顶。男方向女家发轿(远道要用船只,轿放船上),新郎(俗称新官人)坐花轿迎娶,娶亲仪仗有鸣炮人、龙虎灯、雪花灯、军乐队(或小堂名)、旺箱(火盆)、篮把(火把)、行倌(手提堂名灯笼,、喜公(又称伴公,即伴新郎者,俗称下来头人,他和喜娘都是专业性雇用的,能说会道,专说吉祥话)、媒人等。到了女家,抬新娘的花轿停在堂前,男方还要付开门抱舅钱汏尿布铜钱等。故有轿子在堂前,还要一条牛钱之说。女家发嫁妆后,新娘由喜娘(又称伴娘)扶上轿,有的由娘舅(舅父)或父亲抱上轿。花轿抬至场上,要快步前进,再快步后退,称来去,来去。新郎坐轿在前,新娘在后。娶亲队伍返回时,灯火照耀,如同白昼,一路吹吹打打,异常热闹。
    中下等人家娶亲,只用一顶抬新娘的花轿,有的用青布轿,排场也较小。
    拜堂————花轿进门后,喜公喜娘扶新人至堂前(新娘用红兜笼首)行拜堂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然后由喜公(手提灯笼)、喜娘请男方的叔伯父母及亲戚长辈等一一见礼,教给新娘称呼,受见面钱(红纸包);最后,新郎新娘互拜,行双鞠躬礼。礼毕,送入洞房(新房)
    送入洞房————由两个父母双全的未婚男青年手捧龙虎烛(也称银花烛,引路,喜公扶新郎,喜娘扶新娘,各执红绿牵巾的一端,喜公喜娘说好话:红绿牵巾八尺长,两头牵对小鸳鸯,今夜新人乐一宵(陌陌生生做夫妻”),明年生个状元郎。帮忙人用5只新麻袋铺在地上,并向前传递,让新郎新娘脚踏麻袋前进,称为传代,边走边撤马料(用稻草铡成寸把长),象天女散花一样,直至洞房。洞房中,灯烛辉煌,铺上酒菜,新郎新娘合饮交杯,吃银花烛夜饭,这就是所谓花烛夫妻的由来,剩下酒菜统统归喜娘所有,作为外快。
    吃团圆夜饭————宾客筵散,阖家老少团聚一桌(用圆台或拼桌)欢宴,授辈份大小依次就坐(父母朝南,新郎新娘朝北),新人依次敬酒,称为吃团圆夜饭
    闹新房————吃团圆夜饭后,新人回房,亲友和村人就闹新房(又称吵新房、吵发禄、闹发禄),向新郎尤其新娘说笑逗趣,索取红蛋、喜糖等,欢闹一番,俗说三朝无大小,太公可在床上豁虎跳。直到深夜12点钟左右,再娘向宾客打招呼要掌金门”(新婚夫妇就寝前关闭房门的口彩)了,劝大家回去休息,宾客才散去。
    双回门————二朝或三朝(结婚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由小舅子前来请领),俗称双回门。这是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故又称走头胯。新郎朝南独坐一面,称为堂前娇客。新郎又邀请岳父及女方的近亲男宾赴宴(旧俗女眷不参加会亲),俗称吃会亲酒(解放后山改在结婚当天进行)
    解放前,男女双方定亲后,男方无经济实力迎娶,女方企图赖婚,男方急欲完婚,就纠集了一些人,以暴力行动把姑娘抢到家中成亲,此为抢亲。解放后已消失。
    民国时期,有所谓文明结婚者(效法西方婚礼),废除跪拜而行鞠躬礼,新娘不笼首,不用喜公喜娘而请新郎新娘的友伴为男女傧相。男女双方的家长为主婚人,媒人称介绍人,请有名望的人作证婚人。举行婚礼时,证婚人致祝词,宣读结婚证书,来宾致词祝贺,新郎新娘谈恋爱史,主婚人致谢词,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盖印,等等。这种婚礼,当时仅在少数士绅和知识分子中进行,目为新奇。40年代,亦有人结婚先行文明结婚仪式,后行拜堂礼,新旧结合。
