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不是房价下跌,而是大家都不买房!

标签:
房产 |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集体躺平"现象。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价格回调,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变革:当十几亿老百姓突然对购房失去了兴趣,国家的整个经济生态链,或许都在颤抖。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8.3%,创下了近二十年来的最大跌幅。更令人担忧的是,3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的去化周期,已经突破了24个月的警戒线,更有一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库存量,去化周期高达5年以上。这样下去,房地产开发商不敢拿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萎缩,基建投资收缩,房地产行业的上下游企业惨淡,就业岗位减少,居民收入预期下降,更不敢买房。从钢铁水泥到家电装修,甚至连外卖快递都感受到了浓浓的寒意。
为什么老百姓都不买房了?首先,是房价下跌,导致"负资产恐惧"。如北京某楼盘,2023年单价6.2万,如今挂牌4.8万仍无人问津。早期买房的业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资产缩水了23%。其次,是"断供恐惧"。如深圳一个程序员的遭遇。买房月供2.4万占家庭收入65%,被裁员后房子法拍价不足贷款余额。再次,最致命的是"流动性恐惧",如郑州一个业主,连续降价11次,仍无法出手。最后,是"纸面财富"变成实实在在的债务枷锁。这些真实案例,不断强化着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情绪。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政策工具箱正在失灵。传统的刺激手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抗药性:房贷利率降到了历史低点3.25%,大家还是无动于衷。20多个城市放开了限购,售楼处依旧门可罗雀。更棘手的是,国家高层和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陷入"越刺激越恐慌"的怪圈,每一次松绑政策出台,反而被解读为是市场继续恶化的信号。
现在的这场房地产市场的危机,充分暴露出房地产市场金融化的致命伤。过去几十年形成的那种"开发-抵押-再开发"的模式,本质就是债务驱动的庞氏循环。国内排名前十位的一家开发商的某高管称:"房地产行业总负债超过了65万亿,相当于GDP的55%。现在每卖1平米的房子,就要偿还0.8平米的旧债。"当购房者拒绝参与这个游戏的时候,整个循环的链条,立即露出皇帝的新装。让人不可忽视的是,商业地产的空置率同步飙升,如上海陆家嘴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已经达到了18.7%,这显示出,实体经济同样在去杠杆。
眼下这场房地产市场的集体躺平运动,终将催生新的经济生态。根据日本的经验,当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后,在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中,房产的比例从70%降到40%,但保险以及证券投资却实现了翻倍增长。
当前,中国大陆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了130万亿,如何引导这些"沉睡资本"转向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领域,或许比房地产救市更加重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依赖单一产业的经济体,最终都会付出较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