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2014-10-08 14:45:44)
标签:

毫米

长度

学生

小格

教学设计

分类: 数学教研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明学院附属小学        执教:张明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操作中能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3、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分币、学生尺、电话IC卡、曲别针、蜡笔、橡皮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念、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还学会了怎样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今天,咱们来个测量比赛,好不好?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物品名称估计测量

  橡皮的厚度

  曲别针的长度

  蜡笔的长度

  数学书的厚度

  汇报结果:

  小组1

  橡皮的厚度估计有6厘米,实际测量的结果是5厘米多一些;

  曲别针的长度估计有2厘米,实际测量的结果是不到3厘米;

  蜡笔的长度估计有7厘米,实际测量的结果是比7厘米少一些;

  数学书的厚度估计有1厘米,实际测量的结果是比1厘米还少一些。

  小组2

  橡皮的厚度估计有5厘米,实际测量的结果是5厘米还多3小格;

  曲别针的长度估计有3厘米,实际测量的结果是比3厘米少4小格;

  蜡笔的长度估计有6厘米,实际测量的结果是比6厘米多8小格;

  数学书的厚度估计有1厘米,实际测量的结果是比1厘米还少2小格。

  ……

  师:你们能测量出它们的准确长度吗?

  生:不能。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1:我想要知道在尺子上有一些短的刻度线,它们有什么作用?

  生2:我想要知道在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短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

  生3:我想认识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师:刚才大家想要知道的这些问题,就是这节课要一起来探索研究的内容——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竞赛的方式引入课题,能较高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意的设置障碍,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1、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师:刚才大家在测量时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发现测量时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毫米来表示。

[使学生认识毫米产生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刚才学生测量的过程中,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建立一种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①感知毫米

师:实际上,毫米并不难找,它就藏在你们的尺子上,只要细心,就会发现它。猜测一下,在刻度尺上哪些是表示毫米的?

预设:

1:在刻度尺上,我看见除了表示厘米的长线外,还有许多短线,我想这些短线是不是表示毫米的?

2:在刻度尺上的线有长有短,其中最长的线是表示几厘米的,是不是在每两条表示厘米的线之间的那些短线表示的就是毫米?

  ……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咱们还是听一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吧!

  课件播放小精灵自述:在刻度尺上,每相邻的两条长线之间,也就是1厘米之间,都有许多较短的线,它们把1厘米分成了许多小格,这些短线表示的长度单位就是毫米。

  (课件演示刻度尺上的短线,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学生对毫米的感知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②学习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认为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毫米大呢?

预设:

1:当然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因为我们刚才量的时候遇到的正是这些短线,它们还不到1厘米呢?

2:我也认为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因为我发现在1厘米里面有许多表示毫米的短线。

  ……

师:同学们讲得都有道理,并且回答对了。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让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尺,并留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

  先让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向全班汇报。

  生1:我发现1厘米=10毫米。因为我从刻度0数到刻度1,它们之间有10小格;

  生2:我也认为1厘米=10毫米。因为我从刻度4数到刻度5,发现它们之间也是10小格;

  ……

  课件演示:刻度尺上数出1厘米之间有10毫米的过程。

  板书:1厘米=10毫米

  [给学生一个探索发现、交流思想、体验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发现和获得知识。]

3、感受1毫米

①找尺子上的1毫米

  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认真观察,自己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你们能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吗?

  生1:我找到表示厘米的长线和相邻的短线之间是1毫米;

  生2:我找到每两条短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毫米;

  生3:我发现1小格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

  师小结:对!尺子上1小格之间的距离表示的就是1毫米。

②找身边的1毫米

师:你们知道了在尺子上1毫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找出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找身边的1毫米

  生1:我发现20页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2:我找到了5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3:我的电话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4:我家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

师:你们能一下子找到这么多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可真不错!如果让你用手是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你会吗?

学生用手势汇报:

师介绍并示范:可以借用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硬币。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硬币,然后左手轻轻的抽出硬币,这时,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毫米。

4、认识几毫米

师:1毫米有多长大家知道了,那5毫米有多长呢?  课件演示:5小格之间的距离就是5毫米。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到5毫米的长度吗?

1:从刻度0再数5小格就是5毫米;

2: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有一条介于长线和短线之间的线,它表示的就是5毫米;

师:那6毫米有多长?8毫米呢?

  学生示范

师小结:几毫米就有几小格。在每两个相邻的整厘米之间的那条线也是5毫米的标记。

[将认识毫米分为两个环节进行:先认识1毫米,再认识几毫米,把重点放在人是1毫米上。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层次:①先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②在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毫米长的空间观念。]

5、回顾课前,继续比赛

师:课前,我们在测量比赛中遇到了一些小麻烦,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就可以解决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再测量一次,决定出最后的胜利者。

学生分组汇报,师生共同评出优胜组。

三、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我弄明白了自己以前不懂的问题,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我知道了刻度尺上两条较短线之间的距离表示的是毫米,还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我知道了测量时如果不够整厘米时,就可以用毫米做单位来进行测量。

4:我知道了1毫米有多长,怎样表示1毫米。

  ……

师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硬币、电话IC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共同订正。

2、判断:哪张画片是正方形?(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估测,再判断,最后用实际测量结果来验证。

五、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师:在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测量时是用毫米做单位呢?他在实际生活中作用又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课下通过阅读有关资料,上网等方式,搜索一些有关“毫米”的材料。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毫米的认识。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厘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设置障碍、激发欲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课堂的伊始,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学生们的兴趣很高,但是在比赛中却遇到了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是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心理,顺理成章的引入新课。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生自然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们的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新知识,不仅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在合作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时,可以用比它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表示。”还通过观察,找到了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了1毫米有多长。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它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首先必须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在课堂结束时,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有关“毫米”的资料。一方面,为的是使学生建立一定的生活常识;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学生能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感受到它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教育培养的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而不是考试的工具。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质疑、观察、探索、合作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在估、测、议中提高能力。不仅使学生知识体系得到了扩充,而且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