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颖堂很快败落了,直到文震孟来临,文修葺之后命名为“药圃”,乃香草之意,《楚辞》用以象征高洁之士,故名之。文震孟的曾祖父是明代的画坛领袖人物文徵明。文徵明社会上身份极尊崇,从来不参与政治,而文震孟却不同,天启二年,便状元及第,曾为天启、崇祯的帝师,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却先后与阉党魏忠贤,权臣温体仁不懈斗争,几经起伏,最终忧郁而死。其弟文震亨也与南明阉党马士英等相抗争,待到清兵南下,攻占苏州城,文震亨避难阳澄湖畔,听闻剃发令下,遂投河自杀,家中人虽将其救起,但终于绝食六日,呕血而死。文震亨乃造园大家,为园林专著《长物志》的作者,对艺圃的格局应有相当的影响。
清顺治十六年,山东莱阳姜埰购得药圃作为寓所,成为当时“药圃”的第三个主人,姜埰是山东人,在苏州是寓居,仍是明朝的官,但在接下来的以清朝的遗民著称。《明史》列傅第146姜采卷,详细记载了他一生的行状。他是崇祯四年的进士,授密云知县,调仪真,迁礼部主事,崇祯十五年擢礼科给事中,以直言著称,声绩颇佳。后因弹周延儒,周延儒再相,姜采被诏狱考讯,逮至午门杖100,采已死,其弟垓口溺灌之,乃复苏,仍系刑部狱。其弟姜垓是崇祯十三年进土,竭力营护,并请代兄系狱皆不许。崇祯十六年二月始获释,戍宣州卫,将赴戍所而都城陷。福王立,遇赦,起故官。国变后,流寓苏州以卒。且死,语其二子曰:“吾奉先帝命戍宣州,死必葬我敬亭之麓。”二子如其言。
姜埰购得“药圃”后更名为“颐圃”,后称“敬亭山房”,宣州敬亭山在如今的安徽,姜采在晚年一直自号“宣州老兵”,“敬亭山人”如前所言,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充军到宣州,国家就灭亡了,这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气节,忠君。是士大夫的耿耿孤忠。
康熙十二年,姜采亡故,园子传到了次子姜实节手里。姜实节以读书好士、风流尔雅著名,又以读书习艺之意改名艺圃,园内有念祖堂,红鹅轩、谏草楼、响月廊,乳鱼亭等,以喻终老山林,不与异族为伍之志。
艺圃的三代主人为文人之楷模,尤其姜氏父子的遗民气节更为人推崇,艺圃成为当时文人活动的中心,声名远播,记述颇丰,成为江南明代遗民的精神寄托,这情形与江北如皋冒辟疆的水绘园相似。于是,这里的庭院成了大明遗民们声气相通共同砥砺的道场,更是东南一带士人志士结交密议复国大计的据点,也是诗文唱和名流云集的艺术沙龙,这里是苏州遗民们的净土。
此后,园主屡易。道光初年为吴氏所得,曾予修葺。道光十九年归苏州绸业同人,改名“七襄公所”,增建“思敬堂”。仍是文人园的风范,但规模大为缩减。后太平军攻入苏州,园附近居民先后投池而死者达数百,极为惨烈。园为一王府,池内千瓣重台白莲为苏城莲花之冠,据说就是太平军进入苏州城时从芙蓉国湖南带来的。清兵收复苏州后仍为“七襄公所”。民国年间,租为民居,又曾为校舍。新中国成立又为画社,剧团使用,“文革”时期沦为工厂,毁损严重,20世纪80年代修复开放。
现今的艺圃占地六亩,东宅西园,保留了大部的明代风貌,古园新生,为世界文化遗产。
全园占地3967平方米,分住宅、花园两部分,宅分五进,布局曲折,厅堂古朴,第一进为“世纶堂”,经悠长曲折的长廊可达,堂前设门楼,上书“经纶化育”,四字,取名是取自《中庸》:“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之语。门楼另一面砖额“執義秉德”,也为古训。
