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四)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2017-07-25 22:10:34)
标签:

杂谈

分类: 、geography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地理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发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因此应是地理耗散结构。地理耗散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1、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为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后者又包括气候干湿分异和垂直带性分异。                                       (中)11/10/08/05/04/02

2、地理地带性规律(试论自然界的地理地带性)(简答)(论述)(中)17/14/13/07

地理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中)

垂真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出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3、非地带性规律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内陆间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范畴。

(1)海陆分异

海陆分异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形成了地球表面两个最大的自然地域系统:海洋地域系统和陆地地域系统。

(2)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经度地带性”

    陆地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主要是指在热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经度地带性概念不能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实际,不具备科学性,主张予以摈弃。

(3)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

    大地构造有其地貌表现,一个大地构造单位有其相应的地貌单元。其发生统一性导致区域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于是进而形成一个自然区。

(4)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近海岸区、湖区、森林区、灌区和城市都有其气候特点,这类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异,涉及范围不大,但是作用却不可忽视。

在有些地区,地方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域分异因素。

(5)垂直带性分异

这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气温骤降,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递增,不同高度层带水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气候垂直带,进而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相应变化,形成气候、植被、土壤等垂直带和自然景观垂直带。

4、地域分异的尺度

1)全球性地域分异

    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这种地带性地域分异属于全球性分异。非地带性的海陆分异及海陆起伏,前者形成了地球表面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由四大洋组成的海洋系统和由七大陆组成的陆地系统;后者则导致海洋内部形成海沟、洋盆、洋中脊、大陆坡、大陆架,陆地表面形成平原、盆地、山地和高原。两者都是全球性地域分异的表现。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分异使海洋和陆地各自分化为若干自然带和地带,但海洋自然带并不延伸到陆地,陆地自然带总是在大陆东西边缘被海洋切断,因此,纬度地带性既是全海洋的,也是全大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性在陆地最广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在其他纬度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应属全大陆地域分异范畴。

3)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统属区域性地域分异。以区域性大地构造为背景,常常形成相应的地貌区,尽管两者的界线并不完全吻合,但通常不会相差太大,这个地貌区因其海拔、热量、水分特征等相对一致,最终形成一个自然区。 

4)中尺度地域分异

 包括有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如林区气候、灌区气候、海岸气候、湖区气候、城市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性分异等。

5)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不同引起,通常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均属小尺度地域分异,可看做非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形式。

二、自然区划

1、自然区划:是根据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彼此间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中)16

2、自然区划原则(简答)(中)15/11/10/05

为使自然区划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实际,必须进行区划方法论研究,其中包括为正确解决分区与划界问题而确立区划原则。目前经常采用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1)发生统一原则: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任何自然区都是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历史发展的产物,发展道路相同,“年龄”相同,因此应以区域发展的共同性作为区划的基础。

2)相对一致性原则:意指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这里有三层含义:①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也就是强调区间特征的差别性,与依据地域分异进行区划并不矛盾;

②区域特征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高级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中等区,而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一系列低级区;

③不同等级的自然区的一致性有不同标准。

3)空间连续性原则:亦称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区域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这是区划同地域类型划分的本质区别所在。

4)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它同级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分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进行区划是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内相对一致性,以及作为其根源的地域分异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的差别。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3、自然区划的方法

顺序划分法和顺序合并法

    是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与空间连续性原则的重要方法。顺序划分法尤其被广泛采用,这一方法的实质是在拟进行区划的区域,按照区间差异和区内相对一致性原则,从高级区开始逐级向下划分中低级自然区:顺序合并法,必须从确定基本土地类型开始,依据土地类型分布状况合并为低级自然区,而后再顺序合并为中高级自然区:

部门区划叠置法

    通过重叠同比例尺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和植被区划图,分析和比较其区界,确定自然区界限。

地理相关分析法

利用资料、文献、统计数据和专门地图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而后进行区划的较为传统的方法。

