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谭文库》
《渊海子平白话注释》简介
《渊海子平》,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地论述四柱命理学的著作,是命理学经典著作之一,书中的命理学思想,对后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渊海子平》一书,遵循徐子平的命理学思想体系,在李虚中命理学的基础上,对四柱命学理论进行了改革,由李虚中以年命为主的命学理论体系,改革为现代命理学所广泛采用的,以日为主的新的理论体系,使八字易象理论得到划时代的发展,使之进一步趋于完善,是命理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的伟大之处具体表现在:第一、将李虚中以纳音五行论命为基础的论命方式,改革成为干支五行为基础论命的方式。书云:“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专主五行,不主纳音,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第二、变李虚中以年为主的古典模式,改变为以年为本,以日为主论命的现代模式;第三、以五行生克的原则,确定了财官印绶,杀刃比劫,食神伤官,十神这一新的论命框架结构,简便了论命的程序和运算过程;第四、以十神为基础,纳入了父母夫妻,子息兄弟姊妹六亲这一概念,增加了断命的准确性;第五、确立了月建取格的基本原则,以及月建无格可取,变通亦可取格的方法。子平一法专以日干为主,而取提纲所用之物为令,次及年月日时以表其端,凡格用月令提纲,勿于旁求年时日为格;第六、同时对命局的格局惊醒了分类,将格局分为内十八格和外十八格,这是继西山易鉴先生将其十格分为六格为重:曰官、曰印、曰财、曰煞、曰伤、曰食而消息之后,又一次尝试格局的分类。虽然其分类并不科学,现代命学已经很少采用,但毕竟比西山易鉴又进了一步。
然而《渊海子平》一书,被后人称作子平学术的开山之作,也称作命理学的奠基之作,在命理学界有着崇高的学术地位,但其书的作者却并不是徐子平,而是大致从五代至北宋公元960年间,即徐子平开始,经徐大升整理成册,其中历经数百年,几经增删,到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的重版,才基本定型。其中贡献最大者,当属徐大升、还有杨淙、钦天监李钦、唐锦池等古代大德名士,由于他们的不断增注,使之完善,才使《渊海子平》一书有现在的规模,可以流传世间几百年,长盛不衰,始终为命学爱好者所喜爱,被奉为经典圣经,被爱好此术者顶礼膜拜。《渊海子平》经历很多年代,其中明清两代,均是子平术发展繁荣的年代,此书传世至今,当有很多文章增补或加注其中,所以我们可以肯定,《渊海子平》一书,并不是一代一人和一个人的著作,所以名《渊海子平》者,渊海,本身有汇聚汇集之意。另外特别是书中多次提出“灵活、变通地论命”,完全符合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辩证统一的思想法则,这一哲学观点,我们当代研究子平命理术的研究者,不得不加以考虑,在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上,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真正称得上“后之言命学者,千言万语,不能越其范围,如江河日月,不可废者。”
子平命学的形成的确切记载,应该是徐子平注解的《珞琭子消息赋》,珞琭子所著之《消息赋》,原文所述的论命法,仍是以年柱为主的李虚中古典模式,这篇赋文影响十分大,自宋明以来,注此赋者有王廷光、李仝、释昙莹、万明英及徐子平五家,可见这篇赋文影响之大。之后,宋徐子平撰本名《徐氏珞琭子赋注》,徐子平的注释脱离了原文,自成一家,确立了论日为主的子平法。传闻他在五代末年与陈抟一起隐居华山,对于读书做官没有兴趣,长期隐居于华山西侧的棠峰洞之中,醉心于八字算命术的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完全体现在他的著作《徐氏珞琭子赋注》一书中。其次有案可查的就是徐子平本人写的《明通赋》,进一步系统的阐述子平法理论。《三命通会》曾这样论述到:“至大升之时,上距子平已三百余年,其法不知经几变矣,或为大升得子平真传,观《继善》等篇,不外《明通赋》,但更易其辞”。