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船揽月东湖中

(2024-08-06 10:18:12)
标签:

绍兴东湖

新船工

纪录片拍摄

将船揽月东湖中

         ——纪录片《我在东湖划乌篷》拍摄后记

 

这是一次好事多磨的拍摄。

今年328日,绍兴东湖景区发布“英雄帖”,面向全国招收20名年轻船老大,年薪10万元左右。招聘信息里写到:年龄要求35周岁及以下(条件优秀,如有英语、戏曲等相关特长者可适当放宽);男女不限;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会普通话、会游泳、会划船者优先录取。

                     将船揽月东湖中

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成为爆款,并吸引了全国70多位年轻人报名,其中“90后”“00后”青年占到一半。求职者的背景也较为多元,不仅有学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毕业生,还有“船二代”、运动员、退伍军人等。“以往招船工,报名者寥寥。这次报名应聘的人之所以较多,一是年薪待遇还可以,打动了不少人;二是体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青睐,手脚并划乌篷船是绍兴非遗,也吸引了不少人”,东湖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前期筛选,20名“准船长”于4月初开启培训。

                    将船揽月东湖中

我正是在这个时候介入的。

在跟景区负责人做了充分的沟通后,我们决定在熙熙攘攘的新闻报道中独辟蹊径,物色一位新船工作为拍摄对象,放弃一般纪录片精英化俯视众生的视角,采用平民化的视角,从这位鲜活个体的培训开始拍摄,跨时两个多月,到正式上岗时收尾,没有剧本、没有预设,在一种完全随机的情境下完成拍摄,忠实客观地讲述新船工群体或温暖人心或恬静平淡的日常生活,从而以点带面地反映出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将船揽月东湖中

刘河,适时地出现在了我的计划里。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外地人,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位。

我的优势可能是比别人更加能吃苦一点,毕竟在部队历练了五年,刚刚退伍”,被问及个人的特色优势,这位来自四川的00小伙腼腆地说。见到他时,一身军绿色的外套、一脸朴实的笑容,稍划几下船就满头大汗,喜欢拿手掌当毛巾胡乱地抹一下,让人亲切又心疼

                    将船揽月东湖中

纪录片拍摄的人物设定需要反差。一个从未接触过乌篷船的外地人,一旦飘在水上,即将经历的彷徨、无措甚至绝望可想而知,我们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一直拍到成功上岗时的热血成就感,这种由时间孕育而成的生与熟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往往能够产生非常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让观众眼前一亮。也许,在整个的拍摄过程中,这个平凡人物的故事不见得会有多精彩,但我们多多少少能从他一路走来的踉跄脚步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心理认同感,甚至可以借此做心理疏通、情感疗伤。

去年退伍后一直在找合适的工作,今年恰巧看到绍兴东湖的招聘信息,自己在部队里就学会了游泳和划救援艇,所以就报名了”,刘河受访时表示,乌篷船船工是他走向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我很珍惜

                  将船揽月东湖中

手划楫、用脚躅桨的划船绝技,阅尽船史鲜有一见。宽窄逼仄的水巷里,船后艄处,头戴乌毡帽的船公背靠着短木板,一边以双脚踏长桨,一边用腋下夹着短桨把舵方向,一长一短、一上一下交错划过碧波,悠悠晃晃穿行过座座古桥,还能娴熟地腾出一只手,端起碗来抿口老酒,然后心满意足地唱一嘴悠长的越剧

这是独属于绍兴的风情。

                  将船揽月东湖中

在绍兴这片拥有近7000条河流的泽国里,船是令人无法割舍的水乡记忆,纵横交错的河道里,曾经划过百余种船只,它们共同构建了绍兴丰富的水乡文化。乌篷船作为其中的代表,是旧时越地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记录着水乡众生的风俗生活,承载了内心深处的乡愁回忆。

                 将船揽月东湖中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乌篷船的交通功能慢慢弱化,如今更多是作为一种文旅符号存在。近几年,古城文商旅发展迅速,乌篷船作为水乡绍兴的一大特色,每到节假日,游客不惜排长队也要坐一坐过过瘾。而与游客需求激增相背的是,船老大队伍正在不断萎缩,且老龄化严重。以东湖景区为例,固定在职的和节假日临时聘请的船工加起来60多位,其中将近一半船工的年龄已经超过60岁,最年轻的也已年过半百。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招一些年轻船工,能够将这一项非遗技能传承下去,同时也希望通过优化船工的年龄结构,进一步提升我们整体船组的队伍形象和服务水平。

