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二)
拙政园东部往中部过度是两个长廊中的半亭,东部中部各有一半,取宋代程俱“长堤如卧虹”诗意,而命名为“倚虹亭”,亭依墙而建,三面凌空,过之,就来到园之中部。回首在望,横悬一“鹅”字,原为翁方纲题,因中部水池呈鹅,故有此匾。乾隆年间,拙政园中西部各成格局,中部为蒋氏之复园,园中藏书万卷,春秋佳日,名流相聚,极一时之盛。
拙政中园,基本上保持了清初山水格局及空间布局特征,最能体现明朝的原始风格。现在的拙政园之所以能为诸园之翘楚,全赖中园之不朽艺术成就。整个中园的现存建筑,虽为复园时时期构建,但其山水格局、建筑尺度、建筑风格仍然保持了明朝疏朗淡泊、清新自然的风格,在内在气质、精神风貌上保持了古典园林的传统艺术精髓,可以说拙政园中国民间第一园的地位基本上也是由中园的决定的。
中园是拙政园乃至整个整个民间园林的最精华的部分。
拙政中园地块外形方正,其总体格局排布上,纵向中轴对称,横向层次分明,比较规整。大体上可以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以水域为主,呈现为秦汉苑囿“一池三山”的规制,三岛为东岛“待霜亭”岛,中为“雪香云蔚”,西为“荷风四面亭“岛。而从中园与西园的总体山水格局来看,如今的中岛与西岛实际是连为一体的,或许本身就是一个大岛,再西面的见山楼所在岛屿才是真正的西岛。似乎当初的一池三山应该是待霜亭东岛、雪香云蔚亭与荷风四面亭中岛、见山楼西岛的格局。只是后来两园分离,才成为如今中园一池三山的现状,中岛一分为二 。
在山池景区南部,以主厅“远香堂”为中心,对称性地安排了两组庭院景区,东为枇杷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三座相互独立而又连通的旱院,组成一个旱院建筑群组。西为小沧浪水院,也被分割为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几个空间。这两组庭院建筑,一水一旱,一左一右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对称之中有不对称,是中园布局上极为精彩的一笔。而两组庭院的内部设计,空间上似断实连,气韵上更是流畅贯通,堪称精彩绝伦的典范之作。
由东部而入中部的倚虹亭,是中园最佳观景点之一,于亭中西望,中间水面明静,池南丰富多变的亭台楼阁与亭北逶迤起伏的山岛隔水相望,相互映衬。而举目远眺,远在园外的报恩寺塔与院中山水树木混为一体,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为园林借景的经典之作。与无锡寄畅园远借惠山寺塔景可称为并蒂双莲。

北部景观以“梧竹幽居”为起首,幽居外形四方,四面皆为月洞门制,与扬州瘦西湖之“吹台”相仿,欲框四周之景,无奈此亭较为偏僻,框景无法与吹台相比。亭北植梧桐,幽竹,营造唐羊士谔“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之意境。悬清末赵之歉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写尽了此处景观。过长廊北端,在中园最北处是“绿漪亭”,漪为竹风动之貌,《诗经》云”绿竹漪漪“,故亭北翠竹丛丛,亭南芦苇摇曳。夏日眼中满是绿色,别有一派江南乡村风光,因而,此亭又名“劝耕亭”。



由“梧竹幽居”先上东岛,土为岛,黄石筑山,上建六角亭,名为“待霜亭”,取韦应物诗句“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之意,是赏秋之作。亭轻盈小巧,旁植老树,丛竹,柑橘。中岛最大,构亭于顶,是全园最高处,亭四角八柱,名为“雪香云蔚亭”,为观冬景而修,《水经注》有“交柯云蔚”,是树木茂密之意,亭在野水回环的小岛上,野趣盎然。亭内悬匾“雪香云蔚”,南檐有匾“山花野鸟之间”,明代倪云璐题。南柱更有名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为后人传诵不已。东岛四面环水,平地建亭,六角制,名“荷风四面亭”,亭夏日四面荷香,旁植细柳,亭联为“四面面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柳为春色,荷为夏景,两两相宜。