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侧面证实,《明通赋》一文却系徐子平本人所撰写,非后人所伪造。根据记载,徐子平评注和流传下来的命理著作还有:《元理消息赋》、《玉照神应真经评注》等,我们分析徐子平当时还应该有其它著作传世,传说《定真论》、《喜忌篇》、《继善篇》、这三篇赋文,就是由徐子平所作,但没有可靠的史料作为佐证。而能够成为命学宗师的,最为重要的文献就是《珞琭子三命消息赋》,赋文布德立仪,指归成败,岁时绵邈,斯文盛行,洞鉴人伦,为世所实!因此被后世众多命理学者,争相注解或引用,成为子平命理学的鼻祖。人们为了纪念徐子平等在命理学术上的贡献,就把命理学称为子平术。子平论命比之于李虚中论命,确实要优胜许多。其精华之处共有三点:一是以日为主,配合四柱,增加了命理的变化和依据,准确度也提高了许多。二是开宗明义,用神至上,其中“用之为官水可伤,用之为财不可夺”等论点,至精至深,成为千古绝唱。三是设定格局,判明六亲,使论断各有主属。这样使整个推命过程,就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理论系统。
子平事迹已经无可考证,独其命学为世人所宗,今称推八字命理为子平学,书中论运气之向背,金木刚柔之得失,青赤父子之相应,言皆近理。但其书久无传本,四库开馆,从《永乐大典》中所裒辑,厘为上、下二卷。《三命通会》中《子平说辩》一文有这样记载:“今之谈命者,动以子平为名,但子平系徐居易之字,今之谈命者,远宗其法,故称子平。考《翟缨笔记》,子平姓徐,名居易,子平其字也。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于太华西棠峰洞。又根据《珞琭子消息赋》中,作者自称:“臣出自兰野,幼慕真风;入肆无悬壶之妙,游街无化杖之神。”《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提要》又云:“传宋有徐子平者,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故称子平,又云子平名居易,五季人。与麻衣道者,陈图南,吕洞宾,俱隐华山,盖异人也。”再者宋·王庭珪《卢溪文集》卷二十五有《挽徐子平》一文,云:“子平临终,神色不乱,遣人吿别,且求挽诗为赋两篇:数椽破屋临溪水,日日读书喧四邻。白首传经穷到骨,清风入座静无尘。堆窗史传千张纸,过隙光阴一转轮。富贵掀天亦埃灭,今时何必叹斯人。季子过徐因挂剑,吾诗似剑敢欺徐。才华本自轻场屋,诂训犹堪授里。闾踏雪打门人问字,载肴从学酒盈车。儿童诵得平生赋,不是兔园遗下书。”
元代刘玉在《已疟编》云:“江湖谈命者有子平、有五星。相传宋有徐子平,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故称子平。”可见徐子平其人其术,并非后人杜撰,也并非子虚乌有。从这几段仅有的文字记载分析,可以确定:徐子平是隐居于山林秀水之间的一代高人。
徐大升又根据当时命理界的一些著作,再吸收前人的精华思想,在《渊海》、《渊源》两本命学著作基础上,汇集成《渊海子平》一书。成为八字命理学的奠基之作,基本上反应了徐子平的命学思想。徐大升,即徐彦升,又名徐升,号东斋。宋末钱塘人,即今的浙江杭州。具体生卒年不详。据《濯缨亭笔记》记载:“子平殁后,宋孝宗淳熙时(1174年-1190年)有淮南术士冲虚子,精于此术,当世重之。时有僧道洪密受其传,后入钱塘传其学。后道洪传之徐大升。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元理赋》等,皆其所著。徐大升既是徐子平的崇拜者,又是其学术的继承人,同时还是子平学术的传承者。通过研究《明通赋》一文,及《渊海子平》一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渊海子平》的学术思想基本上和徐子平是一脉传承的。根据《子平三命通变渊源》一书可知,徐大升“自幼慕术,参访高人传授子平真数,己今称之为“子平术”,并为推广和传承“子平术”做出了不朽贡献,尤其为后世命理学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罕有资料。从《渊海子平》题记中也可以看出,明代命理学家在重新编辑整理命学巨著《渊海子平》时,编纂者也认为《渊海子平》是宋·徐公东斋,即徐大升的作品,而且认为徐大升传有《渊海》、《渊源》之集。但从现有的资料只可说明《渊海》与《渊源》二书,只有《渊源》为徐大升所编,而《渊海》是否也为徐大升所作,还有待于继续考证。子平命理之价值光辉,实由徐大升发展及开拓出来,而子平术或为徐大升所继承创造,借用子平之名而已!
