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绮园
绮园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绮园路。园址最初曾是明代中叶的彭氏园,彭氏园建于明嘉靖37年(1558年),是武原镇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园林,园主彭绍贤为一文人,园名“水同居”,彭绍贤曾著《水同居杂咏》,咏歌园中之景和游憩于其中的感受,其序云:“戊午夏日,避暑家园,高树生荫,……花间竹下,啜茗清谈,琴韵悠悠,棋声落确,欢游鱼出没,聆野禽相和。”记述了文人宅园的种种雅趣。清初,彭氏园毁于兵燹。康熙年间,海宁杨中纳在故址上重建,名之曰“拙宜园”。杨是著名学者朱彝尊、黄宗羲的学生,曾任江南学政。园中建有撷芳轩、得树堂、晚砚斋、晴云图、剩舫、巢经楼诸胜。乾隆年间,著名戏曲家、诗人黄燮清的祖父黄耕山购得此园,加以修葺。到黄燮清手中,又购入西邻康熙举人张皓的砚园废址,将两园重新规划,精心修缮。道光二十七年间(1847),黄燮清又在园中新筑倚晴楼三间,并创作《倚晴楼七种曲》。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军队逼近海宁,黄燮清避祸于武汉,两园皆毁于战火中。黄痛心疾首,客死他乡。残园由其女黄琇继承。
咸丰九年(1859年),黄燮清次女黄琇出嫁,嫁给了上海著名酱商海盐人冯缵斋,三年后园毁。
同治九年,冯缵斋在海盐县旧县城中央混堂弄(今公园弄)建宅三进,名之“三乐堂”。次年又于宅后辟地修建园林。这时黄琇病故,冯缵斋全力操办策划重建园林,综合岳父黄燮清明代故园拙宜园、砚园之精华,并将废园内的假山树木移至园中。因这两座废园是黄琇的陪嫁,因而取名“绮园”,以示“妆奁绮丽”。“妆奁”,是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借指嫁妆,纪念岳父赠园一事。园林规模很大,冯缵斋病逝时尚未完成,但山水格局已在。
晚清以后,绮园主人一直为冯缵斋后人,又陆续建造园中的四座亭榭。抗战时,园为日军占据。解放后又将宅园一齐献给国家,并改为嘉兴专署工人疗养院,文革后改为公园。现恢复旧名。1980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6月复名绮园,1990年列为省重点文保单位,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绮园为我国十大名园之一。
绮园占地3千多平方米,布局为前宅后园,前宅为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内设三进。后院即是绮园。冯宅是海盐富商冯缵斋的家宅。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为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内设三进,分别是门厅、三乐堂、韵甫书院。为典型江南民居,与园林相得益彰。
前宅其中主体建筑三乐堂为九开间二层楼,前后皆天井,堂匾额“竹苞松茂”等。所谓的“三乐”,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人,一乐也;父母兄弟俱在,二乐也;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三乐也。”三乐堂题额为陈从周教授。
宅后为园林,占地10000平方米,水面约2000平方米,树木遮盖约7000平方米。园内以树木山池为主,古木参天,为典型的山水园。
门与苏州诸园相似,门额“绮园”二字为著名诗人,南社成员高吹万所书。
进园为一小院,院正前方建有一月洞门,绿萝纷披其上,显得生机盎然,院内林木葱郁,摆放着一些盆景。院之右侧有一四角歇山亭,亭内有石笋三峰,翠竹三两枝,构成一幅竹石图,墙上题“泥香”二字,亭旁可通园林宅部。

过月洞门即可进入绮园,沿小径不几步,就到潭影轩。轩名取意于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轩为绮园主厅,面阔三间,四周有廊,歇山顶,轩之左右各有一颗百年香樟,挺拔直耸,直入云霄。轩内悬有现代书法家两联,均概括绮园独特之风貌。潭影轩很巧妙的把握了藏与露的关系,构园之初,以假山在南、东、北三面包绕,仅西边较为开敞,好象是地处幽谷一般。