                    将船揽月东湖中

我们首次拍摄时,正是刘河接受培训的第二天,手忙脚乱到让人为他捏一把汗。乌篷船看似轻巧,考验的却是注意力分配与肢体协调。在狭窄的水道里,一个轻微的操作都会影响到船整体的平衡,转弯、掉头、避让,都需要船夫有着高超的技术和判断力。“一开始练习,总会‘重手轻脚’,手划着脚却停了下来,船就在水中原地打转。只能趁着空余时间多模拟一下划船动作,增强肌肉记忆。”

此后的近两个月时间里,我以一周一次的频率维持着拍摄,就连五一小长假期间也没间断。刘河训练,我去拍;老船工教他划船技术,我去拍;景区组织岗前培训,我去拍;他被抽调到码头临时帮忙,我去拍;梅雨季,我去拍……我很欣喜地看到,刘河的技术在船与桨的碰撞、人与水的冲浪中,有了长足的进展。

                    将船揽月东湖中

转眼到了5月中旬。就在我沉浸在月底新船工可以持证上岗,同时我的纪录片拍摄也可以收尾了的双重喜悦中时,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把我一下子打懵了。景区负责人告诉我:刘河突然离开景区,去到别的城市,开启了新的职业历程。

一切努力,在临门一脚时戛然而止。

                   将船揽月东湖中

530号,景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新船工上岗仪式。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培训之后,20名新船工已锐减到了16个。东湖景区的游船行程约20分钟旺季时每位船老大每天要出行三四十趟,吃饭都是在船上简单应付,这样的工作强度不亚于运动员,且是露天作业,风吹日晒”,景区负责人说:“年轻船工的断档问题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它既与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也与乌篷船技艺的高要求、船工行业的艰辛密不可分。

                 将船揽月东湖中

上岗仪式开始之前,我跟景区负责人紧急商量了一下对策。其实也没什么可商量的,无非就是换一个拍摄对象——之前我是计划从培训拍到上岗,现在改从上岗之日拍起,信马由缰地拍到自己满意。

这次的主角是船三代丁泽鹏,市区凌家山村人,爷爷和爸爸都是划船的,乌篷船对他而言并不陌生,小时候就经常划着船去河里钓鱼摸虾小丁说,自己之前是厨师,需要上夜班,时间的控制上身不由已,尤其是最近刚刚晋升“奶爸”,想有更多的空闲在家陪孩子。相比之下,景区工作按部就班基本没有晚上加班,薪资待遇也不错,自己还有划船的基础,家里人也很支持和看好他,“在风景如画的东湖当船工,那是一种享受

                    将船揽月东湖中

上岗仪式结束后,丁泽鹏的船接上了一拨客人,船工生涯就此开启。

我又一次信心满满地投入了“每周一拍”。

丁泽鹏的外形书生气特别重,也不是很豁得出去表现自己,所以我只能策划着“加戏”,比如说为了表现他的好学,我计划安排一个午后找个阴凉的角落让他看会儿书的段落;为了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我希望景区安排一个讲解员为他做个辅导……

由于拍摄中各种条件、环境的变化是事前无法控制的,因此镜头不可能完全真实地记录下当时、当地的生活的真实形态,这个时候,在服从纪录片总体纪实的基调上,对一些重要的镜头进行适当地组织、调度拍摄是允许的。

                   将船揽月东湖中

就在我踌躇满志地规划着用一个半月时间完成这部片子的时候,这部命运多舛的纪录片再次迎来当头一棒:到六月底,丁泽鹏匆匆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短暂船工生活,选择了离开。

                   将船揽月东湖中

两位拍摄对象的相继离去,让我心灰意冷,我自嘲地跟摄像小哥说:“我们俩估计要被东湖景区列入黑名单了,人家总共招了20个人,在我们手里就走掉了2个,‘拍走率’高达100%”。