一池三岛中岛为中心,处在全园中轴线上,东、西两岛侍立两厢。两岛位置上对称,但空间尺度上悬殊极大,东岛为山巅建亭,西岛为平地建亭,西岛偏南设置,避免了布局上一字排开的呆板,水岸线富于变化,更主要的是为了给水池西北角的见山楼腾出安置空间,以免见山楼前水面过于局促狭窄。
荷风四面亭是视觉中心所在,可览四面景,尤其南岸以“远香堂”为主体,一边“绣绮亭”“海棠春坞”“玲珑馆”一众建筑高低错落,极有韵致,一边“香洲”倚玉轩“互为映衬,”小飞虹“水院,幽深宁静,堪为经典。
而“见山楼”楼高两层,三面环水,与三岛之“雪香云蔚亭”,南岸之“倚玉轩”,“香洲”隔水相望,景色层出,依稀如画。楼内上下两层并不相通,意欲登楼,是在搂西,楼道由一条随地势起伏的爬上廊和盘旋而上的假山石蹬组成,从北面看楼体,又是一条写意的龙。楼为龙头,爬上与云墙为龙身龙尾,楼之东,南有两座曲桥,似龙须。登楼可见灵岩,天平诸山,见山也。一语点活全景。楼北黄石石山植有枫树两颗,一斜一正,衬以白色粉墙,秋冬最是入画。
楼下有匾“藕香榭”,拙政园以赏荷出名,而此地则为最佳处。此地也是昔日忠王李秀成的办公地,其内摆设如旧。沿着长廊东行,廊有额“柳荫路曲”,廊名取自司空图《诗经·纤秾》:"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瑩比邻”具有浓浓的诗意。




不几步,临近中西界墙,墙上有一月洞门,建半亭与两边走廊相接,这就是“别有洞天”。拙政园中部自然舒朗,西部精美华丽,两边景色各有千秋,故题是名。两侧有清初期查士标对联曰“唤我开门对晓月,送人何处啸秋风”。颇有悲秋情绪。
“香洲”临水而建,谐音香舟,匾系文征明所书,取唐徐元周“香飘杜若舟”之诗意。典出《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既香草,这里把荷花比作香草,因以为名。是画舫的真实写照,集台阁楼亭为一体,船头为台,船舱为亭,内舱为阁,船尾为楼。中舱置明镜一面,映衬对岸"倚玉轩”一带景物,扩景深远。内有匾“烟波画船”,西面额为“野航”,均强化了舟船的意境。而后舱名为“澂观楼”,澂观意为澄清胸怀,有道家的意味。
“香洲”建筑匠心独运,形制高敞飘逸,船窗朴实无华,上下两层,可登高远眺,三部分高低错落,虚实得当,与舒朗开阔的中园景观相得益彰,令人百看不厌。




“玉兰堂”
玉兰堂香洲尾部南边有一座独立式院落,其主厅玉兰堂坐北朝南,高大轩敞,为拙政园中部最大的建筑,传为文徵明作画之处,以李白妙笔生花之典故来赞誉文征明的才华,故又名”笔花堂“。堂前小院较为封闭幽静,院内有数株高大的广玉兰,故名。沿南墙筑花坛,并立有湖石数块,并以青竹丛和天竹与之相配,情趣甚为高雅:整个建筑与院落结合得自然妥帖。小院通向大园的门开在堂东侧的游廊上,原先这里挂有文徵明署款的一联:“名香播兰蕙,妙墨掸岩泉”。点出了小院的景观主题和使用特征。堂南向步柱上,曾挂有劝学楹联:“道不达人,子臣弟友;学惟逊志,礼乐诗书”。自古,士人读书喜觅山明水秀、环境幽静之处,玉兰堂处于花园与住宅之交接处,服务方便,风景优美,故历来用作正规的书房。书房北侧为一排雕花精细的长窗,窗外为宽敞的轩廊,步下石阶,是一个较大的平台,台东即为徵观楼。这里北临中部水池之西端隔水,柳阴路曲一景中垂柳掩映的画廊若隐若现。西侧,游廊向北通往进入西部的门户“别有洞天”,廊间的漏花窗又朦胧地透出西部山池景色,在风景布局上堪称中部的一组重音。
http://images.fengjing.com/MiddleImage/20121206/2012120604003967787.jpg
"倚玉轩“与”香洲隔水相望,就在主体建筑“远香堂”广玉兰树下,文征明《拙政园图咏》诗云“倚楹碧玉万竿长,更割昆山片玉苍。”喻竹为玉,轩由此得名。轩东西朝向,如婢女侍立,与远香堂相携相依,轩南有曲廊通往沧浪亭水院,北侧石板曲桥与“荷风四面亭”相连。轩内清供一灵璧石,沟壑纵横,玲珑有致。轩虽小,因其位置优越,得历代文人雅士青睐,清末大学者俞越就曾称赞倚玉轩“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为园中胜处”,并为之题匾“静观自得”。而竹簇拥着轩体,形影相随,成为此轩四季的主旨。