厅轩南向紧靠一池,因三面皆围合假山峭壁,池如深潭,潭水清澈。潭西有九曲桥一架,桥身朱栏低护,曲势随意而多致。因潭深如渊,桥墩大部裸露,墩体完全是江南野外小桥的模样,质朴无华。过桥便可达园中大假山之南部,只见山为东西走向,叠石并不精到,山西以湖石为主,山东渐变以黄石,并不统一,这是利用旧园山石之故。
绮园内假山土石相间,山体重峦叠峰,逶迤连绵,有断有续,浑然一体。山间小径忽而盘旋山下,穿曲洞、渡小桥,忽而达于山颠,沿山脊飞梁过去,又到了另一处山中。岩壁间石板桥相望而不可及,乃绕行才可达。山上山下满是樟、朴、枫、杨等古树,峭壁间又有古藤攀援,一派自然山野风光。山下有洞,洞内山石多有大小孔隙,有的可望洞中洞,有的可赏洞外如画之景。
“潭影轩”北侧,有一奇特太湖石,似一身材颀长的美人,故名“美人石”。又因前临一方碧池,石柱铁栏,内置池山一座,灌木丛生,池水并不明澈。所以成为旧日绮园十景之一“美人照镜”,乃因此石颈项处有一圆孔似“镜”。清晨,孔中光耀四射流光如镜,似美人在照镜梳妆。
潭水在轩之东部几成一溪,急转向北,一旁有巨石横卧,石隙翠竹俏立,如山石盆景。崖石壁立,依旧是湖石黄石间杂,缘溪行,绕谭影,进入中部假山一低于地面的石洞,若明若暗,稍透几许光亮,前行未久,豁然开朗。眼前水域开阔,一派山青水绿的村野风光。这一片广大的的区域仅有山顶一小亭“依云”,居全园最高,水边一小榭“滴翠”,以及大池北边扑出水面的水阁小筑“卧虹”三处,其余全是山水。水池曲溪之外,便是连绵起伏的假山。
绮园的假山占地颇大,山体呈南低北高之势。由南、中、北三座假山分成南东和西北两区。东南具有苏州园林特色,西北水区则呈现杭州西湖的特色。中部假山是连接园中南北之要冲,由登山曲径,山上飞梁,蜿蜒石洞,以及低于地面的隧道组成,迂回盘旋,扑朔迷离,尤似幽谷山林,为江南园林罕见。
却见水面之中仿西湖之苏白二堤建有东堤与南堤,堤岸连接处设有三桥,,将水面分划成三块,西北块最大,增加了池水的层次感,其中南堤的最西端,与北山西北凸入水中的石矶相望。这里水窄流急形成一个水口,在上面架了东桥,桥为三板平桥,最为朴实无华,有栏杆却是无名。
富有韵味的小石拱桥罨画桥即架于东堤之上。罨画桥是江南园林中少见的石拱桥,桥拱甚高,蹬九级蹋步方到桥顶。桥上东侧有对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是为李白一首诗中的句意。以拱桥为界,湖之东西为两水,湖水如镜,水上一桥水中一桥,如彩虹映入水中,颇有韵味。西侧联为“雨丝风片,云影天光“意思更为简明,桥之两端一额罨画,一额观濠。
此底下桥洞宽大,非常象江南河网区域便于行船的高拱桥。由于桥身较长,东堤就显得较短,,池西的平沙岸边看去,这一水面的分割就呈半虚半实的状态,再加上作为屏障的大假山,晨曦朝阳起时,一派烟雾迷离,如诗如画,便为“晨曦罨画“一景。

水池的东堤和南堤呈直角相连,在转折点上又置立了一座姿态秀丽的三跨平桥。由于水面跨度较大,因而在水中立了两个桥墩。为了不遮挡北岸游者的视线,桥面抬得较高,并用两片削得极扁的菱形石柱插入河底,代替桥墩。石柱也用青石制,远远望去,整个桥身好象是架在四把青石磨制的剑刃上,所以此桥被称为“四剑桥”。“四剑桥”秀巧别致,是国内园林桥景中的孤例。
无名之东桥,罨画桥,四剑桥这三座大小、高矮、跨度和形姿各不相同,,而却和周围景色极为融和,平添了绮园水景的变幻和趣味。
http://difang.kaiwind.com/zhejiang/dfmssy/201304/27/W020130427478636909938.png

大水池三面环山,唯有西部较为平坦,此处的池岸也比较平直,与另外三边由假山石矶组成的曲岸正好是一个对比。在平直砂岸的尽北头,有一间小阁横卧波上,为“卧虹水阁”。阁体突入水中,阁外池水荡漾,古树垂荫,虹桥卧波,真一幅恬静秀丽的江南古园风情画。
水阁隔着水与北部假山之巅“依云亭”,池岸边之“滴翠亭相望。
水阁以南,池岸笔直平整,行不多远,见西南处凸入一平庭,三面有围墙,墙面嵌有历代碑刻和一块北斗星象图。平庭中部是一石栏围成的花坛,内植灌木乔木,一片绿意。再前转角处,设有石板镇水,石板下以黄石砌成水斗状,一侧可由石阶入水,形如江南水乡常见的浣衣池,是刻意写仿乡间生活的结果。