那天晚上一直辗转难眠,在放弃与继续之间摇摆不定。放弃,着实有些不甘不愿,毕竟我已经投入了快三个月的心血。继续,也不是随口说说那么简单的,那就需要重新选择拍摄对象,一切从头开始不说,也找不到拍摄前两位时合适的“新闻点”了。

就在迷迷瞪瞪快要入睡的时候,一个灵光如精灵般地闪过,让我“垂死梦中惊坐起”,再也没有了困意:在保留已有视频的基础上再另觅拍摄人选,不仅表现新船工的“面”会更大,也更有说服力,而且可以把培训期、新上岗期和目前的工作状态连成一片,这不就是我要表现的“成长”吗?更为重要的是,我无需特别铺垫解说词就能让观众明白,这个行业面临着如何“后继乏人”的窘境。

                 将船揽月东湖中

第二天一早,我满血复活地找到景区负责人。一番商议之后,傅云刚和郑锋成了我的新拍摄对象。

                 将船揽月东湖中

傅云刚的社牛特性非常适合拍纪录片。前期采访时,由于天热,他坐在我面前,一边双手不停地把头发随意扎成了一支朝天的小辫子,一边滔滔不绝地开始介绍自己的求职故事:“我之前是在一家贸易公司做业务员的,做了八年零两个月,现在形势越来越差了,就感觉付出那么多得不到回报,我就裸辞掉了。在家里呆了大半个月左右,我老婆机缘巧合在网上看到了这边的招聘信息,我看了一下,感觉很想试一试。”

傅云刚还不停地炫耀自己的“创意”,比如说,他觉得乌篷船固有的靠板太窄,而且容易左右晃动,就量身定制了一块,靠着舒服不说,还安全了很多。再比如说,他在船上配置了蓝牙音箱,可以随时为有兴趣的游客提供点歌服务。还有,他购置了部分照相设备,准备在划船的同时拍些视频,向世界推介东湖景区……

这不就是迥异于老船工的有思想、有视界的新一代吗?

                 将船揽月东湖中

与傅云刚相比,郑锋明显稳重得多。这次招聘的新船工,平均年龄30岁,最高学历本科,大专及以上学历有11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的郑锋,正是其中学历最高的一位。

                 将船揽月东湖中

为了避免重蹈“拍谁走谁”的覆辙,这次我决定速战速决,“赶在他们辞职之前把节目播掉”,我跟摄像小哥开玩笑。

聊天式的前期采访结束之后,我们直接投入了拍摄。我安排两位摄像小哥兵分两路,一位随郑锋下船,跟拍他划船的镜头,并录制求职初心之类的采访;另一位拍摄傅云刚在景区内到处转悠,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分享到各大社交平台的段落。

                   将船揽月东湖中

在两路摄像基本同时完成拍摄任务后,我带着傅云刚和郑锋去了一家造船厂,参观厂区内的船文化博物馆。船厂负责人是个极具情怀的人,他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木船制作团队,根据文献资料和千方百计收罗来的老照片,复原那些曾经漂在古城水面上的船只。造船体、画画、雕刻、填缝,在讨论与敲击声中将扁平的图片转换为立体的实物。如今,团队已成功复刻乌篷船、明瓦船、画舫船、拖船等百余种船只,载着游客不断“摆渡”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领略着水乡文化的魅力。

                   将船揽月东湖中

这次探访让傅云刚和郑锋大开眼界。这上百艘古船,仿佛带他们走进了古城绍兴的时光博物馆。从这些精美制作的船模中,他们也深切感受到了精湛的古越造船技艺和前辈们非凡的生活智慧。

                  将船揽月东湖中

当天傍晚看着天色正好,预期着夕阳会很美,我临时起意,在征得了两位采访对象的同意后,临时加了一段黄昏戏的拍摄。

江南水乡,翠柳依依,轻舟漫漫。在橘黄色的夕阳中,两条乌篷船慵懒地游弋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船橹轻摇,搅动着东湖的宁静,让人们感受着岁月的涟漪……

                  将船揽月东湖中

如果说,绍兴是一场梦,那么,乌篷船就是那梦里无法抹去的一点灵动。

就让东湖的这些年轻面孔带你做梦吧——乘一叶乌篷小船,斟一壶时光的酒,看一眼两岸的景,听一声越音小调,枕水入眠,恍然身处桃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