主导标志法

    强调选取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主导标志;各种气候指标、地貌指标、土壤、植被分布界限均可作为主导标志。

4、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1)地带性区划单位

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在自然区划中,带是指作为自然综合体的地理带或景观带而并非单纯的热量带。

地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通过地带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亚地带和次亚地带:地带内部各自然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性变化,而其中部分要素的变化属于质变时,将形成若干亚地带。亚地带内自然要素和整体特征的更次级的,局部地带性变化则形成次亚地带。

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大区:作为第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大区,是与基本地质构造单元相关的,具有独特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的“大陆的巨大部分”。

地区:是“大陆的宽广部分”和大区的组成部分,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二级地质构造单元,具有统一的地质基础和地质发展共同性。

亚地区:是地区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中因构造运动差异、气候省性差异等非地带性因素分化而成的。因此,亚地区内地质构造、地貌与气候特征均具有显著的相对一致性。

州:是低级非地带性单位,主要以亚地区内的地质地貌差异以及由之引起的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据划分的。

3)综合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区划单位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运用双列系统进行自然区划殊非易事。于是,通过双列系统中等级相当的地带性区域与非地带性区域单位的叠置,建 立完全综合的等级系统就成为必然趋势。

三、土地类型研究

1、土地: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或自然地域综合体;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厚度,且两者均因土地级别高低而异;作为自然客体,土地必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作为人类活动场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也必然受人类影响。

(中)12/02

2、土地分级

立地:亦称相,是最低级地域个体单位和自然地域划分的下限。在其内部,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最大的一致性,土地利用适宜性和限制性相同,存在历史最短,抵御外来影响的能力最弱,空间范围则与各要素的最小单位相当。

土地单元:亦称为限区,由与某种特定地形有关,组合形式相同,因而相互联系的一组立地构成。

土地系统:又称地方,是由地貌上有关联且重复出现的土地单元集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位。

3、土地的分类

立地(相)的分类:以人类影响程度为划分依据:天然立地、衍生立地、人源立地

土地单元(限区)的分类:首先考虑地表切割及正负地貌分布状况,其次考虑地貌发展过程并以水分状况、沉积物分布状况、土壤、植被标志作为补充。

土地系统(地方)的分类:以土地单元的复域分布为依据。

4、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的对象:土地类型及其质量

土地评价的原则: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效益与投入比较原则、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永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土地评价的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平行法、两段法、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

四、人地关系研究

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通过垦殖和养殖活动把大量天然生态系统改变为农业生态系统,满足了迅速增加的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在长期的耕作中培育了性状和肥力都优于天然土壤的各种农业土壤;

③人类对地表和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使地貌发生了变化,但这种改变为农业生产、采矿、水利和交通建设所必须;

④水利建设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保证了航运和灌溉,同样功不可没。

消极影响

①农业开发必然破坏森林和草原;              ②加速了物种灭绝;

③破坏原有地貌通常将导致地表稳定性减弱和侵蚀强度增加;

④不合理灌溉与耕作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荒漠化;

⑤破坏水源涵养林引发突发性洪流;            ⑥大气污染。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论述)(中)2017/16/11/10/08/07/04

⑴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①中国地理景观的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

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各种相似于水平地带的自然景观类型,形成垂直带分异的自然景观谱系。

③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

⑵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

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中国疆界辽阔,地处中纬,随着热赤道的南北移动,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西风带的位置也随之南北移动,各气压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位置、形式、强度等不稳定,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显著。

②季风降水不稳定: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雨热同季和冷、热、晴、雨多变。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

③构造运动活跃:中国处于最强的两大地震带的交接位置,地质构造复杂,是多地震国家。

④地表起伏显著: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第三级”的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黄土高原、南方的红色岩系和石灰岩。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人类对陆地表面、海洋与海岸带、大气圈、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已明显超越了自然的作用。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地貌

中国植被分布的主要规律(论述)(中)15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高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的我国植被的基本特点。

