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班上少部分学生语文基础差,字词不过关,读通课文都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现状下,他们不太喜欢上语文课,也不喜欢阅读,从而使语文成绩越来越差,基本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在班级中,少部分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记忆水平的不同,识字量偏少,造成这些学生语文阅读技能偏低,阅读存在明显的障碍,渐渐地便成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这些学生,心里自卑,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阅读能力滞后,课堂上不愿发言。尤其是作文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长此以往,他们逐渐感到学习语文索然无味,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产生畏惧情绪。
因此,我想通过对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来激发这些学困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切实提高这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水平、阅读技巧、阅读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如何让学困生也具有这样的阅读能力呢?所以我确立了关于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的课题。
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研究,让语文老师重视学生中的少数学困生,从思想上认识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课堂上渗透阅读的方法、途径等,找出适合学困生的阅读方法。
2、通过本研究,激发学困生的阅读兴趣,总结出一些能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学困生的阅读习惯的操作性较强的方式、方法。
3、通过本研究,提高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困生能自主阅读,提高学困生自主参与阅读的能力,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困生的识字量和口语表达水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的目的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重视培优补差,让学困生在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学科指导下,激发阅读兴趣,保持“快乐阅读、主动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在阅读的同时,养成科学的阅读方法,能坚持积累好词佳句,学会在书中做批注,写读后感悟,从而形成自身的能力,并保持这种健康、良好的阅读状态。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中、高年级“学困生”阅读能力,研究导致其阅读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2、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3、研究家校联系提高农村“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4、研究树立“学困生”阅读自信的对策。
5、培养学困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研究。
6、使学困生爱读书的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把握阅读方法的类型,从而确定课题的界定和研究内容。
2、问卷分析法:分析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找出其中的共性,选择合适的方法策略,以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
3、沟通交流法:与同学科教师等沟通交流,全方位的考虑问题。
4、测试法:通过课堂、谈话、测试等多种方法了解学困生阅读能力发展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方法。
5、个案研究法:通过与学困生直接或间接交流,全面了解学困生阅读的基本情况,做好学困生阅读转化工作。
6、总结反思法:定期不断总结反思,在反思中形成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的步骤、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
(1)、对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确定课题。
(2)、成立课题组,确定实验对象,制订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5年1月)。
(1)、进行系统地理论学习,并能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2)、采用多种方法,找出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种种原因并形成相关的对策。
(3)、创设课堂教学新模式,提倡自主合作。
(4)、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
(5)、评价机制的多样化。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3、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3月)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反思.撰写论文。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近一年来,在课题组员的努力下,顺利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通过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深入的剖析,课堂教学中实施转化对策的研究,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方面:
(1)树立了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困生的学习现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造成学困的原因,采取找学生谈话、家访、鼓励、结对子等一系列的措施,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逐步从逼着学语文变成我要学,达到了质的飞跃。
(2)重视字词句的积累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针对农村小学学困生的阅读现状,课题研究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老师给学困生布置阅读阅读任务,让学困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教师每天检查,督促学生去阅读,经过一段时间家校的配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基本养成,每天都能自主去阅读,从不愿意读书到我要读书,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阅读习惯已经逐步养成。收获最大的就是识字量有了质的飞越,重视好词佳句的积累,并能把好词佳句运用到作文中。
(3)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技巧。
通过问卷调查,各老师发现了学困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发现要提高阅读的能力,方法最关键。各位课题组的老师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学困生的知识水平和识字量,制订了个人的阅读计划,把阅读方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学中,并有独立的学困生研究札记和转化记录,教会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去阅读,学困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摸索,掌握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带动作文水平的提升。
学困生以前最怕的就是作文和口语交际,学困生往往不知道该写什么,如何去写,作文变成学困生学习途中的拦路虎。在班级开展了“我爱读书、我要读书”的活动,鼓励学困生积极阅读,提高学困生的课堂的参与度,从而使学困生口头表达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多样性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在通过要求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落,学生的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带动了学困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5)语文成绩的稳步提高。