    解放后,国家颁布《婚烟法》,实行男女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到了法定年龄,到政府机关履行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同时提倡晚婚。解放前,同姓不能结婚,解放后,同姓而非近亲血缘关系亦有攀亲结婚(婚烟法规定,男女之间不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可以依法结婚)。婚姻一般定在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春节等节日,多数在春节。在婚礼中,除花轿、声乐、拜堂等习俗己革除外,其余有的简化,有的保留。近几年来,操办婚事讲排场,在彩礼、房屋(包括新房装饰)、家具、嫁妆、酒席、送礼、媒人钱、见面钱等方面,要求、规格越来越高,出现铺张浪费现象。为移风易俗,政府推行集体结婚。也有少数男女青年利用婚期外出旅游,名为旅行结婚
    解放前婚姻还有多种情况:
    ()童养媳 中下等人家为节省娶儿媳费用,把人家(一般是多子女的穷人家)的女孩子领回来做养媳妇,称童养媳。儿子、养媳妇长大成人后,不办酒结婚,就简单结为夫妻,俗称并亲。也有因儿子、养媳妇感情不合,家长把养媳妇当女儿出嫁或养媳妇出走嫁人的。
    ()填房 妻死后,丈夫再娶(续弦),俗称讨填房,继妻即称填房
    ()寡妇再嫁 寡妇再嫁,俗称转嫁,在当时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事,阻力极大,但也有冲破重重难关而再嫁的。
    ()招赘 招女婿————有的人家,有女无子,选择适当的青年招赘为子,与女儿成亲,所谓继承香烟”(传宗接代)。赘婿要改为女家姓,所生子女亦从女家姓。招黄泥————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另找对象进门,结成夫妻。当时有的宗族内规矩是不准招女婿、招黄泥的。
    ()叔接嫂 兄去世后,留下募妇孤儿。有的因夫弟无力娶妻,有的因父母舍不得贤惠温顺的儿媳再嫁离去,寡妇就与夫弟结合,俗称叔接搜。但只有叔接嫂,并无伯接弟妇的规矩。
    ()纳妾 有的富人,生活腐化,有了妻子再纳亲;也有的因妻子不生育而纳妾。俗称讨小老婆。
    解放后,童养媳、纳妾已废除;填房、寡妇再嫁、招赘、叔接嫂仍沿袭。如今招女婿,按《婚烟法》规定,男女同属家庭成员,赘婿不改姓,所生子女从父姓母姓均可。

二、出 生
    妻子头胎生孩子,丈夫要备枣子等礼品亲往岳家报生,岳家则回送产妇用的苦草(可养血破血)等物。旧俗重男轻女,如第一胎生的是女孩,第二胎生了男孩,亦要报生,以示喜庆。婴儿出生第三天为 三朝,要在产房内燃香点烛,用鱼内蔬菜斋监生”(或称过三朝”),表示向监生娘娘祈求产妇奶水足,婴儿长育好。此等习俗解放后已消失。
    头生男孩清月,中上人家耍办满月酒(即汤饼筵),亲友送礼祝贺,称为弄璋之喜。外婆家要办头生,送三个灰袋(取意三代”)、尿布、抱裙、毛衫、棉袄、背心(取意背牢,表示好养)、兜肚(取意抖也大,掼也大,表示好养)和蹄髈、鲤鱼(取意跳龙门”)、鸡蛋、团圆糕粽等物,有的还送坐车、摇篮。头生女孩一般不办满月酒,外婆家办头生也简单。解放后,办满月酒曾一度消失,70年代后期起又兴起来,由于严格实行计划生育,不论生男生女都办满月酒。并且酒席丰盛。有的外婆家办头生,特地赠送新式的小自行车和坐困手推四轮车等物,婴儿满月之日,要请理发师傅到家给他剃头。剃头时,有的用戒指或其它金银饰物放入面盆水里,以示压邪。
    婴儿周岁,一般邀请亲友吃面,并向邻居端面。
    孩子上学,外婆家要为外孙买书包,书包内放状元糕(表示高中状元,或用雪片糕代)、葱藕菱梨(表示聪明伶俐)、长生果等食品,有的还赠送新衣裳。