门楼以内便为“世纶堂”,为文震孟所起,意即“世掌丝纶之堂”,古时称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为掌丝纶,文震孟曾祖文征明曾以“翰林院待诏”之职执掌内朝之起草诏书,而文震孟也以状元身份,任过修撰之职,后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堂名有文氏特色。
世纶堂的后一进,是“东莱草堂”,为姜埰所建,姜埰山东莱阳人,建堂起名“东莱草堂”,以示不忘家乡。在东莱草堂内,有一口井,为明代所遗。东莱草堂的门前小院右侧,艺圃的最东处,有一个小厅为“馎饦斋”,是姜埰的书房。“馎饦”是古代的一种面食,汤饼的别名,是一种水煮的面食,据说是姜埰最爱吃的吃食。以“馎饦”为书房名,以表示读书如日常吃饭一样重要。
从馎饦斋回到东莱草堂的门前小院,见“刚健中正”门楼,刚健——坚强有力。唐代鸿儒孔颖达说:“谓纯阳刚健,其性刚强,其行劲健”;中正——正直、忠直,指正直之士。用在此处,自然是表示园主人的正直不屈之志,而艺圃的明代的三位园主,袁祖庚、文震孟、姜埰也当得起这四字评语。
左行即达园中的主体建筑“博雅堂”。源出于历史上“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的故事,表达园主虚怀若谷,爱才若渴的旷达胸怀,堂面阔五间,陈设素雅。堂前设有牡丹花坛,又有玲珑剔透的湖石,实为会友赏景的佳处。抱柱联曰“一池碧水,几叶荷花,三代前贤松柏寒,满院春光,盈亭皓月,数前朝遗韵芝兰謦。”赞美了三代园主气节。
博雅堂前庭院的两旁是走廊,庭院的前方就是延光阁。
“延光阁”为水榭,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长达31米,乃苏州园林中最长者,素朴率真,几无修饰,如乡野村阁,以简致胜。阁名典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之句,推窗而望,窗外水光潋滟,碧波粼粼。南面假山耸立,绝壁危径。天光云影皆入阁来,是为园中赏景最佳处。再看东南方亭与西南月洞门,天圆地方,绝妙成景。
延光阁两端各连一附房,东侧为“旸谷书堂”,西侧为“思敬居”。“旸谷书堂”原为艺圃主人姜埰之子姜安节的讲学之地。旸谷之意是这里是太阳初升处的地方,充满了阳光。孔传中说:“暘,明也。日出於谷而天下明,故称暘谷
”。而
“思敬居”是纪念为太平军攻陷苏州时,光绪元年(1875),清朝为表彰这些人其刚烈正义,设堂竖碑于七襄公所殉难者的池旁,供奉灵位用于春秋祭典,并撰文刻《悯烈碑记》于碑上以示纪念。
艺圃建于晚明,为“北堂----中池----南山的格局,北堂为宅部,中部水池宽阔,面积一亩有余,南山山峦起伏,树荫浓密。可由池西经“响月廊”通达,“响月廊”为临水长廊,中设半亭,联曰“踏月寻诗临碧沼,披裘入画步琼山“。凭栏左可看延光阁横跨水面全貌、正面是乳鱼亭、右边是叠石假山和隐现于中的朝爽亭、低头可看荷花游鱼。于月夜,月色朦胧,万籁俱寂,循月而行,声响渐起,正和“响月”二字。
循“响月廊“前行,见高墙围出小院,依墙有石峰花木,粉墙藤蔓垂挂,,中设月洞门,门楣额“浴鸥”二字,为苏州园林布置最为精巧的园中园,园虽小,但组成园林的各元素:叠山、石峰、小桥、水池、植树、书斋小轩齐备,入门即见一条南北狭长的小溪,又隔墙大池引入“浴鸥池”,入门见水之法,在苏州园林中尚属孤例。粗糙的石条贴水横卧于“浴鸥池”上,别具天然情趣。池周散置湖石,白墙前植有天竹、榔榆、探春、桂花、结香、蜡梅、凌霄、鸡爪槭等花木,显得玲珑剔透,僻静宁谧,构成园中最小的山池景象,蜗庐成趣,堪称妙构。透过月洞门北眺,宛如一幅山水画。而小院东墙在南北各设小门,与艺圃南部假山相接,为山之余脉。将庭院取名“浴鸥”,寓意园主以隐居自乐,不以世事为怀的情愫。