所以说:从子平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徐大升对于命理学的贡献,并不在著书立说,而在于汇编传承。《渊海子平》题记蕴:“今之用者,惟宗《渊海》,而《渊源》亦有妙用,或未之集。今将二书合并参考,遗失总归一轶。”
根据题记所载分析,在当时《渊海》比《渊源》流传广,但两书内容多有重复,而是徐大升将《渊海》和《渊源》的一次汇总整理,其中《渊源》今仍有传本,全称为《子平三命通变渊源》,作者确为“宋钱塘东斋徐大升,《渊海》一书,现已失传,或许是与徐大升同时代的人,将徐子平后诸多的命学家对子平术进行的阐发,合并编撰了实用口诀,又将这些杂说及口诀汇集在一起,其中也包含了很多从徐子平到徐大升之间,各时期子平法研究者的心得赋文,汇成一册,书名为《渊海》,在《渊海子平》卷三的《络绎赋》旁,注有“同渊海子平”字样,所以《渊海》本身就称为《渊海子平》也很可能的。从徐子平到徐大升已历三百余年,这三百年间,子平术不知几经变化,明·万育吾在《子平源流考》中就认为:“珞琭以年,虚中以日,其法至是一变;五代是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辈,子平得虚中之术而而损益之,专主五行,不主纳音,至是则其法又有一变也。”然而子平术初创时期,是不用命宫、胎元、小运、纳音、神杀的,但当时社会上还流传着其他禄命术,子平术在后来的发展中,也渐渐融合了其他非子平术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甚至同一时代的不同命学流派,在子平术之六事,即“日主、五行、人元、格局、喜忌、神杀”,以及其他局部内容等方面,立场有所不同,比如徐大升在这六事上的认识,与徐子平的认识也有所不同,所以说《渊海子平》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渊海子平》一书,由宋代徐大升编撰的版本,已经根本见不到了,其中内容包括了那些内容,自然也就无从知晓。从《子平三命渊源注》提要可知,在元大德丁未(1307年)孟冬,长安道人(五羊道人)李钦夫,注解徐大升《子平三命渊源》一书中的子平《喜忌》、《继善》二篇,括以歌诀。由此不难推断,到了明代清江杨淙在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重编《渊海子平》一书前,已经增添了不少内容,也应该确定六卷本和五卷本《渊海子平》中《喜忌篇》、《喜继篇》二篇的注解,均出自元代李钦夫之手。而且增补很多内容,和原书内容应该很大不同了,这一点已得到公认,唯其书版已不可见。然而当时未注明原著作者,也就是说未署名此书由徐大升所编著。到了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由钦天监李钦来承担编修《渊海子平》一书任务,编次完毕才署宋·东斋徐大升编,恢复了这本书原始作者名分,这位对命学做了重大贡献徐大升,如果没有至此恢复名誉,或许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李钦增补《渊海子平》一书,题为《刻京台增补渊海子平大全》(六卷),署名“钦天监承德郎李钦增补”,落款为“万历庚子春月乔山堂刘龙田梓”。此书现藏于台湾图书馆,其电子影印本已流通于网络,不难得见。崇祯七年(1634年),南京书坊文林阁主人唐锦池,礼请多位精于子平术而不知名之文人,再次增补《渊海子平》一书。据光绪癸未年京都大成堂刊行的版本题为:《新刊合并官板音义评注渊海子平》(五卷),署名“宋钱塘东斋徐升编,明清江竹亭杨淙增校”,现流行的《渊海子平》多为此版本。
总体来说,《渊海子平》是命理初步成为一定体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本书籍,因为流传年久,中间又经多人编辑、增删,书中有些显得有些杂乱,内容又有前后相左,但一贵在最早,二贵在包罗万象,把命理的各种体系都引入在内,但问题却出在没有一个统一的编辑框架,内容不免重复和冲突。但作为一部命理学经典,在今天不少大师们想自立门派,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源头,也使得命理学从多角度方向发展。这种多角度发展,形成的优胜劣汰暂且不论,但总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因此《渊海子平》对于命理学的研究,具有十分宝贵的资料价值。但是今天阅读《渊海子平》一书我们所见内容多有不同文字所糅合痕迹,词句章节并非一贯,此次整理,以上海富文书局光绪年间刊行的石印本《增补音义渊海子平》为基础,并参考诸多版本进行汇校。
