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冉说对了一半,但能拯救视频行业的绝不是“美剧”,而是…

(2017-02-11 12:16:46)
标签:

杂谈

近日,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冉的一篇长文——《中国娱乐产业今天面临的最大机会》,在业界激起了千层浪。文中,王冉用“以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未来中国的网剧会以美剧模式为主”等论断,为国产网剧勾画出了一个伟大而光明的发展图景。

然而,不少俯首电视剧/网剧观察的媒体人却对此反应激烈,认为套用电影逻辑来衡量国产剧的发展,多少有些“何不食肉糜”的天真。其中,陈昌业的《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的机会一直在,但险阻也一直在》一文,便炮火全开的对王冉的模式乐观主义提出了质疑。

http://p2.pstatp.com/large/163300081ec063b4f258


概括来说,王冉的前瞻步步为营,形成了如下闭环:

付费视频用户的高速增长是未来3-5年的发展大势,不过视频网站不会继续当“背锅侠”单方面承担收益风险。因此,利益分配一定会变,会从版权买断模式向各种形式的分账模式(也就是电影的2C模式)过渡。

对于内容制作公司而言,买卖不会在版权费回笼那一刻就画上句号,因此也就不可能再靠着个IP就来骗天骗地骗空气。只有学习美剧经验生产精品内容,提升有效播放量、帮助视频网站“拉新”才有继续走下去的空间。

仔细思忖,这篇长文的立论实际是在商业模式的变革上,明里看是机会提示但实际上也是危机预警。

http://p2.pstatp.com/large/168700015129035a22bd


陈昌业的反驳,也针针见血,形成了如此回路:

首先,虽然用户的闲暇时间确实在流向视频网站,但几大寡头的主要精力还在观众时间争抢上。付费业务虽然冲锋号吹得响,但实际发展还是扭扭捏捏、举棋不定的。

其次,在电视剧/网剧的范畴中,精品并不是“拉新”的不二法门。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反倒是又辣又长的低质话题剧,靠着连续剧的黏性更容易“拉新”。就算想拍精品剧,退守想象世界的韩剧模式也比讨论真命题的美剧模式更具有可行性。

最后,播放数据没有监管,视频网站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没有办法建立真正的基于流量的商业模式。

两人之所以对网剧未来的发展模式做出如此迥异的判断,大概是因为一人站在理想之巅,努力描绘他所看到的美好图景,为的是鼓励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另一个则匍匐于现实之谷,数尽眼前倒挂之实,拒绝成为后来人踏入理想国的垫脚石。 

不过,是否理想与现实就一定对立,2B和与2C就非得割裂,口碑与流量就必然倒挂,深刻和审查见面就掐架……这些问题不能因为“丧到底”比“伟光正”来得时髦就放弃讨论。

今天,站在反驳之反驳的基础上,笔者也想就网剧未来的发展谈两点。

无论是2B还是2C,重谈利益分配模式都是必然

2B还是2C,这本来就是个2b的问题。

有的观众愿意用时间换免费,有的观众愿意付费买稀缺资源;有的视频网站依靠内容盈利,为了扭亏为盈愿意推广付费模式,有的网站则更看重流量价值,为了向更大市场导流愿意自掏腰包。

http://p2.pstatp.com/large/167f0007c389b361ac1c


无论怎么看,未来都是一个广告收入(2B)与付费会员(2C)并行的发展走向。有广告,并不意味着向电视台模式的退行。在未来3-5年,也只有广告与会员体系并重,才有可能让视频网站走向盈利之路。

重谈利益分配模式才是必须面对的真问题。

《最大机会》一文谈2C,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为“保底版权费 分账”的模式定军心。

去年一年的“天价剧”战役,让几大视频网站多少有点“身体被掏空”的感觉。高价版权预售的模式让收益风险全落在了视频网站一头,制作公司无论最终交上的答卷如何,都已经提前锁定收益,挣得盆丰钵满。

视频网站不会永远做背锅侠,尤其在卫视竞争力削弱、网络逐渐占有排播话语权的现在。

http://p2.pstatp.com/large/167f0007c38aca538b59


在培养起制片公司对自己的信心之后,视频网站急需减负。因此,王冉所说的由双方共同承担风险的“保底版权费 分账”模式,一定会成为未来利益分配的主要模式。而他所说的“拉新分账”(剧集每吸收1个新会员,将提供额外的附加分账)则带着鼓励制作公司入局的游说意味。

