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卖地收入不足1.5万亿,断崖式下滑!

标签:
房产 |
前几天,国家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4271亿元,同比下跌6.5%。这是近年来,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首次跌破1.5万亿元。要知道,在高峰期的2021年上半年,全国卖地收入的数据可是34436亿元。和那个时候相比,已经暴跌了58.66%。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出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土地供应端的紧缩成为制约土地收入增长的首要因素。从各地土地出让计划来看,多个城市主动调减了供地规模,尤其是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持续收紧。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住宅用地供应量同比下降约23%,其中三四线城市降幅更为明显。这种供应端的主动收缩,一方面源于地方政府对"房住不炒"政策的持续贯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城市规划思路的转变——从增量开发逐步转向存量优化。
房企投资意愿的持续低迷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行业调整后,开发商普遍采取更为谨慎的拿地策略。头部房企财务报告显示,上半年TOP50房企新增土储金额同比下降近40%,且拿地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这种谨慎态度主要源于三方面压力:一是销售回款速度放缓,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5.6%,去化周期延长;二是融资环境依然偏紧,尽管央行多次降准降息,但金融机构对房企的信贷投放仍保持审慎;三是债务压力持续,部分房企仍处于债务重组阶段,新增投资能力受限。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市场的结构性分化特征愈发明显。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核心区域仍出现了多宗高价地块,部分地块溢价率甚至超过30%。杭州、成都等强二线城市的热点板块也频现"地王",但这些个案难以扭转整体市场下行趋势。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土地流拍率仍维持在15%左右的高位,且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这种分化表明,开发商的投资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全国化布局转向核心城市深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从土地出让方式来看,各地政府也在积极调整策略。上半年,多地提高了优质地块的出让比例,同时优化出让条件,包括降低保证金比例、延长付款周期、放宽配建要求等。部分城市还试点了"预申请"制度,提前了解企业意向,避免流拍。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预期,但受制于整体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效果仍然有限。
展望下半年,土地市场或将呈现以下趋势:核心城市优质地块仍将受到追捧,但溢价空间可能收窄;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可能进一步降温,地方政府或加大城投平台托底力度;产业用地、保障性住房用地占比有望提升,反映政策导向的变化。同时,随着"三大工程"的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等领域的用地需求将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总体而言,2025年上半年土地市场的表现,是宏观经济周期、行业调控政策和市场主体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这一局面,各方需要保持定力,既不因短期波动而过度反应,也不忽视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只有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持续完善长效机制,才能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