    有些人家为了容易养育孩子,还给孩子(多数是男孩)寻我寄亲,认生肖适合的人为寄父、寄母(解放前往往择多子他人),互送礼物。春节期间,寄儿、寄女要到寄父母家去吃年昼饭。
孩子出生以后的取名,有不同情况。有的在过三朝时,有的在满月时;有的由家长取名,有的请外祖父、舅父(文人)取名,有的请算命先生排八宇后取名。有的先由父母呼唤乳名(即奶名、小名),孩子入学时再请老师取正式名字(即学名)。民国初期,入私垫的学童多请垫师取学名。解放前取名,一般根据孩子时辰八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全缺情况,若缺其一,就用作偏旁取名补救(如缺,取名根生;缺,取名焕生”)。解放后,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取单名,逐渐形成风气;但由于习惯上却使用某些字()为名宇,出现了较多的重名现象。

三、寿 庆
    人们一般在生日那天,全家吃面,表示纪念。有的人家还要斋斋灶,为过生日人虔诚祝福。解放前,富裕人家老年人逢整十岁(虚岁)生日(寿辰),要办酒做寿,谓之庆寿。一般是庆六十(花甲),因长寿人少,故庆七十(古稀)、庆八十的不多,阔气的人家也有庆五十(半百),甚至有庆四十的。夫妻双全年纪相仿的则举行双庆。办酒庆寿有的在寿辰那天,有的另择冬季吉日,多数在年初一。庆寿之日,家中设寿堂,挂灯结彩,悬老寿星铀和亲友送的寿幛、寿联,燃点寿烛、寿香,摆设寿团、寿糕、寿桃和馈送的礼品等。亲友登门祝寿,主人以寿酒寿面宴请,名为吃寿酒。祝寿时,子女向寿翁、寿母行跪拜礼(30年代起改鞠躬礼),亲友行鞠躬礼。普通人家做寿比较笛单,在寿诞之期,不办酒席,只是子女为长辈添置些新衣,家堂上点点寿烛,全家吃吃寿面。有的文人值双亲七秩双庆,还赋诗志喜。解放前,还有少数有钱人家有庆阴寿及之举,即子孙为亡故的父母或祖辈逢十生辰庆寿(请道士诵经拜忏超荐),亲友送礼吃寿酒。抗战期间,地方上一些有恶势力的人,也为祖宗庆阴寿,滥发请帖,借机收礼,大刮金钱,人称打秋风
    解放后,尤其是1978年以来,由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寿普遍得到提高,庆六十、七十寿诞的增多了。一般在元旦或农历年底向近邻或满村满巷端寿面(按规矩由寿诞老人的女儿办)。有的除端寿面外,还在春节期间办寿酒(按规矩由寿诞老人的儿子办),寿堂陈设和礼仪均已简化(如祝寿人不行鞠躬礼,只在口头上说声祝贺的话),但亲友送礼及寿筵的排场并不小。

四、上 粱
    新建住房上正梁,称为上梁。上梁的一天,要办酒请客,款待匠人,名为上梁酒。亲友送礼(贺幛等,贺喜。女儿家造房,娘家要送团圆糕棕、面和糖果等去抛梁,有的装饰考究。建房破土动工和上梁,须请风水先生或算命先生选择吉日良辰。上梁时辰一到,泥、木工把正梁上好,作头在屋梁上说些吉利活,主人以红纸包钱递给作头,名为赏封。然后鞭炮齐鸣,工匠在屋梁上将糕团、棕子、馒头、糖果等大把大把向周围观看的大人、小孩抛掷下去,人们欢笑争抢,称为抢抛梁
    解放后,较长一段时间农村建房少,办上梁酒和抛梁的旧俗已基本废除。70年代起,农村经济情况好转,到处建造新楼房,办上梁酒和抛梁的风气又重新盛行起来。但有些人家上梁时所贴的横批和对联请人书写,有所革新。梁上横批除了写传统的太阳高照外,还有写鸳歌燕舞春光永驻焕然一新等语句,大门和墙上对联不写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而写新楼喜得春光暖,佳景倍觉党恩深政策开拓致富路,勤俭持家造新房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句子了。