课题研究转变了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语文成绩呈上身趋势。
(6)阅读带动行为,学生更加知礼仪、懂感恩。
书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迷茫的双眼;书籍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懵懂的心灵。阅读可以明理,阅读可以开拓视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从读书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生从书中知道了礼仪,懂得了感恩,明白了互助。班级中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的风气已然形成。这是意外的收获。
(7)学校、班级各项活动的参与热情高涨。
A、读书小报的制作。
为了保持学生读书的热情,在班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最显著的就是读书小报的制作,学困生制作的读书小报内容丰富,有读书感悟、读书名言、优秀文章等。画面精美,书写工整,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赞扬。
B、开展了中华美文诵读活动。
创建书香校园,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在校园内掀起了中华美文诵读活动,在这项活动中,班内学生毛遂自荐,踊跃报名参加,尤其是平时不善言谈的牛柯豪都要个人朗诵。在这些活动中学困生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他们坚信:别人能干好的事他们也可以干好。
C、读书卡设计大赛。
为鼓励学生的读书热情,保持阅读的持久性,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卡的设计大赛,学生人人参与,不同形状、不同风格的读书卡展示了学生的风采,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2、教师方面
(1)、教学理念的转变。
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课题组的老师们从理论上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增强了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实践性,转变了教学理念,从做好一个授课型的老师转变成一个研究型的老师。撰写教学论文4篇,教学设计反思各两篇,学困生研究札记4篇。
(2)、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操作,课题组的成员初步摸索出一套关于培养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阅读方法和技巧,解决了学困生阅读中存在的困惑,有效的提高了学困生阅读的兴趣,带动了全班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数和质量明显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成绩呈上升趋势。
(3)、促进了学校的教研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我们教学理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大为改观。而且经常与组内同事的交流,带动了学校的教研工作,给学校教研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使学校的教研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4)、研究成果展示
A、优秀教学设计展示。 在教研组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多种途径亮出自己课题研究的成果,多次开设课题研究课,“立靶子,树典型”,不怕犯错,大胆实践,请同仁们批评指正,以促进课题研究的开展。如张利琴老师的《一枚金币》、张平利老师的《献你一束花 》分别以公开课的形式,在教研组内交流、研讨。
B、针对不同的学困生,课题组老师对症下药,把工作做细做实,建立了学困生阅读个人档案,学困生研究札记和学困生转化记录。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有了好的效果,及时分享成果。
C、课题研究离不开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每次的研究课活动后,我们都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得失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将这种反思用教学后记、教学感悟等一些有效方式记录下来,及时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教育教学论文。近一年来,我们课题组的老师编制教学课例、案例两篇,撰写了两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七篇,教育叙事故事一篇,撰写教学论文四篇,师生读书心得十九篇。
取得了如下成果:
教学设计两篇:《一枚金币》、《献你一束花 》
教学反思两篇:《一枚金币》、《献你一束花 》
教育叙事故事一篇:《 读书活动变奏曲 》
教学随笔七篇:《拓展阅读教学的思考》、
《自信之花在课堂中绽放 》、
《将课堂检测进行到底》、
《学会倾听童声 》、
《阅读让学困生更阳光》、
《家长如何指导学困生阅读》、
《在自然朴素中感悟生命》。
教学论文四篇:《如何指导学困生进行课外阅读》、
《如何指导学困生朗读课文,提高阅读兴趣 》、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
《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下的问题:
1、阅读能力培养的长效性。学困生阅读能力转化工作开展时间短,高年级长期落后的学生赶上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阅读方法的应用性不强,阅读成绩的提高不均衡。学困生智力的差异和习惯差异,学困生语文阅读的成绩不均衡,部分学困生转化成效不明显。同时,学困生虽已经懂得阅读方法,但不能正确运用,没有形成习惯,需长期的培养。
3、在农村小学,教师平时教学工作非常繁忙,如何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有想法做法,但由于工作的繁杂,被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和琐事干扰,课题的做法没有形成书面研究材料,导致研究过程间断,不系统,上传资料不能及时。
4、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困生的阅读没有持久性。有的学生对于读书,刚开始特别的有新鲜感,过了一段时间,课外书籍就扔到了一边,看也不看一眼。
对于在阅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的应对措施:
1、有计划地指导学困生阅读。针对本班学困生的阅读水平和自身情况,制订了个人的阅读计划,同时创建了班级图书角。在开始阶段由老师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当学生爱上了阅读,再有学生自己选择阅读。
2、培养学困生阅读的持久性。为了让学困生长久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激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时时感觉到阅读的魅力。比如:阅读心得交流,读书手抄报,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读书征文等。
3、书籍的选择。教师可以给学困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让学生阅读,避免读书的盲目性,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4、阅读方法的指导。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有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同时,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让学困生借鉴,互相促进。
5、阅读方式的选择。阅读的单一性也是学生阅读兴趣缺失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阅读方式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读,在读中交流、探讨;可以采取亲子读,让父母和学生一起读,在读中感受家的温馨;可以采取自荐读,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好书,鼓励其他学生读……让学生时常感到耳目一新,天天有新奇,天天有阅读的兴趣。
6、阅读要求的把握。学困生的阅读起点低,对学困生的阅读要求也要循序渐进,只要每天都有所进步就好,刚开始是对字词的要求,让学困生能正确书写;其次是对句子的要求,要求学生会仿写句子,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同时会按要求进行句式的变换;最后是阅读问题的解答。不同的学困生要求不同,要让学生垫脚就能摘到苹果,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