“香洲”与“倚玉轩”之里之南,水湾幽深,就是中国园林水院杰作“小飞虹”水院,是由廊桥,“得真亭”“小沧浪”院落与“志清意远”小院组成。
小飞虹廊桥样式,轻巧秀丽,石梁三跨,如玉虹横卧,名取自南朝鲍照诗句“飞虹眺秦河,泛雾弄清弦”。桥栏为“万”字形,朱红油漆,色彩鲜艳,倒映在水中恰如一条彩虹,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桥影若隐若现,宛若彩虹。此桥是廊桥经典之作,也是园林中被模仿最多的桥梁。
小飞红之旁是“得真亭”,语出《荀子》“松柏,经隆冬而不调,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康有为题联曰“松柏本有性,金石见盟心”。只是可惜旧时松柏现已不在。亭北叠黄石假山,外有石级攀登,内有山洞通幽,过假山,就是“香洲”了。
而“松风水阁”在水院东南,与“得真亭”互为对景,突入水中,有廊与“小沧浪”相连,《南史,陶弘景传》有道:“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故又名“听松风处”,陶弘景则是历史上有名的山中丞相,以隐逸为乐事。室内有额题道:“一亭秋月啸松风”。


水院最里是“小沧浪”“志清意远”两个小院落。小沧浪面阔三间,横跨水面,东西亭廊,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怡然自得,孤傲自乐之情泛于言表。这一带水面以幽深曲折见胜,由小沧浪凭栏北望,视线穿过“松风水阁”“得真亭”及秀美轻巧的“小飞虹”廊桥,可将“香洲”“倚玉轩”的侧影,“荷风四面亭”的倒影,远至“见山楼”的重重景色,一齐纳入视野,是园中景观层次最丰富的所在,也是中国园林最值得称道的景点。
“志清意远”紧邻“小沧浪”,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小院,南临碧水,背负修竹,饶有诗意,旧日是读书处,名来自《义训》“临深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远。”盖因旧园中此地为“志清处”“意远台”两处景点,“意远台”高可寻丈。西墙有半亭,题“静深”二字,抱柱联“相与观所尚,时还我读书。”绝尘入静,自得书中之乐趣。此地与“小沧浪”均被列为雅石斋,摆赏奇石。


“远香堂”在“小沧浪”水院以东,单檐歇山制,面阔三间,回廊四绕,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坐南朝北,北临湖水,南为假山,东北有“绣绮亭”,西邻“倚玉轩”,前出平台,舒展大方。是苏州园林前厅的典范。堂名来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香远溢清”之句。
拙政园以赏荷出名,“荷风四面亭”“香洲”“远香堂”皆为赏荷而设。每至夏日,荷风扑面,清香徐来,令人陶醉。堂之东西南北四面均有主题不同的大小景区,从堂内往外看,面面有景,处处如画。而从堂外向里看,无论从何角度,堂均为视觉中心,景观的主宰。为了强化“远香堂”和“倚玉轩”一带全园核心景观点的地位,在它的四周均设置了可以俯瞰堂轩的观景高点,其东为山巅“绣绮亭”,南为障景假山,西为“香洲”澄观楼,北为池内假山巅的“雪香云蔚亭”。四个高点近似分布在一个圆周上,环绕着远香堂和倚玉轩,以便游人从四面八方观赏。真是煞费苦心。
远香堂之南为池塘一泓,石桥一架。树荫浓密处有假山一座,为武康石叠筑。两侧是长廊与“枇杷院”院落,山体不大,却端凝稳重,蹬道洞壑齐全。主峰余脉,颇为完整。拙政园并不以叠山著称,此山水准尚佳。山之南为现在的园墙,有旧时的腰门,就是原来进出中部的大门。从这里进入,迎面是障景假山,假山北麓隔一座小小池面便是主厅远香堂,堂北是山池景区。是一池三山,中间山岛顶部建有“雪香云蔚亭”,正对“远香堂”。这样就存在一条纵向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安排了园门、障景假山、远香堂、中岛雪香云蔚亭四组建筑。以远香堂为主体,南为石山小池、北为土山大池,这条中轴线,长度适宜,规整有序,如此展开园景,顺理成章了许多。
如今,腰门关闭,反向而行,游园时层层递进的感觉就要差了许多。是为憾事。




