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芥子园
芥子,为何取这个名字?用李渔自己的话说:“此余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意。”“芥子纳须弥”是佛家语,意谓小小芥子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 芥子指蔬菜的种子
须弥山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居所 小小的种子可以容纳一座大山
意指简单、渺小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李渔的宅第式园林,曾是金陵名园扛鼎之作。
李渔(1611年-1680),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三者合集《无声戏》)等小说。
他还曾写了一本古代高格调生活指南---《闲情偶寄》
倡编了一本习画入门的教科书---《芥子园画传》,他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十种曲》
。尤其是《芥子园画谱》又称《芥子园画传》
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系统地介绍中国绘画技法的专著
《画传》分为三辑,分别为: 山水卷,梅兰竹菊卷,翎毛花卉卷。
每一部分又分为画论、图解、画式三部分。对后世影响极大。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傅抱石等著名画家,都曾把它作为进修的范本。
李渔斯人既可严谨于文学理论之中
亦可精致到生活细微之处。
李渔还是个园林大家,他自称生平绝技有二:“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一生对园林居室文化情有独钟,早在顺治年间隐居夏李故乡时,就构筑过伊山别业、后来移居南京时,精心营建过名噪一时的芥子园,这也是他化费精力与财力最巨的一座园林,在他的艺术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他一生最为辉煌的艺术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许多作品多是在这里写成的。晚年家事衰败,由于文人的西湖情结而归隐杭州,又在吴山之麓开始构筑心中的层园,希望自己能在病老卧床之际也能“坐拥西湖”。可是由于资金的大量缺乏,至死也没能完全建成。




他在游历四方之际,也为达人官吏设计园林,据钱泳的《履园丛画》、麟庆的《鸿雪因缘图记》记载,北京当年有名的两个私家园林——惠园、半亩园(清初中丞贾汉复的私家园林)就是出自李渔的手笔。他还曾在统率西北兵马、设帐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的靖逆侯张勇(飞熊)门下“打秋风”,为他设计了侯府花园和五凤楼,成为当地别具情致的园林建筑。
李渔在其随笔集《闲情偶寄》中专设“居室部”章节,对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等方面有详细的论述。
据陈从周教授言,明清之际中国有四大造园专家,即张涟、张南阳、计成和李渔。对李渔尤为钦佩,因为李渔不仅是园林艺术大师,且精通绘画、雅擅戏曲,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今日之芥子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三条营30号,园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规模基本符合李渔“芥子园之地不及三亩”
之说。地址与专家们考证的原址江宁路西侧老虎头5号相差约300米左右。
专家们理出的芥子园兴废脉络是,清康熙十六年李渔离宁回故乡杭州后,此园日渐荒废,但假山池塘犹在。清末蒋百万在此置宅,许也是看中此处文化底蕴和依稀尚存的园林格局,并于芥子园原址筑西园。民国时,芥子园原址还有些假山,后逐渐湮没。蒋百万故居旁的一片空地可能是芥子园,但已看不出园林样貌,后这里还建过一个洋伞厂,也早拆除。可见,现今的芥子园是依据李渔著作所遗信息而新建一座园林。