这次评注,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分章立序。《渊海子平》传承多少年来,由许多有志之士对该书进行了增补校改,但在《渊海子平》一书内容逐渐增多,篇目逐步扩大,终因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构框架,来容纳这些与日俱增的内容,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编辑思路,驾驭众多的内容。导致前后内容不能衔接,而且《渊海子平》作者繁多,其中有精华妙论、也有画蛇之笔,同时造成此书缺乏必要的条理性。而且从《渊海子平》流传以来,其中有两卷本、三卷本、四卷本,五卷本、六卷本,还有七卷本,这次在整理评注时,对书内的篇目结构顺序,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将原来通行的五卷本的内容,分成三个单元,把讲述子平原理,阐述批断方法的内容,归纳为一个单元,命名为《子平理法》卷;把分析子平命理的技巧、推断八字征验两部分内容,归纳成第二个单元,命名为《子平技法》卷;另外就是把《渊海子平》一书中所汇集,分散在各卷中的各个时期的命理赋文、诗歌、诗诀,归纳为一个单元,命名为《子平精粹》卷;由五卷本,变成三卷本,这样一看就眉目清楚,也符合学习子平学术的脉络顺序,便于读者阅读。
二、甄别取舍。《渊海子平》从形成时期,就流传甚广,又且纵深跨度几百年,几乎可以说是版本林立,难以计数;期间传抄增删,林林总总;所以各种版本之间,文字出入比比皆是,段落错综仰俯可见,所以在整理原文时,必须有一个取舍的问题。比如原书卷五有一首伤官诗诀,有的版本为:伤官伤尽最为奇,尤恐伤多反不宜,此格局中千变化,推寻需要用心机。火土伤官宜伤尽,金水伤官要见官,木火见官官有旺,土金官去反成官,惟有水木伤官格,财官两见始为欢。伤官不可例言凶,辛日壬辰贵在中,生在秋冬方秀气,生于四季主财丰。丙火多根土又连,或成申月或成乾,但行金水升名利,火土重来数不坚。伤官不可例言凶,有制还他衣禄丰,干上食神支带合,儿孙满眼寿如松。伤官遇者本非宜,财有官无是福基,时日月伤官格局,运行财旺贵无疑。伤官伤尽最为奇,若有伤官祸便随。恃己凌人心好胜,刑伤骨肉更多悲。而有的版本却无如下四句:伤官不可例言凶,有制还他衣禄丰;干上食神支带合,儿孙满眼寿如松。有的版本又出现此四句,却文句次序不同,把下面几句:“伤官不可例言凶,辛日壬辰贵在中;生在秋冬方秀气,生于四季主财丰。丙火多根土又连,或成申月或成干;但行金水升名利,火土重来数不坚。”放在了最后。又如:丙火多根土又连,或成甲月或成乾:有版本为:丙火多根土又连,或成申月或成乾。还如:干上食神支带合,有的版本为:“干上食神支带金”。仅仅一首短短的诗诀,就出现如此多的贻误,必须要择善而用之。在取舍中采用的原则是:一、从众:就是当数版本所录文字与少数版本不一致时,取多数版本为准;二、从典:就是《渊海子平》版本所录文字发现不太准确,当笔者认为是错误时,就要参考比如现时流行的,明清两代的命理典籍,比如《三命通会》、《神峰通考》、《子平真诠》经典命书,这些书中有记载,笔者又认为准确的,就以这些经典著作为准,并在注释中加以注明,以便读者斟酌。三、从理,如《渊海子平》书中所载文字与命理不符合,就根据命理原理,采用其中一种说法,其他文字,在注释中注明。
三、纠错从正。从宋朝徐大升作《渊海子平》一书之后,即1253年左右到明朝崇祯七年即1634年再版,约400年之间,很多的命理学者加注、或加入新的篇章,包含《渊海子平》文末所提的明王詮、醉醒子诸公、嘉庆时的杨淙;万历时的钦天监李钦,崇祯时的唐锦池等。《渊海子平》几经再版传抄,加之受到当时出版条件的限制,书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不少错误,正如明代再版是引言所云:“板籍有亥豕鲁鱼之谬,学者少知其义。”所以为了使读者读到一个差错较少的本子,就必须认真地改正错谬。比如《渊海子平》所录《爱憎赋》一文,其中有一段不到200字的文字中,就有好几处,如:印禄在刑冲之位,心乱身忙:《渊海子平》多个版本为:“印绶在刑冲之内,心乱身亡”,因此说不太准确,就改用《三命通会》之说。又如:日时居鬼库之中:《渊海子平》的多个版本为:“日时居墓库之中”,因此说不太准确,也用《三命通会》之说。又如:平生祸福,赖于日时:《渊海子平》多个版本为:“赖于一时”,此说不太准确,仍用《三命通会》之说。又如原书赋文云:“无绝至绝,财命危倾。求生得生,利名称遂。”其中:“求生得生”,《渊海子平》多个版本为:“本主得生”从理论上不太准确,文辞上与上文亦不对仗,书中从《三命通会》之说。以上所列,这仅仅是全书的一斑而已。
