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4年10月17日,“三体电影”官方微博公布《三体》要改编成电影的消息一出,引起了一片热议。当然,最多的还是期待和兴奋。
于是“科幻片元年”这样的提法也开始流传。直到近两年,才渐渐没有人敢去提。因为电影《三体》“不见了”。
http://p2.pstatp.com/large/39ac000240ed9fe48f80
很多人都会开始疑惑,中国炒得最厉害的、万众期待的一个IP,就是看不到了。不过,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宁浩导演的《疯狂外星人》、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这样的计划。大家又开始关心国产科幻片的创作。
9月6日下午,北京新传智库研究院发布了《科幻片创作与市场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自2010年至2017年上半年,7年半的时间内中国电影市场的中外科幻电影现状。
http://p2.pstatp.com/large/39b10000723ed0defd02
进口科幻片垄断市场 2014年国产/进口科幻片数量和票房达最高
《报告》显示,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大多是好莱坞进口片吸金。2010年,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在中国取得13.4亿票房。2014年当年累计票房突出,因为上映了《变形金刚4》(迈克尔·贝,19.77亿)和《星际穿越》(诺兰导演,7.55亿票房)。
http://p2.pstatp.com/large/39af00023e2f9103aaee
而自2010年以来,国产科幻片的市场份额趋近于零。
2010-2014年,先后上映的《未来警察》《全城戒备》等4部影片成绩还可以。
2015年以后,相继有《时光大战》《东宫皇子》《食人岛》《蒸发太平洋》,尤其是今年2亿票房的《逆时营救》上映,拉动了一点点总体票房的提升。
http://p3.pstatp.com/large/39aa00025e0a4bcc3831
造成这种状况的外部因素,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强势对国内同类型影片的挤压。内因是,中国电影的创新能力不足,建构一个全新世界观的故事内容欠缺;也缺乏资金、高科技支撑,制作水平不高。
此外,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早在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在今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这将给国产科幻片的创作带来更大的压力。
00后偏爱“爆米花”大片
《报告》从受众角度分析了科幻片的市场表现。
调研比较不同年龄层偏爱的科幻片发现,00后偏爱“爆米花”大片,最爱《变形金刚》;
90后、80后以及70后,对《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这样的硬科幻更有兴趣。其中,作为看好莱坞大片长大的一代,78.95%的80后科幻片观众表示曾为《阿凡达》贡献票房。
http://p1.pstatp.com/large/39ae0002445e42b53aae
不同于上面提到的广为知晓的科幻大片,还有一些影片,科幻片观众对其偏爱程度排名相对靠后,其中包括豆瓣评分7.6的《前目的地》和评分8.0的《云图》,还包括原本数量上就占劣势的几部国产科幻片。
对喜爱科幻片的观众进行深访发现,现在的科幻片观众表示更关注科幻片表达出的高概念的科学构想和震撼心灵的视效奇观。
但是当追问最喜欢的科幻片时,很多观众给出的答案并不是科幻片,而是类似《哈利波特》这样的魔幻片,从这个角度上可以窥知一二:中国的科幻片观众对科幻类型辨别不算敏感。
http://p3.pstatp.com/large/39aa00025e0bff139262
本次会议还举行了沙龙交流环节。
北京太合娱乐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逸松,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天文科普专家詹想,马来西亚知名导演、剪辑师赖怡良等业内资深研究人员参加。
沙龙环节就中国“科幻片元年”这样的提法做了讨论。其实,严格来说,从1988年《霹雳贝贝》、1990年冯小宁导演的《大气层消失》,中国早就已经过了“元年”。
大家之所以不熟悉这两部科幻片,其一是年代久远,其二更重要的是,这两部科幻片没有视觉特效。为什么大家能记住像《黑客帝国》《阿凡达》《星际穿越》这样的美国电影?因为这些电影都有视觉奇观,这是基础。视觉奇观是一部科幻电影应该提供给观众的最基础的东西。
http://p2.pstatp.com/large/39ab00025a05c9761974
张逸松认为,中国发展科幻片有两个切身的问题。第一,中国最好的视效公司的视效指导基本上不懂物理、化学、力学。中国大多数特效公司从业者的学历都是学美术的,而美国和欧洲顶级特效公司的总监全是学理工科的、计算机的。一定要有技术支撑,才可能去完成特效。
“我问他们你们在做人往外飞或者玻璃破碎的时候,你们参考的是什么?用什么来作为物理基础?他说,OK,我参考的是美国某部电影”, 张逸松表示,这就是中国现在的特效水平。
第二,我们缺乏资金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支撑。虽然说我们已经打通了全部的特效环节,比如我们可以去请好莱坞顶尖的视效公司去设计,去做,但是花费太高了,我们做不起。就纯国产片而言,今年制作体量最大的电影是乌尔善导演的,每部投资1亿美元,而这在美国只能算中型成本,好莱坞六大公司因为预算太低而不屑于去拍的。这是我们无法去追赶的。
科幻电影之所以难,在于门槛高。它的制作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需要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的支撑。这也是美国科幻电影走在我们前面很多年的一个基础原因。
但是,中国发展科幻片未必要抱一种消极的状态,不必追赶好莱坞的脚步,可以从独有的东方文化出发,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比如像改编刘慈欣这样的科幻作家的作品。这也是最可能实践的一个方向。
但是,这就又回到了原点,正如“消失了”的《三体》一样,科幻片其实也还是面临着整个电影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将IP影视化。
【文/洛神】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http://p2.pstatp.com/large/39ac000240ef98903f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