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年春季课堂小练笔阶段性总结

(2020-07-02 08:47:30)

2020年春季  课堂小练笔阶段性总结

                              杨建仙撰稿     2020.7

一、课堂小练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和树立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有体会:坚持有效系统地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积累丰富写作材料“仓库”,而且习作需要就随时打开”仓库”,就地取材,让小练笔诠释写作中大精彩。

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了本课题组课堂小练笔在不断实践和学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们加大对小练笔教学形式的关注,尽可能发掘课文中的训练点,有目的地进行点拨指导,不断创新习作课形式。以上列举的是这次课题实践探究中常用到的小练笔训练方式。老师们都深切地体会到课题小练笔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语言运用的展示舞台,课堂小练笔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小驿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老师们感受到了加强课堂小练笔给教学带来了较好效果,由此可见,我们要精心设计小练笔,合理评价小练笔,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为有效,更为灵动,让课堂小练笔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阶段课堂小练笔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小练笔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小练笔索然无味。老师在设计课堂小练笔时,缺乏全面的思考,使课堂小练笔出现了生搬硬套的现象,学生无法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学生没有练笔的兴趣。如: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练的是:你想对普罗米修斯、宙斯、赫剌克勒斯分别说些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只会写出一些干巴巴的陈词滥调,没有达到课堂练笔的目的。

2、小练笔华而不实。教师设计小练笔时,预设的目标虽好,但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情,定位过高,不贴近学生。课堂上看起来有学生讲得不错,但实际上只限于几个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往往无话可写。

3、小练笔千篇一律。课堂小练笔是读写结合的有效形式,教师找准了训练切入点,还应进行细致指导,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但有的教师仅仅告诉学生这是哪一类的练笔,没有进行细致指导,造成学生简单模仿,千篇一律。如:学习《燕子》一课,请学生仿照课文第1段总分的写法,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小动物。而对于如何抓住动物的外形特征这一点没有进行重点指导,学生的思路没有打开,没有达到训练的效果。

4、小练笔浅尝辄止。有的教师在学生完成练笔后,根本没有时间细致地交流,只是淡而无味地评一评。由于没有对学生练笔的优缺点进行及时表扬和指正,完全是为练而练,练评脱离,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练笔激情。这种流于形式的课堂练笔显然是高耗低效的。

三、对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1、教师设计的小练笔重形式而轻实质。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许多学生写的大多是雷同的套话,老师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没有标准,老师也不会对其进行太多评价,导致学生写时随心所欲,这样的小练笔老师往往是不检查的,学生不当堂反馈,错误就得不到及时地纠正,甚至有时反馈了,很多教师也姑息其中的一些“小”毛病。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练笔能力的提高,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2、学生对小练笔没有高度重视。学生总认为,既然是小练笔,当然就没有字数的限制,没有内容的限制。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多数是胡乱编写,应付了事。

四、今后在课堂小练笔训练的策略:

综上所述,小练笔已经在实践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高效的小练笔训练呢,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开展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积极练笔——让学生有兴趣可写

练笔的兴趣非常重要。只有学生乐于写小练笔,才能精心对待。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教师要积极开展体验活动,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实践体验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练笔的激情和欲望。

1)开展实践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善于实践,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进行即兴小练笔。这样,由于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一幅幅鲜活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练笔热情,小练笔会收到显著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唱儿歌,击鼓传花等,先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演后让学生描述表演的场面。学生表演得好,描绘也生动,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学生自然就乐于写了。如:教完一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在课堂中开展一次小记者采访活动。本次活动中,学生表现真是积极主动,个个振振有辞,个个采访都有收获,场面更是热闹。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会有真实的内心感受,也就能写出流露真情的文章来。

2)开展情感体验。“情动方能辞发”,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着充分理解与感悟之后,写就成为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需要了。在语文课本中,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因此,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情感场中,打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如:《慈母情深》一文,在学生理解了母亲为了养家糊口在恶劣环境里艰辛工作之后,教师在学生情感的高潮处设计练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从中体会母爱的平实与伟大。心动所以笔动,学生都会按捺不住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2、巧设练笔话题,打开学生练笔思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在平时的小练笔训练中,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挥洒自如,教师在设计小练笔时,注意根据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确定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点,准确把握小练笔切入点,巧设练笔话题。教师所出的练笔话题只有符合他们的表达意愿,学生的练笔思路就会放开,就会有话可写。

1)用填补空白式来创设话题。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甚至标点带过,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进行扩展练笔,不仅仅是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点燃了学生创新思想的火花。如: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作一番想象,并用文中的句式写出别的启示。学生的练笔丰富而富有创意,

2)为课文插图编写解说词来创设话题。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直观形象,除了有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练笔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课文《九寨沟》中的精美插图让人浮想联翩,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3)采用结尾续写式来创设话题。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忙收笔,看似结尾,却让人回味无穷,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有些文章结尾比较含蓄,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推测能力。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续写。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放飞思绪,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半截蜡烛》一文最后一句写道:“刚到楼梯口,蜡烛熄灭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教师在上课时就利用这个空白,让学生想象蜡烛熄灭后的情景,并以“蜡烛熄灭后„„”为题,让学生练笔。学生

非常感兴趣,写的文章想象丰富而且奇特。

4)紧扣精彩语言来创设话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如:课文《北大荒的秋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介绍了北大荒秋天的景观。作者分别以“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原野热闹非凡。”等句作为每一自然段的总起句,概括介绍北大荒一碧如洗的天空、热闹非凡的原野的特点。这种典型的先总起后分述的段落形式及打比方的描写手法是学生片段仿写最好的范例。结合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就以这篇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以“下课了,操场上热闹极了~”为总起句,写一小段话。这样及时地把小练笔有机地揉进课堂教学,打通了课堂教学的宽阔通道。

3、精心指导,教给学生练笔技巧——让学生有方法可写

1)加强词语、句式指导,规范学生语言。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句式训练,及时进行说话训练,扎扎实实,反复进行,而不是一带而过,坚持训练,就会逐渐使学生基础牢固,语言规范。小练笔时就不会表述不清,病句连篇。

2)与阅读结合,丰富语言积累。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多读、精思、活用。我们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大多语言优美规范、文质兼美,这样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时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典范作品,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甚至背诵,以丰富学生积累,并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如:学完《海底世界》,再推荐几篇描写大海的文章,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并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3)读写一体,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笔方法。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写不能与读分割开来。如果在阅读上实事求是地发现规律,就可以把这种规律应用在练笔上,很快地提高练笔水平。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练笔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练笔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读写一体,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笔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会练笔了。

4)引导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练笔能力。实践中,笔者在培养中年级学生练笔自改能力时,尝试请学生三读修改。一读补内容,针对本次练笔要求看看是否需要调整文章前后内容的顺序或者进行补充,因为默读速度比较快,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练笔表达思路;二读改词句,中年级的学生默读能力尚在起步阶段,在初步确定内容表达的完整性之后,要求学生在轻声朗读的过程中发现明显的病句和错别字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实践操作;三读改表达,请学生第三遍大声朗读练笔,因为朗读是集理解、表达于一体的语言交流方式,学生在朗读自己练笔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自己的语句是否都表达所要传递的情感,从而再次进行修正。

总之,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的“小练笔”,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洋溢无限生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