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xq2021039--28课题研究成果4(观察记录)

(2022-12-09 17:51:15)

          扎染观察记录表     记录者:  沈呈   

观察日期

2022.9.8

观察对象

奚树宇

观察地点

扎染区

观察目的

幼儿对扎染是否感兴趣

 

 

 

 

 

 

在活动一开始,奚树宇并没有进入状态,并没有开始动手做,旁边的罗炜杰跟他说什么也不回应,只是安静地看着同伴们的活动,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这时候可以听到扎染区喧闹的声音,小朋友说话的声音比较大,不一会儿,他开始动手了,将手中的纸进行对角折,再将两个小角对折,可是,他似乎不满意这样的折纸效果,于是,重新打开、铺平,然后开始往里面对折、不停的对折、对折、对折直至将纸完全卷起来,在这个活动过程当中,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很认真,他的动作也非常的娴熟,不时的还压一压纸,要把纸压平整,折的非常整齐,接着开始把它往里面卷,卷的动作也是非常娴熟的。他非常认真地在做自己的事情,并不关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也没有在意有张纸掉在颜料盘里了。这时候老师的声音响起来了:“把那张纸捡起来!”他听到老师的声音,眼睛开始关注着这张染了颜料的纸,并一直注视着这张染了颜料的纸,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这时候他嘴里嘟囔了一句什么,期间看了老师一眼,好像是在想办法把手中的纸固定住,接着用橡皮筋把它扎起来了。

奚树宇的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专注,有自己的想法,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坚持性好。通过他折纸的情况看,掌握、运用于染纸活动中的折法不能满足于他的思想,可以看出,他很想通过更多的折法,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特色一些。

扎纸是染纸的基础,扎纸活动中幼儿需要安静的环境,扎纸活动部分需要同伴间相互交流、学习、思考。而染纸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兴奋,见效快,难度也比较低,在染纸阶段,对扎好的纸蘸上颜料后的效果,幼儿是很期待的,幼儿一看到自己的染纸效果容易兴奋、激动,所以比较难控制一些,相对会更加嘈杂一些,建议将扎、染分设成两个区域。

 

扎染观察记录表

              观察者:   朱倩月     

观察日期

2022.9.15

观察对象

崔梓涵

观察地点

扎染区

观察目的

培养幼儿大胆尝试

 

 

 

 

 

 

晨谈时和宝贝们讲解了扎染的原理以及扎染的方法和技巧后,到区域活动时,小朋友选了扎染坊进行活动。我给每一个孩子都发了一块小帆布,请他们尝试用晨谈时我演示的扎染方法或者其他的扎染方法进行扎染。有的小朋友将帆布扎成了两个“牛角”的样子,有的小朋友将小帆布扎成了一个在“游泳”的小人。旁边的崔梓涵小朋友拿着一根橡皮筋和小帆布迟迟没有行动起来。“涵涵,快点将小帆布绑成你想要的图案呀。”“我不会呀。”涵涵看着我说。“那你想要一个什么图案呢?” 我又接着问。“正方形的图案。”涵涵回答我说。“恩,这个想法很不错噢,而且正方形非常简单就能扎染出来,看我怎么做的吧!”说着,我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给涵涵看,涵涵看的非常认真,我扎好木棍的一边,请他尝试用橡皮筋把木棍的另一边也绑起来。他照做了,他扎的小心翼翼。一会儿,他就扎好了,拿给我看。橡皮筋松松的挂在木棍上,像是马上就要掉下来了一样。“把橡皮筋扎得紧紧的,才能变成好看的正方形噢。”我笑着对他说。他听后又开始重新捣鼓那根橡皮筋,直到把橡皮筋绑得更紧些。

扎染坊是我们班新开的一个活动区域,在跟孩子们讲解了简单的基础操作后,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自选。涵涵小朋友主动选了扎染坊,说明在晨谈讲解的过程中,他对扎染产生了兴趣。新的扎染材料,也许在他的经验里是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可能感到有些无从下手,所以一开始他并没有马上行动。

