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寺,一代诗人与活佛的崇拜之地

标签:
佛学内蒙古阿拉善2015.11.1图文原创 |
分类: 旅游摄影 |
昭化寺,一代诗人与活佛的崇拜之地
图文/华希良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这是印刷在昭化寺简介单页上的一段著名诗歌。
说实话,我是从来没有想到,在内蒙古的阿拉善,在广袤的腾格里沙漠边缘,一个不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竟会与六世达赖喇嘛、著名诗人——仓央嘉措,还有他那首著名情诗——《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联系起来。但是,据历史考证确信,他后半生的隐迹弘法生活的确就在这里,包括他圆寂后的法体也就是在这儿存放、供奉了10年之久。
昭化寺,位于阿拉善左旗嘉尔嘎勒赛汉镇(孪井滩)境内的超格图呼热苏木(当地人称头道湖),地处腾格里沙漠的左缘,以古朴、典雅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建筑风格为主,主要以大雄宝殿、观音殿等经殿组成,为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八大寺院之一。
阿拉善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第二故乡。1716—1746年间,他在阿拉善传播了宗喀巴的喇嘛教,受到了阿拉善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德顶葛根”是阿拉善人民对他的尊称,意为“最高贵的活佛”。
神圣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为何会选择来到阿拉善落脚,并隐迹弘法,在此度过余生?查阅史料发现,其实这是十八世纪初西藏上层统治者政治斗争的结果。1705年,作为佛教传播盛行的两大区域:西藏权力统治者第巴·桑结嘉错和蒙古部落首领拉藏汗之间发生残酷的政治斗争,最终反映到仓央嘉措的身上,从而使他的六世达赖身份被“废黜”,被迫离开拉萨。1706年5月,24岁的仓央嘉措从拉萨被解送北京的途中,到青海贡噶湖畔时,自隐而去,独自一人来到牛头山。除了拜佛祖圣地之外,还从牛头山上眺望了阿拉善,给神奇的《仓央嘉措密传》埋下了“伏笔”。六世达赖从牛头山返回青海后进了西藏,又从西藏随马牛驼队到尼泊尔、印度等地达10年之久,10年后返回西藏。
1716年春,34岁的仓央嘉措带领11名侍从,从西藏经西宁前往阿拉善。他们一路通过天堂寺-华藏寺-裴家营-冰草湾等地到达阿拉善边界——朝呼尔陶鲁盖,并从朝呼尔陶鲁盖进入了阿拉善。由此经过两天的行程,仓央嘉措一行便来到了头道湖一个名叫超格图的牧民家,结缘居住下来,并在阿拉善王爷的信任和支持下,开始了他在阿拉善地区近30年的宗教弘法历程。
后来,由于高僧仓央嘉措弘法的影响和当地信教施主的帮助,相继在头道湖的超格图呼热苏木和三道湖的辉图高勒嘎查修建了“超格图呼热庙”即昭化寺和“毛恩吉林庙”即承庆寺。1746年5月8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圆寂于承庆寺,享年64岁,次年即1747年法体移至昭化寺高尔拉木湖水边立塔供奉。
1757年,弟子阿旺多尔济依照师父仓央嘉措生前的意旨在贺兰山中修建了广宗寺(即南寺),并将六世达赖法体及遗物整体搬迁至广宗寺内。
现如今200多年过去了,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环境恶化,在阿拉善,在仓央嘉措当年呕心弘法的地方,大片的绿洲、湖泊已经被流沙和盐碱戈壁所取代。也正由于人烟稀少、人迹罕至,使得昭化寺一直保持着传统、纯正的格鲁派宗教风格和习俗。目前,该寺有经殿、房屋、庙仓等110余间,注册僧徒60余名,每年定期进行着各种祈愿法会。如正月举行供奉塔木佛法会、三月举行喇木理木法会、四月举行“喇呛”法会、五月举行纪念尊师仓央嘉措忌辰夏季祈愿法会、十月举行“珠拉”法会以及十一月举行“孟阿满札”法会等。
p03
p04
p05
p06
p08
p10
p11
p12
p14
p18
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