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游------上海醉白池

标签:
游记园林杂谈 |
分类: 园林游------上海篇 |
-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
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 -
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 -
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 -
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 -
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 -
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 -
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
以上为白居易的《池上篇》,而名列上海五大名园之一的松江醉白池的园景就是该篇的真实写照。 -
醉白池位于松江老城,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书画家董其昌曾于此临池观鱼,饮酒作诗, -
泼墨作画。.清顺治年,工部主事,诗人画家顾大申够得此园,感《池上篇》
之意境,慕宋代贤相韩琦 - 构建“醉白堂”之举,取园名为“醉白池”,乃思如《池上篇》所述”终老乎其间”。
其实,这也是大多数文人所追求的生活。
乾隆年间,园归丹徒训导顾思照,经其整修,便成今日之景。以后又归松江善堂所有,基本格局得以保存。1959年,又整修扩建,有内外园之分。《池上篇》的景观俱在内园中。旧园的入门处是在“疑舫”后的小院落中。
我以为前人治园是有一定章法的,前宅后园的格局居多,此园便是。若原门尚在,当然以之为游园线路的起点为最好。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寄啸山庄均为一代名园,其入门处皆有较大的改动,景观是受到一定影响的。
醉白池的原入门不大,是典型的明清风格,进门是一小院落,有湖石贴壁山小景,假山下是荷花小池。有什锦门通长廊。月洞门可入轿厅前院,院可通新建之盆景园,向里侧是轿厅,厅前有鹿形纹饰,与“香雪堂”前一般。轿厅后是“宝成楼”,匾为上海书画家郑为题写。“宝成楼”高为两层,是旧园的宅部。
上海五大名园唯醉白池宅部尚存,与其在清晚期没有归属邑庙,而是被松江善堂购入有关,善堂保留了旧园的格局。出宅部过长廊,就来到旧园的主景区。据记载,原池有三四亩,现仅为半亩,池内有荷花,池岸大部分为黄石砌成,南岸有部分由青石条所筑,一工一草,对比明显。
观此池基本为正方形,只是黄石砌筑处,略有变化。方形池是明时园林的一大标志。此池是旧园的遗存,池中无岛无桥,也无汀步,为乡间一池,田间景致。这就是《池上篇》的“有水一池”。由东岸绕行方池,岸基笔直,就有“莲叶东南”“花露涵香”两座半亭,连接长廊,廊之间隙植有牡丹,芭蕉等四季花木。
放眼四望。环池四面皆为曲廊亭榭,晴雨可凭栏赏景。池中荷花清幽,池畔红花妖娆。景致并不见其单调。
池北有轩,
书房后有廊通“疑舫”,似船非船,似舫非舫,故名。匾为董其昌亲笔,可在此凭栏小憩,或一本书一樽酒一下午,怡然自得。又或与好友拨弄琴弦,引吭高歌,相和为乐。
疑舫临池,此池黄石叠岸,却非方形,池上石桥横架,与疑舫互为映衬,应《池上篇》“有桥有船”之语。饶池而行,过石桥,见缓坡上又有一轩,名为“乐天轩”,原为宋进士朱纯阳“谷阳园”之“文澜堂”旧址,乐天之称谓自然是慕白居易之名而命名的,轩旁竹林掩映,怪石嶙峋,应《池上篇》“有竹千芊”之语。
