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首届中学音乐欣赏课比赛《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2016-05-27 10:21:09)
标签:
教育 |
姓名: 黄文丽 学校: 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 所在区: 江夏区
课题 |
欣赏《瑶族舞曲》 |
单元 |
|
教材版本 |
|
||||||
课型 |
音乐欣赏课 |
学段 |
|
单元课时 |
1 |
||||||
教学内容 |
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西南情韵》 |
||||||||||
教材分析 |
|
||||||||||
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瑶族舞曲》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能喜欢上我国的民族音乐。 |
||||||||||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对比式欣赏方法,借助多媒体、图形谱画图、声势律动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音乐,感受音乐。 |
|||||||||||
知识与技能目标:赏管弦乐《瑶族舞曲》,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欣赏作品, |
|||||||||||
教学重点 |
根据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区分作品的主题和段落,感受内容与情绪的发展。 |
||||||||||
教学难点 |
有效地引导学生听辨其音乐主题及主奏乐器。 |
||||||||||
教学用具 |
钢琴、多媒体课件 、竖笛、小标题卡片、小黑板 |
||||||||||
学情分析 |
|
||||||||||
设计思路 |
|
||||||||||
|
|||||||||||
教学程序 |
教师教的活动 |
学生学的活动 |
教具与学具的运用 |
教与学评价手段运用 |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
||||||
导入阶段(5分钟)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学生感受瑶族风情。 |
音频文件 PPT图片 标题卡片 竖笛 |
师评学生 |
,感受歌声与鼓声的交相辉印;师生一起互动,从学生容易接受的音乐形式进入,为主题a的赏析奠定基础。 |
||||||
展开阶段(28分钟) |
循序渐进发挥多种感官欣赏音乐教学: 1、欣赏主题a部分 (2)分段聆听主题a (3)简谱视唱旋律,感受旋律走向,体会音乐的韵味。并加入长鼓节奏为其伴奏。 2、欣赏主题b部分 (1)、完整聆听主题b(老师画图形谱) (2)、分段聆听主题b 提问:人物的形象是由什么乐器表现的? (3)、总结A段部分 二、B段部分的欣赏 2、 聆听主题d 3、(再现)聆听主题c 提问:你听到的旋律跟哪一个主题相似? 4、总结B段 三、欣赏再现A段部分 1、聆听A段再现部分 提问:最后一部分是哪个乐段的再现部分? 2、认识曲式结构——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
聆听并观看 学生听音乐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聆听思考回答 学生跟琴来视唱主题 认真聆听音乐并思考 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聆听,并观看老师画图形谱。 学生畅所欲言 跟音乐律动体会音乐的魅力。 学生自主讨论曲式结构。 |
标题卡片 媒体课件 钢琴 标题卡片 标题卡片 媒体课件 标题卡片 标题卡片 标题卡片 媒体课件 |
生生互评 师评学生 师评学生 生生互评 师评学生 生生互评 师评学生 |
通过对比欣赏,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每一次主题出现如何变化。
让学生自主聆听听辨再现乐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
||||||
总结测试(4分钟) |
|
|
|
生生互评 |
|
||||||
结束阶段(8分钟) |
2、情感升华 |
学生认真观看 学生感悟 |
视频文件 |
师生互评 |
通过欣赏视频,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演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丰富的表现力。 |
||||||
板书设计 |
|
||||||||||
武汉市音乐欣赏课比赛教学反思—— 一初中黄文丽
二、本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也有问题,学生一般 情况来讲在公开课上的反应是非常好的,都乐于表现自己,配合度也是相当高,前面的A段部分讲解的非常顺利,以至于时间比较充裕,到了B段的时候就明显有拖拉了,以至于在后面的听辨环节,结构的讲解环节时间就非常的紧张。因而在公开课比赛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的把握好时间。
总结:
第一次磨课:
第二次磨课:
第三次磨课:
第四次磨课:
彭站长以及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一起来听课,从教法,学法上来对我的课进行评价,发现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不是很高,基本都是教师在讲解,另外长鼓的节奏没有体现出来,瑶族的舞曲风格也没有体现出来。于是就提出了一些很可行的建议。在B段部分,调整成了主题c、d完整聆听,主题c、d都是3/4拍的舞曲的节奏,因而与本课的舞曲结合得很好。通过分析两个主题的节奏变化,区分柔美连贯的三拍子和跳跃的三拍子,从而来引导学生自己想象画面,将话语权也教给学生,改变了老师灌输的教学方法。自己再讲解这一段的时候也觉得内容更丰富了,不再空洞。另外为了体现长鼓的这一风格特点,除了主题a运用了长鼓节奏,在主题b中也尝试加入了长鼓的另外一种节奏,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瑶族长鼓舞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