据独舌了解,目前视频网站已经在和制作公司的网剧合作中,启动了类似“保底版权费 分账”的模式。只不过,这个分账来源并不一定与播放量挂钩。比如,在一部尚未公开的公路类型网剧的合作中,视频网站一方就提出了以成本报价×115%的保底价收购,同时保留电视台版权价格60%分成权利的需求。

由此可见,2C模式带来的“最大机会”是给大小制作公司吃的定心丸。实情是,制作公司必须从版权提供者过渡到与视频网站共担风险的合作者的角色。几大寡头确实仍然处在观众时间争抢的时期,以会员付费观看为支撑主力的2C局面,需要网站和制作方同乘一条船才能驶抵。

http://p2.pstatp.com/large/167f0007c38b71bcf76e


“精品”和“连续剧”的对立,是一个伪命题

回到会员体系的发展上,真正何种剧集更能够“拉新”,两篇文章也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理想派回答是“精品”,现实派的回答是“连续剧”。陈昌业甚至在文中明确指出“是否精品并非是用户付费的钩子,而只是因为它是连续剧。”

虽然,他想表达的口碑与吸粉力的倒挂我们都懂,但匆忙地把“精品”和“连续剧”对立却是错误的。

连续剧应当与系列剧对照。连续剧依靠黏性能够钩住观众这是真理,但是目前国内的网剧、电视剧无论质量优劣,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连续剧,为什么有的能黏住观众,有的就黏不住呢? 

http://p2.pstatp.com/large/16870001512b77698549


观众确实愿意为吊起的胃口付费,但连续性只是吊起观众胃口的技术性问题,如果连观众的胃口都摸不到在哪里,谈何吊起呢?

与精品剧对立的其实是脑残剧。为什么舆论热、口碑高的剧集不及某些“脑残向”粉丝剧集会员吸引力高的问题,应该放到这个维度来讨论。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个老学者经常说的一则轶闻。

他曾跟某位主管领导讨论,为什么现在好的电视剧没有好的收视率。领导说,那是观众拿遥控器投票,管不了。老学者却说,是因为观赏环境的问题:“不信,我们现场做个实验。就在你的办公室里挂两个电视,一个播历史正剧,一个播三级片,你看进来的人看哪个?”

这虽然是一个笑谈,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总是倾向于向刚需买单。

在私人化的文娱消费中,“不买最好的,只买最需要的”这种倾向会表现的更明显。这也为什么网剧不能与电影这种公共的、仪式性的文化消费,统一市场判断标准的根本原因。

打个比方说,在电影院,我可能会因为面子问题,不去看星爷的《美人鱼》而选择看《荒野猎人》这样的获奖影片。但是,如果要是躺在卧室,拿着手机的时候,我可能就会点开一部《屌丝男士》而不是《西部世界》。

http://p2.pstatp.com/large/167f0007c38d306fa78d


不过,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刚需是不同的。

对于以思考为职业的所谓“精英”阶层而言,常常会讨论社会真问题的英美剧是他们的刚需;对于工作一天身心具疲的上班族而言,能够舔屏的长腿欧巴或者不消耗脑细胞的喜剧可能就是他们的刚需;对于粉丝而言,只要爱豆在哪里出现,哪里就是他们的刚需。

只是,不可否认的是,精英永远是小众,即使他们具有忠诚度,具有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也永远不可能扛起搭建网站会员体系的大旗。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王冉所总结的美剧模式之所以在国产网剧上走不通,根本原因在于美剧的表达体系解决不了最普遍中国观众的刚需,而不是陈昌业所言的审查限制。

http://p2.pstatp.com/large/167f0007c38e254080fd


不可否认,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发展付费业务,国产网剧的发展仍然会追随着中国主流网民的“刚需”。如果有质量提升,也很可能首先会在视觉品质的层面发生。

想要做到真正像Netflix那样做到以品质论英雄,无论是产业体系还是创、评、观几方的素养,大概都还差了大半个好莱坞的距离。

【文/铁皮小鼓】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http://p2.pstatp.com/large/167f0007c38f5ac63c1f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