五、丧 葬
    旧俗,老人临终,亲属须守候在旁;子女在外者,须赶回家会最后一面,名为送终。人死后,要将床帐卸下卷起,丢在门前屋檐头上。子女到所属社庙(洛社上塘的东岳庙、下塘的皋庙,双庙的忠安庙,鹅子岸的赤湖庙,均为社庙,俗称大王庙)“烧回头香,为死者沫浴(洗脸揩身)、梳头、更衣。亲属和帮忙人给死者更衣(有的在将断气时就更衣),俗称穿老衣,件数取单,上身穿3件或5件,下身穿1条棉裤或3条裤子(棉裤、衬裤、罩裤)。尔后备棺入殓,向亲友报丧。死者遗体先从床上移到棺材盖上,同时将其床柴、席子卷到三岔路口焚烧,称为化床荐。入殓,俗称热木茎材下棺材。下半夜或上午死,于当天傍晚入殓,下午或上半夜死,于次日傍晚办殓。如在外属屈未及赶到,则在出殡前暂不盖棺抿材,以等待亲属面尸、别尸。入殓后张帏设灵堂(俗称孝堂),并在灵枢旁用稻柴铺地,子媳女儿等日夜坐卧举哀,名为守灵。报丧通知,俗称发孝,是用白布一小块卷好,再用红纸条居中围封后,发向亲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则印发 讣闻报丧,亲友吊唁,馈送挽幛、挽联、纸箔钱物等丧礼。
    丧事尚白色,家属亲戚戴孝”(白衣、白帽、白鞋、白束腰)哀悼,根据亲疏远近关系而有差别。死者子媳女儿称为孝子孝媳孝女,要披麻重孝(白衣、白帽、白鞋加披麻葛),长孙也服重孝。女婿称半子,全身穿白。子媳女儿是平头白束腰,其余亲属都是尖头白束腰。通常都在三朝出殡(俗称出丧出材出棺材”)。出殡时,鸣炮开丧,家属亲友一一向遗像和灵柩行跪拜礼,与死者告别。家属随灵枢哭泣而行,孝子、孝媳、孝女手执哭丧棒(又称哭竹棒),低头弯腰,由旁人搀扶,亲友送丧。有钱人家或有身份、有地位人家,出殡有仪仗(俗稼道子”),用军乐队、洋叭队吹吹打打。灵柩用材罩,民国时期男柩有饰龙头龙尾,女柩有饰龙头风尾的。并在出殡前开吊,出殡中途停柩路祭。这样大讲排场,俗称大出棺材。灵柩至墓地,入穴覆土,墓穴称金井,以取吉利。有钱人家墓穴用砖砌,其后于墓地植松柏,竖楼,立碑石。出殡返回时称回丧。在近家门处或三岔路口架个火堆,凡送丧者都要用脚从火堆上一豁而过;回到家门口,都要吃糖茶、糖糕(雪片糕),以示甜润()高兴。丧家于出殡前后设席招待亲友、帮忙人和村庄(或街巷),上人,称上山饭下山饭”(回丧饭),俗称吃硬饭,豆腐干百叶是必吃的素菜,俗说吃老百叶。当天晚上,还要请帮忙人和村庄(或街巷)上人吃一顿较丰盛的夜饭,名义上是慰劳帮忙人,称为请抬重。亲友上门吊丧积丧礼毕回去时,孝媳孝女都要啼哭,表示迎送。出嫁孝女,当天不住娘家,回去时要哭一段路,俗说孝顺女儿哀行路。如因路远而不能回去,亦须象征性的哭着走一段路,仍返回娘家。
    解放后,殡葬进行改革,丧事从简。有些封建迷信的习俗,如烧回头香、孝子披麻重孝、出滨仪仗等,已经破除;并以臂缠黑袖套代替穿白戴孝(有的臂缠黑袖套后,仍白帽白束腰),以花圈代替纸箔钱物,以鞠躬代替跪拜。自1974年起、本镇已全面推行火葬,废除土葬,既文明卫生,又节省棺木。死者遗体大多送到无饵市火葬场(在钱桥)火化。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或作过贡献的人士去世后,一般都举行追悼会,以寄托哀思,有的在火葬场礼堂举行,有的于火化前或火化后在家里举行。火化后的骨灰盒,有的存放火葬场,有的埋于自留地。有的生产队专门辟有骨灰盒集中埋葬之地,淋泗桥村已建有放置骨灰盒的安息室。但近年来有些旧俗又有所抬头,如有些骨灰盒入土埋葬,并堆起坟墓,丧事讲排场也多起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