1. 耐心引导。当涵涵小朋友迟迟未行动时,请思考自己想要的图形,因为心中有了目标,行动起来才会更加的有方向,速度也会有所提升。

2.正确示范。“我不会。”并不代表涵涵小朋友真正不会扎染的方法,可能更多的是不清楚操作的第一步。因此,这时候,问清楚幼儿的目的,讲解扎染方法的第一步,让幼儿更直观的感受到操作方法,幼儿心中有数,便会更加勇敢地去尝试。

扎染观察记录表

              观察者:   陶秀兰     

观察日期

2022.9.22

观察对象

区域幼儿

观察地点

扎染区

观察目的

提高幼儿扎染技巧

 

 

 

 

 

 

区域活动开始了,扎染区的孩子一个个兴致勃勃等我教他们如何开始染布。在我的指导下,他们陆续穿好罩衣、戴好手套,我将事先浸泡的布拧干打开铺在桌面上,让他们先看我如何操作。然后取出一根皮筋,在布上捏出一撮布团,然后用皮筋捆紧,之后就让孩子根据的方法进行操作。过了五分钟,我发现孩子们自己动手用皮筋扎好的“花”没有几个,扎好的也都是松松垮垮的,不能用,操作的时候基本都在寻求帮助:“老师,我不会绑!”“老师,帮我一下!”……我忙得团团转,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1.孩子第一次接触扎染,对扎染的整个过程不熟悉,以至于每一步都需要老师不停地示范、指导。

2.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在没有练习使用皮筋的经验的基础上,原有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水平和小肌肉的力量还不足以支持孩子利用皮筋将布绑紧。

首先,教师在集体前先示范讲解整个染布的过程,或者通过网络视频资源、步骤图等,让所有的孩子都对染布的过程都有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减轻扎“花”的难度。

1. 提供不同的扎布材料让孩子选择,例如:棉绳、金线(内有铁丝)、细铁丝等,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求。

2.改变扎“花”的方法,等孩子熟练了,再增加扎“花”的难度。

最后,锻炼孩子手部的精细动作和小肌肉的力量,利用操作区,在操作区投放皮筋、娃娃等材料,供幼儿练习给娃娃绑头发等,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在家里引导孩子研究使用皮筋绑东西等,提高孩子的技能。

扎染观察记录表

              观察者:   王晓晴     

观察日期

2022.9.29

观察对象

区域幼儿

观察地点

扎染区

观察目的

提高幼儿扎染技巧

 

 

 

 

 

 

今天,朱逸燃、魏依依、梓涵等五个孩子选择了美工区参加扎染活动。孩子们主动穿好罩衣,带上手套后,便开始扎“花”。我看到朱逸燃、魏依依、选择了金线进行捆扎,梓涵则是用皮筋来扎“花”。吴立欣、金一诺两个合作扎一块布,她们扎得很快,才几分钟就扎好了十几个“花”;魏依依、朱逸燃用金线捆扎,也扎了十几个,我走过去一看,他们在绕金线的时候,很费力,老是把手套和布绕在一起,而且金线捆得不紧,我手一碰,金线就从布上松掉了;朱逸燃和魏依依用棉线捆得很仔细,朱逸燃捆得时候很用力,好几次都把棉线扯断了。

1.吴立欣、金一诺几个女孩子平时爱画画、做手工,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较好,经过几次练习,现在能很好地使用皮筋进行捆扎。

2.魏依依、朱逸燃选择用金线来扎“花”,由于手上带的手套,限制了他们手指的活动,加上他们在使用金线时的方法和力量不够,导致了操作过程中遇到总是把手套和布一起绕在一起,没有把布扎紧的问题。