四、详加评注。古人的书最大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在未发明造纸术之前,由于字要写,或者刻在加工好的竹片上,试想一部拥有五千多字的《易经》,要用多少竹片,所以在还没有纸张的时代,像《易经》、《道德经》、还有《孙子兵法》这种拥有五千字的书籍,就算长篇大论了,所以古人在写书时,一般要用最简洁文字,表述最复杂的内容,这样许多古代经典文献,给后来的阅读者留下许多自己想象的空间,但对于一些对古文缺少研究的读者来讲,无疑是一个无形的障碍,从而也影响了它的说理性。尤其是像《渊海子平》这样的著作,从它诞生到现在横跨几百年,在文字的积淀上,上可推至命学的祖师爷,春秋时期鬼谷子;乃至命学奠基人,东汉时期的王充,向后可延及到明朝万历年间的李钦、唐锦池等人,这些人的文字水平不一,表述方式各异,还有语言环境的区别,文字表达形式还有各自的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说理简约,文字深奥,晦涩难解,而其中古籍,或是漫漶缺字,或是模糊不清,书中不少内容还有前后颠倒的地方。而且古人著书立说,“喜故为要渺之词,蹈玄妙之积习,后学之士,卒难了解”。而且今人,尤其是年轻人,能读懂古文的人就非常少了。虽然有些自以为是的年轻人,十分强调要读原著,当遗憾的是他们见到原著时,恐怕连一些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都难以辨别了,再加古文语法就更加难以理解,所以要读懂,甚至去理解,恐怕等于读天书了,所以原版的《渊海子平》,并不能为多数学者能顺利读懂,从而造成了今人阅读的空难。鉴于此,这次评注,第一、首先是把命理学的基本原理阐述清楚,第二、是要为了阐明相关原理,在说理部分,广纳众言,穷诸家之说,指出其中的利弊得失,遵从原文主旨,作详尽的论述,使读者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原书的精神。在明了原文的基础上,解释原文的命学原理,逐步引申,对于命学理论作出详细明确的分析,用现在命学观点,充分阐述古典名著的思想精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由古典到评注,希望能够给读者搭建一个通向成功的阶梯。
另外根据读者的要求,这次评注中,增加了不少命例,按照历史阶段分:其中有历代名著的经典命例,有近代名人伟人命例,还有很多时人命例。按照人的阶层分,上到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上到富豪巨贾;下到游民乞丐;上到贞洁贵妇,下到荡女娼妓;上到文人学士,下到工农商学,各个阶层,各种职业,都有所涉及。同时在第一单元《子平理法》这一部分中,增强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构成四柱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这些都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基本要素,在这次评注中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述,从而使读掌握,四柱是利用中国古典哲学,解释人类生命现象的一门学术。对于一个命局中:日主、月气、格局、用神、喜忌、六亲、十神、神杀;这些分析判断一个命局吉凶祸福,穷通寿夭的基本依据,都晓之以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析,使读者掌握了这些基本要素之后,即可掌握判断一个命局吉凶祸福的基本方法。至于天干的生克制化,地支的刑冲破害,这是作为一个命局发生变化的内部动力,都针对性地作了评注和论述,所以希望读者在读了《渊海子平白话评注》之后,为你成功成为一个命学大师的过程中,助你一臂之力。
五、增附眉批。《渊海子平》一书,在民国以前出版的各朝各代的版本,以及港台的一些版本,都毫无例外地保留了原来书中的眉批,唯独国内出版的版本,几乎无一例外地删去了眉批。所谓眉批,就是图书正文上端的白边称书眉,在书眉上批注读书心得、批语、订误、校闻和音注等,都称为眉批。眉批可以解决评价、解释文章的局部性问题,对字、词、句、标点或内容涵义,段落等方面的优缺点,或学术观点进行提示、说明、分析、评定,能给读者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有时候当读到一些不懂,或颇为费解的字、词、句、段,通过一两句眉批的提示,确实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候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当看到眉批后,又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由于眉批对于读者来说,确实有时候能起到很大的启示,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收获,所以这次评注中,增加了眉批一项内容。