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敏捷:都说寒冬期来了要回归内容,怎么个回归法?
编者按:假收视、天价片酬、限价、税收政策趋严……种种因素下,影视行业堪堪停摆,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进入寒冬期,也结束了近几年资本疯狂涌入的狂欢期。这个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治理假收视?波及范围过大,是否该减小整治力度?创作者们要做些什么?行业独立观察家@绝对敏捷 对这些要点问题做出了回答,引人深思。
假收视缘何难治理?
前段时间,郭靖宇导演公开实名举报假收视,引起了行业内外的极大关注。但要注意的是,理清问题的根源,对症施治才能行之有效。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QhUvUv1CXA
郭靖宇导演
什么是关键点呢?首先是整顿数据公司。数据已经假到这种程度了,起码要关闭一定时间整顿吧?
其次,为什么假数据横行?谁最需要?应该是甲方吧。一道有力度的文件就可以解决,谁敢拿政治生命赌博?
第三,建立新的数据系统。以当下的网络发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分分钟就可以建立。
第四,行业问题个人买单是以往惯例,虽然不科学,但实际上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QhUvVZXfzE
话说回来,即使解决了上述几个关键点,收视造假还是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解决。这要从若收视率还原真实,利益链上的各方会出现哪些无法承受之重说起。
首先,所有的4A广告结算和定价要重新改写,搞不好会带来整个广告投放的革命,电视平台按照企业化运营的日子会不会终止都不知道。
其次,受到冲击的不光是电视剧,还有综艺,卫视排名可能重新改写,电视台和制作公司之前的商业模式也要重新定,这动静可就大了去了。
第三,如果电视台所付的购片款大半以上都被拿去买数据了,净化了之后电视台还会按照原来的购片价格买片子吗?如果不是的话,当下电视剧的制作成本要怎么下降才是可行的盈利规模?这可能要冲击整个行业的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寒冬即刻就会到来。
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有多么严重,行业内的人肯定明白,我们需要想想,高速发展了近30年的电视行业,能不能经受得住这样的打击,喊打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我们将面临什么。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QhUvXpcxVo
整治力度不嫌大,刮骨疗毒有利长远发展
说到对假收视、假数据的整治,我还是推崇乱世用重典。
不论是针对影视市场的新一轮税收政策也好,限价也罢,抑或是别的调控政策,只要对今后影视行业的发展和未来有好处,就该得到支持。
不可否认,影视公司会是这轮风波的最大受害者,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内元气大伤,这就是明星高片酬害人害已的明例。限价也不是啥坏事,尾市平台本身就已经不支撑高价了,网络平台在价格中的猫腻也时有耳闻,面粉比面包都贵,难道不该治理吗?重典我支持,但是操作一定要经得住推敲。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QhUvUcbE4O
人心不足蛇吞象,法不责众这种事存在,但在影视圈不一定有效,因为这个“众”毕竟太小了。最近这几年,影视剧的盈利水平实际上在持续走低,加之收款困难,资金成本也不低,几项混合计算,影视公司的压力可见一斑。这次的行动,如果能给影视圈带来深度调整,那长远看肯定是好事儿——回到正常的制剧成本,制作成本比例也回归正常,最重要的是内容也回归正常,一举多得。
现在的高片酬、长集数、假数据、阴阳合同、避逃漏税等等,其实就是虚拟经济在影视圈的具体表现。是泡沫迟早会破灭,是违法迟早会被查,哪种形式不重要,早来晚来都会来,波及到谁都不算冤枉,不要用市场经济这个挡箭牌,我们从来也没真正市场化过。
我大胆预测,影视行业的寒冬还远非目前的状态,可能更加严重,整个行业将面临推倒重来的危险,至少大约五年的畸形发展终于走到了尽头。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QhUvUeUgqm
为何这样说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电视台越来越没钱,降价是必然;