    根据我国水热组合特点,可以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我国植被在这三大自然区的框架下形成的主要规律如下: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在热量驱动下,形成纬度地带模式;北方温带地区在水分驱动下,形成经度地带性模式;青藏高寒区在高度、热量和水分三重驱动下形成垂直地带模式。

  ⑴纬向分布规律

    我国东南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向南的热量递增,明显的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⑵经向分布规律

    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湿润区针叶阔叶混交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半荒漠—极端干旱区荒漠等。

   ⑶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①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②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大带自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③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④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和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特征

①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②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③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他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腹地则成为

④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⑤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坡向的垂直分异远不及干旱区明显。

植被类型(简答)(中)14/07

    植被是覆盖于地球表面或某一区域内,并适应于相应的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的所有生活植物和所有植物群落的总体。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他有关的自然要素。在地球的不同地区,水热条件的组合配置不同,因而导致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

  ⑴热带植被类型

①热带雨林:为热带雨林气候及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植被。热带雨林中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终年常绿。

②热带季雨林: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群落有季相变化,群落高度较低,主要树种干季落叶。

③红树林:一种受周期性海水浸淹而生长于海滩淤泥上,耐高温盐碱的湿生乔灌木群落。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④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型的旱生草本群落。在群落内到处都有旱生型的乔木独株稀疏地分布,主要位于赤道南北纬5°-20°的范围内。

  ⑵亚热带植被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地区道路东岸的植被,发育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下。

②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下的典型植被,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

③亚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地区,荒漠中植物数量稀少,大多数荒漠植物都耐旱耐盐,被称为旱生植物。

  ⑶温带植被

①温带夏绿阔叶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植被。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树种组成。

②寒温带针叶林: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耐旱和喜温、喜湿等类型的针叶纯林和混交林。

③温带草原:属于夏绿旱生性草本类型,介于荒漠和夏绿阔叶林之间。

  ⑷寒带植被

苔原:北极圈内以及温带、寒温带的高山树木线以上的一种以苔藓、地衣、多年生草类和耐寒小灌木构成的植被带。

  ⑸隐域植被

    以上植被类型都是地球上某一气候带所固有的植被,因而它们是地带性植被。还有一些植被类型则不能形成带,而是分布在所有地带的适宜条件下,这类植被称为隐域性植被或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沼泽、沙生植被、盐生植被和水生植被都属于隐域植被。

中国自然地理区特征(论述)(中)14

自然区是在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成分(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群落等)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的空间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区域共轭性,以及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地球表面形成一系列等级高低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相对一致的区域。

我国自然地理区被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者之间在成因上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另外两区域气候、生物等的影响。

①东部季风区:处于欧亚大陆东缘,地势相对低平,土层深厚,季风影响显著,风向和降水依季节变化,夏季多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气候湿润,河网纵横,由南向北随温度的差异发育出不同类型的森林植被和土壤。人类对该区的自然界的影响广泛深刻,可开垦的地方已辟为农田,天然森林大部破坏,水文,小气候也因人类活动而变化。土地利用方面,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林业应大规模发展,畜牧业亦应显著扩大。

②西北干旱区: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高大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大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要来源地。该区人类活动影响较东部季风区小,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严重。土地利用方面,区内绿洲发展农业,干草原与荒漠发展畜牧,山地部分宜林牧。主要问题是水源保证,固沙与防止盐渍化。

③青藏高原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平均高度在4000m以上,空气稀薄、气温低寒,辐射强烈,风力强劲;在高原的腹地,由区外进入的水汽不多,但由于气温低,在高山上有较多的冰川存在。由于生存环境严酷,植物和动物种类较少,植被主要为高寒荒漠与高寒草原。高原的东南部,峡谷深切,植被垂直分布,主要是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区内人口稀少或为无人区,人类活动有较大影响的局限于部分河谷地区。土地利用方面,本区以畜牧为主,少数地区可发展农业。主要问题是热量不足,风大,土壤质粗层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