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p02

p03
锦里,一条未曾消散烟火和温情的古街
图文/华希良
提起四川,就想起了“天府之国”;提到成都,就想到了川剧、评书、火锅、麻将、摆龙门阵,以及大街小巷、从早到晚人流不断的茶馆……一种富足而闲适的生活情态,便成为我对四川成都多年固有的印象。
从地理位置来看,随着航空、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便捷,城市之间的旅游路途已经变得越来越近、越来越短。可在心理上,却始终认为成都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因为对于我这个常年生活在西北边地小城市的人而言,那是一个羡慕、向往而从来未曾想、也不敢及的地方。
因为儿子毕业后选择工作在成都,使我今年“十一”有了到成都一看的缘由和冲动,而随游的“首站”便选择有“西蜀第一街”之誉的锦里古街。
锦里,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而成。作为武侯祠(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街道全长350米,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依据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而仿古建成,于2004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锦里凭藉自身历史文化,依托武侯祠,使得“拜武侯、泡锦里”成为当今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并与北京的王府井、武汉的江汉路、重庆的解放碑、天津的和平路等老牌街市齐名,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沿街走去,锦里古街,旗幌飘摇,红灯高挂,小桥流水,亭台掩映,长廊卧水,木窗掩蔽,除了不绝的吆喝和穿流的人行,还有闲叙的人们或坐于廊台,或临窗茗品,或看书观景,或凝视发呆,或惬意于流水潺潺……老街、宅邸、府第、民居、客栈,青砖汉瓦古典别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川茶、川菜、川酒、川戏、蜀锦,传统习俗不绝于耳,古蜀文化清风佛面。
对于锦里古街,穿流的行人也包括我,永远都是匆匆过客。或贪婪于美食、或沉迷于唱腔、或惬意于喧嚣、或欣赏于手艺……走过不长的古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满足与收获。而我更在意的,还是现代商业“粉饰”和喧嚣中所透射出的文化“影迹”,以及街巷深处和叫卖声中所传递出的不绝“烟火”与风情。
走过街区,无论是品小吃、看手艺、粑耳朵,还是嗑瓜子、听评书、喝洋酒,说出的和听到的,都还是让人顿消生疏、倍感亲切而软绵的成都话;走进深巷,你随时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在熙攘和喧嚣中依然闲适而悠然地喝着茶、打着牌、唠着嗑……这种繁华嘈杂中的古旧宁静,这种风花雪月里的淳朴厚重,让我觉得,锦里古街,千年相续的烟火和温情从未消散,不曾“走远”。

p04

p05

p06

p07

p08

p09

p10

p11

p12

p13

p14
温度,是一座城市包容的“灵魂”。
一座城市让人驻足的原因,也许是各色美食,也许是迷离夜色,但当一个人决心留下来时,触动他的更多是这座城市倍感亲近的烟火和温情。
变化的生活,变迁的城市,使我们在满足于收获与得到的同时,也无奈地接受着许多过往与怀念。
来到成都,走过锦里,我觉得,现代形态与节奏下所显露出的乐观包容、和蔼友善,正是成都这座城市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更是成都外化于行的文化表达。这也许就是在全国人口持续“萎缩”,部分年轻人厌倦漂泊,相继“逃离”北上广深的背景下,而都城竟然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580万迅速增长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2100万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锦里,一条未曾消散烟火和温情的古街,于成都,于现代,始终延续和展示着它独有的“风韵”和“妩媚”。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