小院西侧有书斋,又设一月洞门,额“芹庐”二字,取自《诗经·鲁颂》“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之句意,泮水是指鲁国泮宫之外的泮池,池中盛产芹菜,王命采之以飨诸侯。古时士大夫功名未成之前,喻之为未获王采摘的泮水芹菜,有才学之士隐居山林之意。里面是一个更小的庭院,建筑为凹型结构,南北为对照厅,北面是“香草居”,南面是“南斋”,两者西接“鹤柴轩”。这里旧日还有藏书楼“谏草楼”,却早已荒废了。
“香草居”,是旧时姜埰次子姜实节的私塾,因房前种植有香草,故取名香草居。东汉张衡的《南都赋》说:“其香草则有薜荔蕙若,薇芜荪,暗暧蓊蔚,含芬吐芳。”文中说得“薜荔”、“蕙草”、“杜若”、“薇芜”、“荪”、“苌楚”都是香草植物,这些植物虽然昏暗不明亮艳丽,但生长茂盛,蕴藏芬芳,满院飘香。而
“鹤柴”,也叫“鹤砦”,为旧时园主养鹤之所。砦通柴,指栅栏、篱落。鹤,闲逸高雅,超俗不凡。隐居的高士常常以喜鹤自诩。南斋”,是指园子最南端的书斋,有三开间阔,原为姜实节读书处。室内陈设书房布置,墙上挂着一幅山居图,十分清幽。有诗日:“僻处西南静不哗,宜书宜画竞相夸。妍荣枝叶窗前绿,一片秋声入影斜。”
苏州古典园林的细节处处透露出匠人的心血。水池的各个转角处,均作支径脉散之势,并用“断处通桥”之法。出“芹庐”西行有曲桥贴水而设,名为“渡香”,桥卧于水上,人行其上,如临波踏水,桥旁栽有梅花,池中有荷花,“香”字可已发出绵邈的遐思。行至东南角,这里湖石嶙峋,太半入水,为池南假山之余脉,水上有弧形石板桥,与“乳鱼亭”旁相接,名为“乳鱼桥”,桥身苔痕斑驳,野趣横生,大有明代遗风。弥足珍贵的是,此桥三块石板是园中修缮是从池中捞起,是为明代原物。
“乳鱼桥”旁的“乳鱼亭”,亭呈四方形,三面临水,亭顶木构件及彩画系明代遗构,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为苏州保存较少者。乳鱼即为小鱼,于此凭栏而坐,见涟漪引动,游鱼穿梭,亭名顿解,亭柱联曰“荷溆傍山浴鸥,石桥浮水如鱼。”点明了亭周景色。
“乳鱼亭”东南有雅室,窗明几净,为“思嗜轩”,之所以叫“思嗜”,因为姜实节的之父姜埰是山东人,喜欢吃枣,于是在园中植有几株枣树,以寄托对父亲的思念。轩中有联一副“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枣花洁白,清香幽幽,联中所写为风来枣花飞落飘香的境况,写花而没有花字,实为妙笔。
一亭一轩前有小径环绕中心水池,可达“爱莲窝”,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向为高洁之士喜爱,这也是江南文人园林最喜表达的旨趣之一。“爱莲窝”前又与“旸谷书堂”相连。
艺圃中央凿池,面积约一亩,为全园中心,水面集中,除北端为水榭驳岸外,其余池岸均曲屈自然,而池面则因近旁为低小建筑而显得开阔,取网师园手法。池南叠假山,以山景为主,山体以土堆成,临水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主峰为“垂云峰”,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为明清苏州一代造园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山上高处立有一亭,名为“朝爽”,取古语“味爽而朝”之意,即合家欢乐之意。亭为全园制高点,举目远眺,满园景色尽收。

此园较多地保存了明代园林的布局和风格,园景开朗,自然质朴,且为文震孟等名人故居所在,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