园门悬碑文式门额,为龚鼎孳笔迹,龚鼎孳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明万历四十三年出生。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很有文采,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其人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不仅为明人所不齿,也为清人所蔑视。但龚鼎孳有清才,在明即与文人学士广泛交往,著名者便有吴伟业、钱谦益、冒襄、方以智、阎尔梅、万寿祺、曹溶、余怀、纪映钟、杜浚、龚贤、陶汝鼐、周亮工、李雯、曾灿、顾与治、邓汉仪等一大批,另有王紫稼、柳敬亭等艺人。又因能保护文人学士,为民请命而享盛名,而且惜才爱士,对困厄贫寒名士常倾力相助。有“穷交则倾囊橐以恤之,知己则出气力以授之”的名声。楹联曰:“孙楚楼边觞月地;
孝侯台畔读书人“。联为李渔自撰,当代书家言恭达书。孙楚楼,古南京的一座酒楼名。后来就成了金陵酒楼的泛指。孝侯就是“除三害”的周处,孝侯台就是周处读书台,是说芥子园与周处读书台为邻。这个“读书人”可指周处,也可指芥子园主人李渔自己。
芥子园二进为翼圣堂,悬挂的篆书“芥子园”匾为现代南京书法家言恭达所书,抱柱联为“人仰笠翁如瞻北斗,园名芥子可纳须弥“。是盛赞园主人李渔的。堂在昔日应是客堂,是招待友人的所在,高悬红底金字“觉世稗官”匾额,“觉世稗官”是李渔的字号。今日是展厅,挂着有关李渔的介绍。
园的第三进为一楼,楼名“三兴“,悬匾楼上。底楼则悬“闲情偶寄“之匾,两侧楹联:“煮酒烹茶评花顾曲;
吟风读月卧石听泉“。公元1662年,年约51岁的李渔从杭州移家六朝古都金陵。在南京的近20年,
李渔经营书铺、编辑出版、营建芥子园
创办家班,精心培养年轻艺术人才
推动了昆曲艺术的发展,可以说,芥子园对我国戏剧界、美术界、园林界、出版界等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芥子园书铺的出版活动,此楼想来是当年书铺藏书楼。如今是李渔相关的艺术活动的介绍。
堂楼之间空间狭小,向右为一月洞门,两侧悬少见的蕉叶联“因有卓锥地,逐营兜率天。”乃园主人李渔所撰写,卓锥者立锥也,兜率为佛家语,翻译为妙足、喜足、知足等,大意是知足。是李渔对生活知足常乐的态度。
洞门内有一池一房,池不大,山石为岸,架一石拱桥,以资来往,池后一房,并不宽大,硬山顶,悬"一房山”之匾,匾为李渔友人何采所题,匾侧写明一房山来自唐人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
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之句。两侧也为蕉叶联,“般 般 製 作 皆 奇 ,豈 止 文章 驚 海内, 處 處 奉 迎 不 絶
,非 徒 車 馬 驻扎 江 干 。“ 为山陰包璿題贈。
蕉叶联与册页匾因黄绿红色彩较浓,与追求淡雅的文人园有些相悖,故少见与江南园林,很是独特。
“一房山“位于园中大假山一隅,十分僻静,是文人书房的绝佳所在,择址佳妙。大假山与一房山,小池形成障景,自然新颖与别园不同。
月洞门入门后又建方亭,悬红色秋叶匾,题“兜率”二字,两侧有联:“山水具真乐;莺花总赘疣“。亦李渔所撰。“莺花”何指?成了“赘疣”!此联出自李渔之口,值得玩味。方亭两侧有设廊,右侧廊体平缓,向西延伸,秋叶匾题“宛转廊”,是贴近园内大假山而行,漏窗厚重,有做秋叶状。长廊宛转,听水声叮咚,长廊中端大假山上水帘挂下,平添几分灵动。影壁上青花梅花松树盆景,与墙壁尽头摇曳的竹丛,都是文人的雅好。李渔喜竹,更有言道“竹能令俗人之舍不转盼而成高士之庐”。
方亭向左为北向,有爬山廊高低起伏,登至高处,有一阁,名为“来山阁”,仍是秋叶匾。阁居于假山之巅,阁右侧一匹瀑布奔腾而下,水声喧哗。与宛转廊间涓涓水流东西呼应。于阁内前望山石磴道之间,立有一亭,亭为六角亭。可渡飞梁而至,飞梁为石桥,桥下山体间建有一谷,由一房山左侧可入之,谷道蜿蜒,宽不及丈。山石峥嵘,如在深川大谷。山石呈暗红色,因芥子园原址在赤城矶,旧园内的假山石有一部分为红色,移建此处后为保留原有风貌仍用红色石头堆砌。
出谷豁然开朗,一泓清池现于眼前,池面为不规则形,亭阁船舫居于四岸。南岸大假山体绵延体量并不小,几乎占太半水池南岸,与李渔所描绘“高不逾丈,宽止及寻”并不相符。山谷之左水面相对较宽阔,一亭阁涉入水中,面阔三间,雕饰华美,前出平台,石板为栏,其下矶石隐约与水中,似浮云托起,轻灵飘逸,亭阁名为“浮白轩”。当是园主人与友人吟诗论文,品茗赏戏,浮一大白之所。
浮白轩不远,水流洄流处是李渔踞矶石垂钓的模样,这种雕像在当时非常罕见,事实上在以后的园林营造中,几乎也没有摆置园主人之塑像。李渔“好娇异,求独特”,是个特立独行的文人,他对自己这座雕像曾言道“....肖予一像,神气宛然,又因予号笠翁,顾名思义......予思既执纶竿,必当坐之石矶上......有山有水,不可无笠翁息钓归休之所,逐营此窟以居之,是此山原为像设。”