然而各种版本的眉批内容各不统一,所以这次以广收博引为原则,能够收集到的,一并收入书内,并对其中一些错别字,进行了更正;对一些不通的句子,或重复的句子,作了梳理,使眉批真正成为全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书中还增加了不少注释,对一些难懂的字、词、句,或典故作出解释,同时对评注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作出说明。
原书最主要的缺陷是:一是:缺乏系统性;如内十八格,有正官格,偏官格,亦无正财格;有论偏官,又有论七杀,显然是内容重复;二是:文字风格不一致;三是:缺乏理论性的阐述;四是:解释的很简略;五是:命学观点有冲突,比如前后对羊刃的阐述不一样。正因为有如上所述不足,使不少读者望而生畏,而有的人则认为,《渊海子平》有两大特点,一是早,二是乱,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该书在读者当中的传播,也严重影响了这本书在命理学中的学术地位,所以这次评注本,针对原书所存在的瑕疵,为了便于读者研读,根据读者学习命理的思维习惯,除作了大幅度的调整之外,另外还具有以下最主要的特点:
一、增强可读性。《渊海子平》文辞杂而不精,缺乏理论性的阐述,后虽经历代命学家多次增校,但仍然免不了结论武断,而说理乏词,又且原书并非一人完成,书中内容杂乱而不够系统,所以该书采用逐章评注的的方式,相对独立成篇,而在篇与篇之间,增加其系统性,对一些观点加以完善化。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子平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性、系统性为总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架构明显,调理清楚,文辞简约,说理性强,增强了可读性。
二、完善理论体系。本次整理《渊海子平》,把全书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内容集中篇幅,阐述命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其中第一部分,对命理学的基本常识、基本理论作了详细地阐述。如果对第一部分子平理法做到充分了解,之后就等于基本上掌握子平的基本理论,对分析一个命局有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集中有关篇目,着重介绍命理学的基本法则和批断命局的技巧。许多读者提到《渊海子平》有结论而缺乏理论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本书着重讨论在掌握“结论”的同时,注重了“理论”的论述,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色彩。
三、加重实战篇幅。对书中的内容编排混乱,体例不统一,许多章节没有命例,有的章节虽有命例,却无对命例的分析解释,本次评注除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并且第一、第二部分增加了大量的古今命例,增强了实践性。第三部分主要汇集了大量的古人用诗歌赋写成的命理学经典,并作了详细的分析与评论,以便有志于提高命理学理论水平的读者研学。
通过这次校勘、补遗、评注,应该说是目前为止最为完整,最为准确的一个版本。从内容编排上看,也最为合理的一个版本,希望通过出版此书,使“一切影响游移,管窥蠡测之智,俱可以不惑,此亦谈命家之幸。当然,学术必然存在争议和褒贬,这本书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虽经作者三易其稿,但因资料匮乏,加之笔者水平限制,书中尚有许多遗憾,错误和遗漏也一定还有不少,敬请读者提出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方成竹先生白话注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