远香堂东北部岗阜之巅,立有一亭,四方制,名为“绣绮亭”,典出杜甫“绮绣相辗转,琳琅愈青荧”。亭额一为“晓丹晚翠”,一为“水木清华”。概写此地之景。亭下有牡丹芍药各擅胜场,春来花开,国色天香。北有湖水涟漪,景色绣绮。
绣绮亭以东是三个院落,“枇杷园“为最大,因园中植有数十棵枇杷而名之。枇杷果熟时,满树金黄,是吉祥之果。过”晚翠“月洞门就见一高一低有两亭,居高者为“嘉实亭”,文征明题款,取黄庭坚“江梅有嘉实。”之句,是对秋来收获季节的厚望。低着居“枇杷园'中,为歇山长方亭,名”玲珑馆“,取苏舜卿诗句”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翠竹玲珑”句意名额,馆外植竹若干,翠云浮浮。馆内横题“玉壶冰”三字,取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喻洁白无瑕,这也是古时文人常有的情怀。馆内隔扇花纹都是冰裂纹饰,馆前庭院铺地用的也是冰裂纹与雪花相结合的图案,与题额相吻合。
“嘉实亭”与池中山巅“雪香云蔚亭“隔“枇杷园”月洞门遥遥相对,以月洞门为景框,各自成图,殊为一绝。

http://www.mapforyou.com/magazine/new_magazine/200803/images/00353-00359-01.jpg


“听雨轩”在枇杷园之南,是一处幽静的小院,轩前一泓清水,轩后芭蕉数丛,若在雨中,雨打芭蕉沥沥有声,别有情趣。雨声也为文人之最爱,故陆游有“小楼一夜听春雨”之举,李商隐要“留得枯荷听雨声”了。而“海棠春坞”在枇杷园之北,也为一小院,因园中植海棠而名,亭前卵石铺地也是海棠图案,小轩为不对称建筑,一大一小,活泼自然,室内陈设精致,茶几面上嵌海棠形状大理石。
整个南部建筑区域,东以枇杷园,绣绮亭为起首,西部以明瑟秀美的香洲收官,联成起伏跌宕,气韵贯通的长卷,争让得当,主次分明,与池北“一池三山”与见山楼一众建筑,共同组成中园绝美景观,真是天纵之笔。是为仅见。
出“海棠春坞”又回到“倚虹亭”“悟竹幽居”一带。



拙政园中部景观来为人称道,其”一池三岛“的布置,”见山楼“的选址及营造,香洲的形制,小飞虹廊桥与小沧浪水院,主体建筑”远香堂“与”倚玉轩“的主从关系,“远香堂”和“雪香云蔚亭”似有若无的主轴线,均匠心独运,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景观效果。综观全园,池南建筑集中,楼台绝美,山石,花木,水体穿插其中,顿觉生色,可谓“人工中见自然”。池北则于长山大泽安排亭阁,横生雅韵,可谓“自然中见人工”。南北相看两不厌。备受诸大家好评。
除了布局上的苦心孤诣之外,中园内假山、水面、建筑的尺度设计也是极见功力。在这里,建筑、假山本身尺度之适宜,建筑与周围空间的关系之和谐,让人无可挑剔,一切都是那么疏朗有致,平衡协调,亭台楼阁、轩榭桥廊、山石水木,水乳交融地融和在一起。
可以说拙政园中部是我国民间园林的巅峰之作,整体观感很是契合中庸和谐之道,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