3.由于棉线质地柔软,稍一用力就会被扯断,所以,朱逸燃他们在使用棉线的时候多次将棉线扯断。

1.在操作区继续加强对孩子手部力量和精细动作的锻炼,利用家园合作,引导家长鼓励孩子在家中继续练习。

2.让孩子在扎“花”时不戴手套,方便手部的动作,等准备使用染剂的时候再戴上手套。

3.引导孩子用棉线、金线多扎几次,向孩子示范用金线、棉线扎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扎染观察记录表

              观察者:   周林君     

观察日期

2022.10.13

观察对象

区域幼儿

观察地点

扎染区

观察目的

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经过几次活动,孩子们对扎染的步骤已经十分熟悉,大部分孩子都能脱离老师的帮助,独立操作。今天,杨安辰、金昊雨、陈灏文、许温珞浠、洪雨欣等五个小朋友进美工区进行扎染活动。其中,许温珞浠、陈灏文、金昊雨等几个能力较强的孩子选择独立完成作品,杨安辰、洪雨欣选择合作完成。过了15分钟,选择独立完成的几个孩子都陆陆续续把布扎好了“花”,戴上手套准备开始染色了,而选择合作完成的两组孩子都才扎好三四个“花”。

许温珞浠、陈灏文、金昊雨等几个孩子能力较强,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扎“花”的,所以他们能效果较好地完成扎染中“扎”的步骤;而选择合作的杨安辰、洪雨欣这几个孩子,相对技能掌握地较弱,因此,他们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一种独立完成,一种共同合作,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考虑到选择合作完成的孩子与独立完成的孩子进度相差太多,于是,我让几个已经完成染色步骤并将作品密封好的孩子,去协助还未完成扎“花”步骤的孩子,有了许温珞浠、陈灏文、金昊雨几个孩子的帮助,杨安辰他们也很快地完成扎“花”,进入染色环节。

除了染布,后期还可以增添其他的材料进行扎染,如可以向家长收集家里不穿的白色棉T,不用的素色、浅色床单等,丰富扎染的材料。

扎染观察记录表

              观察者:   崔丹丹     

观察日期

2022.10.20

观察对象

吕新宇

吴立欣

观察地点

扎染区

观察目的

观察孩子社会发展,能否主动帮助同伴

 

 

 

 

 

 

自从上次神奇的印染魔术之后,孩子们又开始迷恋上了用纸巾扎染,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打开自己的作品,只听见金晨晨说:“啊!我的纸巾破了,弹珠都跑出来了。”顾宇轩也一脸茫然:“老师,我的纸巾也烂了。”站在一旁的吕新宇看着小朋友解坏的纸巾,再看看自己扎的紧紧地橡皮筋都不敢动手了,撅着嘴巴说“老师,我不会解。”吴立欣看到后热情地说:“我来帮你,,说着从剪刀盒里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皮筋。吕新宇连声道谢:“谢谢你吴立欣,还是你有办法。

在发现同伴解坏的纸巾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寻求老师帮忙吴立欣发现后主动承担起责任,帮吕新宇解决了困难,从两个孩子的行为结果来着,两个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区别

1. 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要多给与肯定和表扬

2. 鼓励胆小的幼儿遇到困难时要能够坚持而不要轻易求助,让孩子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扎染观察记录表