乐天轩旁池水幽幽,有堤岸环绕,就见一厅堂悬架与池上,气势雄伟,古朴雅观。这便是旧园的主体建筑”池上草堂“,前悬”醉白池“之匾,乃程十发题书。四角翘檐,形态优美。前有一桥,过桥来到西岸,立于古树名木百年女贞树下,这里水岸有些曲折,岸旁有轩,名“卧树轩”,却不见了躺卧之树。
向前进入一廊,名曰“云间邦彦画像”由清乾隆年间松江名画家徐璋刻绘,刻松江著名人士九十一人,画中人物眉目须发,微入毫际,以致神态飞扬,栩栩如生。其中有倪瓒,董其昌,沈度,张弼,徐阶等,是著名的艺术瑰宝。
向东望去,但见对岸岸景优美,大小湖亭如在画中。前行几步,有一亭突入水中,其一半倚于池岸,一半悬于池上,亭的东半部无窗,故曰“半山半水半书窗”其壁上悬《池上篇》全文,当为点题。
半山半水半书窗之亭与池上草堂遥相对应,和《池上篇》“有亭有堂”之景,亭顶孤立仙鹤,更有怪石满园,池中白莲漂浮,则是“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由此观望对岸,池上草堂跨水而立,堂前古樟木参天,密叶如云。又有水石清冽布于前,堂轩错落位于后。极具诗情画意。
恍然间,忽见一叟,白发飘然,低唱道:“------皆吾所好-------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是白公居易乎?董公其昌乎?仰或顾公大申乎?游池而忘归矣。
池隔墙有一小院,长方形,内置董其昌半身像,又有“难得糊涂”,魁星像珍贵碑刻。回首见月洞门框景如画,极其佳妙。
出门洞绕长廊,过山石小景,就来到”雪海堂“庭院,见方形池居中,池中四鲤托莲,四周环以睡莲。池岸为规整花岗岩砌筑,方池有石栏。池南粉墙一壁,左右有六角洞门,洞门间湖石绿树相间,是写意园林小品,为”雪海堂“对景。
雪海堂形制高大,面阔五间,堂前置明洪武年间青石对狮,匾为朱孔阳书。当年,孙中山曾在此做过演讲。堂前水池呈方形,秉承明代庭园的规制。与整个园林风格统一。
醉白池为《池上篇》真实写照,原因有三,第一,虽”有水一池,有竹千芊“是园林常见之景,唯有”池上草堂“悬立池上,意境与《池上篇》最为贴切。第二独醉白池方池无桥无岛,也无汀步,是真正的一泓池水,真正的”有水一池“,其三《池上篇》全篇未提及有山有石,醉白池内便只有散石点置,并无叠石为山之山景。这在江南园林也是少见。
有此三者,醉白池堪为《池上篇》最真实的写照。很是精彩,很是难得。
醉白池旧园之外又有赏鹿园,玉兰园和盆景园诸园,皆建国后新建。
赏鹿园在旧园东侧,春秋时期,松江水草肥美,鹤鹿成群,松江别名“茸城”得与此。进门见“十鹿九回头”石刻,寓意明显。向东就是赏鹿园,园有两亭,一据山巅,为圆亭。一为方亭,依水而建。园亭下叠黄石为水渠,引水入池,也还妥帖。
此园与盆景园相通。
赏鹿园向西,有黄石山洞,设计巧妙,穿过石洞就是玉兰院,有轩有廊有亭,还有池一泓,内植广玉兰,白玉兰。白玉兰是上海市花,景致也可以一观。
盆景园摆置盆景众多,却无甚精品。倒是曲桥流水,点石亭榭,有几分景致。
今日之醉白池面积扩大了数倍,新门在松江人民南路,进门是浮雕影壁,雕刻的是醉白池旧景。步入园中,树木参天,黄石叠岸,池水曲折。池东是两进民居,是1984年迁来的张氏雕花厅,内有《三国演义》的精美木雕。雕花厅不远有水潺潺,假山泉水,是“五色泉”,也有别处迁来,传为晋人葛洪炼丹处。
五色泉向前,有一厅堂称“读书堂”,现为茶坊,坊前有荷花池,绕池有古藤架与赏荷平台。又有两亭一长廊,过之,前有石桥两座,皆无名,桥旁有岗阜,四周有椅凳与草坪,健身处,这是公园的作法了。
再向前就是旧园的新入处,可进入“雪海堂”院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