沿池畔前行,假山山脚下出一宽大平台,台上建半亭,悬匾“人籁天籁”之匾,此为园内之“戏台”,是李家戏班演戏歌舞的所在。李渔擅辨审音乐,常思组成家班演艺,这个愿望直到其56岁出游甘,陕,得地方官赠予颇具艺术天赋的乔、王二姬,才得以实现。李渔遂建起了自己的家班,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而且乔、王二姬的舞态歌容超群脱俗,能体贴文心,领悟性强,常常是“朝脱稿,暮登场”,效率很高。他以芥子园为根据地,带领家班四出游历、演剧,“全国九州,历其六七”,很快就红遍大江南北。
南京芥子园、苏州百花巷的李渔寓所,都曾是当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李渔曾在芥子园戏台上题有楹联曰:“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雪儿便是乔姬的爱称。家班不仅成为李渔谋生手段之一,而且在普及戏曲文化,推动昆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就在李渔家班声名鹊起、蜚声海内之际,康熙十二年(1673年),乔姬王姬相继病故,家班从此一蹶不振,渐次瓦解。
率领姬妾组成戏班巡回演出的方式格外刺士人君子的眼,当时文人中不少人提起“李渔”二字,口中不免带些轻视:“人以俳优目之。”有人干脆斥骂:“李渔性龌龊,善逢迎,游缙绅间,喜作词曲小说,极淫亵。常携小妓三四人,子弟过游,便隔帘度曲,或使之捧觞行酒,并纵谈房中,诱赚重价,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也!”后人提起李渔明显也有莫大的遗憾,《品花宝鉴》中孙仲雨的话很有代表性:“做《十种曲》的李笠翁,不能做个显宦与国家办些大事,遂把平生之学问,奔走势利之门。”
事实上,李渔超凡的艺术才能与其奔走势利之门的行径,乃至好色和一些特别的嗜好(女子金莲44种欣赏方法),人们历来对他是毁誉参半的。
戏台半亭内壁即为假山山体,隐约可见一洞,便是“栖云谷”,“谷与洞混而为一,虽坐于洞中,与居于屋中无异矣“。洞中石壁留有缝隙,以水滴灌,叮咚有声,穿行其间如在深山幽谷,故得名“栖云谷”,谷内柱有联曰“仿佛舟行三峡里,俨然身在万山中。”
这里已是大假山色中段,全为湖石砌筑,其下入水,变为矶岸,绵延延伸,与自然水岸相仿佛。其上山石相错,钩带相连,云头雨脚,婀娜多姿,全取《芥子园画谱》之画意。山顶筑亭,与山底之戏台,山侧之不系舟相呼应,画面自然生动。
顺水岸缓行,水面渐窄,一船舫俏立与前,题“不系舟”之匾,船体小巧玲珑,只设前舱中舱,两侧开设李渔所独创之“便门窗”,李渔称其将两岸景观可化静为动,加上窗纱绘以花鸟图案,则似扇面灯,更宜观赏。但只外观而言,并不觉得与江南园林常见的园林“支摘窗”有何区别?船舫的后舱已变为一间小阁,阁侧山石嶙峋,有洞幽深,栖云谷一直延伸于此,李渔所谓“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的假山一座横亘池南,气度闲适而舒展。
船舫之东又起长廊,沿园墙而行。池岸绵延转而向东北,岸边居中而建一水榭,名为月榭,是园主人赏月之处,李渔曾题联曰“有月既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故榭体较水岸为高,经几级台阶可入之,榭内视野开阔,可赏四周之景。水榭又与歌台互望,是昔日赏戏最佳处。对岸山势起伏,山顶有亭翼然,宝塔隐约。山底李渔垂钓,池水荡漾。似有意无意间借景报恩寺塔,一如无锡寄畅园之借惠山寺,拙政园之借北寺塔,丰富了芥子园的天际线。
月榭两侧相对开阔,植物种类繁多,枝繁叶茂,繁花似锦。
李渔也是花卉园艺家,现今芥子园内种植的六十多种花木,均是是李渔喜欢并赞美的品种,包括被其称为四季“命花”的春季兰花、夏季荷花、秋季秋海棠、冬季蜡梅。李渔文中提到“榴之大者,复又四五棵,是点缀吾居,使不落寞者。”山茶“取盆栽小树,植怪石之旁。”《闲情偶寄》提及树石配置须注重意境,与怪石花草有机融为一体,将轩榭楼台掩映于山水树木之间。
出月榭东行,见一阁靠水而建,无窗,临水设倚靠,入口为月洞门,悬画轴匾书“天半朱霞”四字,为周亮工所题。周亮工系明万历四十年(1612)生于南京,明末清初的文人,博学多才,诗文、金石、书画皆有很深造诣。书画传世很多。天半朱霞也即是半天朱霞,语出《南史·刘怀珍传附刘訏传》:“訏超超越俗,如半天朱霞,敲矫矫出尘,如云中白鹤。皆俭岁之梁稷,寒年之
纤纩。”比喻人品高尚,超凡脱俗。周亮工在匾上也标明出处。
阁侧出长廊缘园墙而行,与浮白轩相接。廊身中又出一廊通接园门近处的爬山廊。围合着芥子园东部区域。天半朱霞小阁与浮白轩之间的游廊围合的水域较为狭窄,建石桥连接,形成幽深的水域景观。
芥子园是李渔在康熙七年营建的园林 虽然占地不足三亩
但在李渔的精雕细琢下始臻佳境
被称为是园林史上最小且最为经典的园林之一,长久湮没不闻,今日得以复建,实是园林界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