于此间堤岸向东北张望,就可见园中一山两亭。
山为大假山的东部及北部。这是一座脉理连贯,气势磅礴的大假山,山中奇峰叠嶂,岩壑幽深,曲径弯环,泉流涓涓,满山均是青葱的林木,浓绿欲滴,一派山野景色。大山的主峰在罨画桥北,峰颠立一六角小亭,题名“依云”,为全园的最高点,似乎伸手可揽天上闲云,故名,又名小隐亭。亭旁有一藤身盘旋,古意盎然。
亭下有深潭,形如海月,就是旧园十景之一的“海月小隐”。
小隐亭恰在大假山东山与北山交界处,这里建有一条邃谷为界,
此谷长达20余米,两壁石崖陡峭,道路蜿蜒,忽见飞梁横悬,又见山石峥嵘,洞壑幽深,犹如身处野山险谷之中,情趣盎然。所游之园,个园之秋山有深谷营造,但只在上下垂直盘旋,少幽深感,寄畅园之八音涧曲折有度,险峻有欠,而环秀山庄之大假山又过于精巧,独此谷层次变化丰富,天然率真,最为质朴,是为深谷之佳作。
险谷尽头,深山之中,现一幽潭,
潭水清澈,中有一岛,石梁可渡。名为“幽谷听琴”,为旧园十景之一,极为安静幽邃,若安坐潭岛石凳,蔽日浓荫之下,感清风拂面,闻鸟鸣啾啾,手弄琴弦,叮咚铮琮,素音环绕,天边飞鸟惊掠,池底游鱼浅翔,悠悠幽幽,全然身处桃源之中,放任心绪,毫无羁绊。中国历代文人所追求的避世幽隐,清静无争,在这里得到了最强烈最完美的诠释。
大假山东南伸出的余脉之下,面湖背山有一亭,名为“滴翠亭”四方周正,半开半闭,与山顶小隐亭互为对景,为山景。小亭东边较开阔,隔水面与东堤及虹桥相对,风光旖旎,为水景。小亭地处中枢,实为观景之最佳处,选址极为精妙。
亭北小岗上有数百年古藤盘旋,此为紫藤,相传为南宋遗物,有碗口粗,盘根错节,如黄蟒蟠躯缠绕树木而上,就是旧园中之“古藤盘云“之景。
绮园如从早期的拙宜园,砚园算起,成园已久,园内林木极众,其中古树名木40余株,均经数百年风雨。树木有耸立于山巅,有静障于山谷,有展翅于山崖,有俯仰于水畔。还有小竹丛丛,以及攀附高树的藤蔓,蒙络摇缀,翠盖如云,将整座园林点染绿意盎然。
绮园隐处江南古镇,园林大家陈从周教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调查研究江南古园时来到绮园,深为园林的布局和景色所打动,不久即在《文物》杂志上向学术界介绍了绮园的造景特点,称之为“浙中第一”,绮园从此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渐而成为国内的十大名园之一。
绮园最大的特点在于有着与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园林风格迥异的独特风貌。与苏州诸地建筑与园景并重,甚或以建筑为主的营造方式不同,绮园完全以追求自然的乡野的山林的景观为主要表现方式,占地15亩的园林中仅有四座建筑,完全是从属的地位,全园以山为骨架,以水为主体,树木茂密,构建一幅极其自然的山水画卷。
体现了我国早期文人园林讲求真山真水的园景体验。
文人园的初期东晋时谢灵运之“会稽别墅”,唐时之王维的“辋川别业”都是真山真水的山水园,占地广大,隐居是隐居了,但毕竟远离大都市,很有些不便。于时,位于城市中的宅园也有所发展,士人大夫便可于城市中享山林野逸的乐趣。这就是隐于市的“中隐”。对大隐隐于朝廷,小隐隐于山野而言,中隐有明显的中庸痕迹。因而也受到士大夫的欢迎,经宋而明清得到很大的发展,这种可居可游城市山林在古典园林成熟成为主流,往往园中厅堂馆舍较多,人工痕迹较为明显。
绮园的布局构思却不落窠臼。建筑几乎退出园林的布局,只有四座亭榭点缀在山水间,山野绵延,水域广阔,林木茂密,更穿插了乡间常见的堤岸,拱桥及浣衣池,山野气息弥漫,但见池水荡漾,古树垂荫,虹桥卧波,形成一幅恬静秀丽的江南风情画面,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其实就是早期真山水园林营造的复归,只不过山为假山,水为人工湖泊而已。它也成了城市园林中除了苏州式样的另一种模式。陈从周这样的评价绮园:“能颉顽苏扬两地园林,山水兼两者之长,故变化多而气魄大。但又无苏州之纤巧,扬州之生硬,此亦浙中气候物质之天赋,文化艺术之能兼所致。”评价是中肯的。
绮园以其鲜明的特色名列中国名园之列,可以说不见此园,未窥中国园林之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