其次欠款越来越严重,新媒体也欠,制作公司现金流全线告急,伤及创作根本;
第三,上市公司股价上涨遥遥无期,依靠资本的好日子没了;
第四,相对于高片酬,制作成本的上升,同样让制作公司负担不起,现在便宜的剧,光制作成本也要小二千万起;
第五,电视剧确实是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架不住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恶果迟早会来,几个塔尖上的成功案例支撑不了整个行业;
第六,多年的歪门邪道,受伤害最深的是创作者。这个群体回不去的话,从源头上就需要治疗。
首先要重视的便是创作态度。
不把影视作品当商品,这是应有的创作态度
影视剧行业的纷乱,是从创作态度转变开始的,是从把影视作品当作商品开始的,这是关键性指标。
创作必须讲究差异化和独特性,历史上没有一部名著是在重复别人和重复自己。可是,看看我们的影视剧,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集一主。创作再不是个体创造性的发挥,而是成功案例的分解再组合,出发点不是创造而是拼凑加工再利用。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QhUvWv6Rwe
这样的创作态度,必然会让生产出来的影视剧商品化。商品必然是以市场和受众为导向的,于是,粉丝、流量、数据闭环等甚嚣尘上,影视寒冬瞬间到来。
从一些简单的指标和现象便可一探究竟。
先说电视剧,经过几年的非正常数据和宣推炒作,评价标准已然丧失殆尽,参照的系数也已经混淆不清,以貌取人、以人定级、以量评优、以资取胜、以费定评、以假证假……
再说电影,偷票房、锁场、保底销售、炒作……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而是一个赌场。所以,回归内容和创作,勇于接受批评,大家共同进步才是正道。创作毕竟应以严肃为主。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QhUvVovprc
我们的从业者,要看得懂这个行业里的坏,更要知道它的好,然后从好的方面下功夫去创作、制作、宣传、评论,才能让这个市场规范化,才能拿出优秀的作品。
鱼目混珠不光是资本和假数据、假流量造成的,还是很多从业者自己主观创造出来的——他们认为自己掌控了主导权,就可以为所欲为,坚决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但在我看来,一切不从社会属性的角度去理解和观察的电视剧,都是不负责任的。知易行难,与大家共勉。
补齐核心故事和人物塑造,回归内容
创作态度言毕,我还想提点具体的创作建议。
我一直是人物驱动故事发展观点的拥趸,有什么样的人,才能发生什么样的事,这是我的依据。因此,为了剧情发展随便改变人物特性,主要人物在剧中呈现出好几个人的性格,最让人不能忍。
在剧本创作中,人设其实特别难以把握,既要从技术层面考虑,也要从受众认知角度考量,要把握合适的度、足够的故事驱动力以及角色亲和力和观众共情,解决好这些问题,作品就成功了六成以上了。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QhUvZDlbkG
有人问我,电视剧创作中,哪个环节最难?
这个要分开看:历史类和名人传记类的影视剧,寻找事件最难,而生活剧和传奇剧等绝大多数影视剧找人物最难。
找到事件和人物后,就是结构比较难。结构是一个编剧的基本功,不掌握这个能力,创作不出来作品,当枪手可以。
结构搞定后,就是逻辑难。虽然逻辑在今天的影视剧中被随意践踏,但是重要性没有消减,这是观众粘性的必要因素。
逻辑之后,情节、故事与事件的选择也很重要,戏剧张力很多时候是这个阶段产生的。当下,很多剧不好看,就是因为选取随意,增加不必要的事件和情节,也就是俗称的兑水。
接下来,难点是台词。台词这个东西是需要一定天赋的,有时候,它甚至能拯救一部作品,我认为这说法不夸张。不过,一部好作品的诞生,每个环节和组成部分都很重要。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QhUvY3g9jM
我们要学会容忍电视剧中的缺点,因为没有哪部剧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近几年的影视剧市场,从甲方到乙方、从评论界到批评界、从宣传推广到水军灌水、从制作方到采购方、从编剧导演到演员等等的容忍度都太高了,把不能容忍的缺点都给常态化接受了。
这样的作品,质量不下降才怪。问题是,即使下降还得捧着,说不好的人反而成了眼中钉,直到所有虚幻支撑不下去了,泡沫破了才有一丁点儿感悟。影视市场要想健康发展,对于不能容忍的缺点要时刻批判,或许这样能回到正轨。
【文/绝对敏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