               观察者:   沈呈     

观察日期

2022.10.27

观察对象

李心朗

观察地点

扎染区

观察目的

鼓励幼儿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扎染活动开始前,我们进行了扎染方法、扎染材料的学习和认识,我们重点学习了打结法、包物法和夹叠法,孩子们听得都非常的认真,接着介绍了扎染要用到的工具和使用方法,介绍完毕后,老师示范制作了一个扎染作品,在做完展示后,孩子们都“哇,好漂亮”被这神奇的扎染惊艳到了,接着到了孩子们自己试一试的时候了。他们用到了折叠法,还要用到皮筋,先把白色方巾进行折叠再用皮筋缠绕固定住,绕皮筋可算是个技术活了,女孩子的小手很是灵活,缠的又快又好,男孩子可要费些时间了,李心朗把方巾折叠成了三角形,但是在缠皮筋的时候遇到了难题,他进行了第一次尝试,第一步的把皮筋套在折好方巾上他套的很好,可是接下来的绕圈打结他总是不成功,绕着绕着就散了,然后就听见他喊“老师,我不会,来帮帮我”,我走过去,手把手的交了一遍,然后鼓励他自己在尝试一下。在他看到已经有小朋友去染色的时候,他也急急忙忙的去染色,但是他的皮筋有的地方都没缠紧,他这样的作品完成后可能不会有太明显的图案,染完色后,他也迫不及待的取开工具,果然,除了老师手把手教他缠绕的那一个圆圈,他的方巾上基本就没有其他图案了。但李心朗很开心,拿着作品到处和其他小朋友“炫耀”。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我们要为幼儿多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的艺术表现和创造,通过这一活动,李心朗小朋友对扎染步骤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感,但是扎染的基本步骤他还没有完全掌握好,有些技法还需要多多练习,我们在美工区里提供材料,在区角游戏时让幼儿有材料练习,这样扎染的技法会越练越熟练,我们还要多鼓励幼儿遇到问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不要轻易言败。

3.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扎皮筋的方法,给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多去尝试。

4. 再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让幼儿能够掌握更多扎皮筋的技巧,只有扎的手法多了,染的效果才会千变万化。

扎染观察记录表

              观察者:   陶秀兰     

观察日期

2022.11.3

观察对象

程爱秋

观察地点

扎染区

观察目的

培养幼儿不断尝试

 

 

 

 

 

 

进入扎染区,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工具。邹明轩说:“扎染要先拿皮筋把布扎起来。”话音刚落,大家纷纷对布进行了各种折叠,并用皮筋扎了起来。程爱秋第一个扎好,看了看染料瓶,取下盖子直接往布上点。可是染料停留在布上并没有像她期待的那样很快被吸收。程爱秋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布,她想试试其他的染料,结果却是一样的。她赶紧抬头问老师:“老师,颜色怎么染上去?这样点上,染料会流下来。”依依看到了大声提议“刚刚视频里的阿姨把布放在了水里,然后把它挤干了。”师:好,那就请你们来试一试吧!程爱秋:布打湿后,染料被布吸收了。

孩子们有了操作经验后,我们商议共同制作“扎染步骤图”。帮助孩子们重新梳理了步骤后,我们一起商定了步骤图。第一步:用水把布打湿并拧干;第二步:折叠扎好布料;第三步:给布染色;第四步:作品晾晒;第五步;作品欣赏。随着步骤图的出现,让孩子们的操作变得更加顺畅了。他们尝试用不同的辅助材料和不同的折法,带来了不一样的作品。孩子们在交流互动中自己得出结论:

1.布染成一种颜色是因为皮筋不够紧。

2.多种染料混在一起染会变得脏兮兮。

3.不同材料不同扎法,图案不一样。

在尝试中孩子们的兴趣浓厚,扎染对于他们来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但只要多尝试几次,就会发现扎染处处是惊喜,在活动中当幼儿出现操作上的问题时,教师没有直接参与指导,而是给幼儿提供思考的空间,给予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与自主选择探索材料的权力。遇到困难时,孩子们主动寻找问题答案,并在不断尝试中解决问题,使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积极探索操作上的不同,并大胆表达想法。随着一次次游戏的推进,幼儿游戏经验也不断丰富,深入游戏的行为和主动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不断在提升。

1、有效、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的活动内容。幼儿游戏来源于生活,应利用生活化的材料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激发创作乐趣。

2、鼓励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操作,不随意干预活动。在活动中当幼儿出现操作上的问题时,教师没有直接参与指导,而是提供幼儿思考的空间,给予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与自主选择探索材料的权力。

3、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孩子们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跟随着不断尝试迎刃而解。他们重新取布再次扎染、成功地扎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