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来源:第一制片人
作者:叶子
随着《铁道飞虎》的上映,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最后一桩保底生意拉开了序幕。
近日文投控股发布公告称,旗下耀莱影视拟与微影时代签署《电影<铁道飞虎>保底发行合同》,作为保底发行方,微影时代豪赌10亿保底发行,同时保证电影《铁道飞虎》的发行可分账收入不少于人民币3亿元。
又是一个动辄10亿的生意,不过这次可没人敢信誓旦旦的承诺什么,毕竟往年能够信心满满达成的对赌,在今年成了一个个巨大的坑。
“潘金莲”的亏空能被“飞虎”填上吗?
虽然今年大部分保底项目宣告失败,但依然挡不住保底方的热情,作为《我不是潘金莲》的保底方,耀莱至今还没有达成5亿的目标,这次投资《铁道飞虎》转为被保底方,至少收回成本应该不成问题。
跟《我不是潘金莲》一样,大概也是出于票房考虑,《铁道飞虎》进行了改档,先定档于12月16日,后又调档12月23日,多少有些避让《长城》的意思,但改档之后也意味着直面众星云集的《摆渡人》,谁胜谁负还不好说。
微影时代对《铁道飞虎》的保底协议也特别的“豪气”,显示出了对《铁道飞虎》极大的信心。
协议显示:
若《铁道飞虎》总票房少于10亿元(含),微影时代需向耀莱影视支付3亿元票房保底金,此外无需向耀莱影视分配其他收;
若总票房在10亿~12亿元(含),则10亿~12亿元(下称第一区间)部分票房对应的可分账收入的分配比例为耀莱影视20%、微影时代80%;
若总票房超过12亿元,则除第一区间对应的收入分配外,12亿元以上部分票房对应的可分账收入分配比例为耀莱影视50%、微影时代50%。
微影之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入局,首先自然是看中了成龙的影响力,但成龙一年之内上三部影片(《绝地逃亡》《铁道飞虎》《功夫瑜伽》),观众们会不会像之前那样买账是个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铁道飞虎》的宣发是按照元旦档布置安排,距离上映期间靠近的情况下,也寄希望微影时代可以在宣发上更进一步。之前意外调档的《我不是潘金莲》从贺岁档移至11月,也是选择了在宣发上更有经验的猫眼进行。对于旨在冲击高票房的电影而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看来在《我不是潘金莲》上“亏”的钱,耀莱铁了心要在《铁道飞虎》赚回来,即使赚不回来,也要做最大程度的风险“嫁接”。
耀莱VS微影,保底市场的两个勇士
前有微影保底《致青春2》,后有耀莱保底《我不是潘金莲》,两家公司在今年的保底发行上并不顺利。如今微影时代豪赌10亿,可谓“勇气可嘉”。
虽然《我不是潘金莲》达到5亿保底较为困难,但耀莱之前的公告中已经宣布从这部影片盈利。而耀莱不仅是《我不是潘金莲》的保底方,也是它的投资方,这就让整个利益关系暧昧了起来,而如今《铁道飞虎》保底方和制作方同样存在较为“暧昧”的股份关系,这样的“合作”就比较理所当然。
《铁道飞虎》由耀莱影视、功做事影视等联合出品,制作成本3亿元,其中功做事影视投资3000万元。功做事股东为《铁道飞虎》导演丁晟和北京摩天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二者分别持股49%和51%,后者是上市公司北京文化的全资子公司。
《铁道飞虎》投资近3亿,也就是说票房至少达到9亿制片方才有可能盈利。而今年国产电影破10亿的作品仅有4部,目前的情况来看,《铁道飞虎》极有可能被挡在了10亿俱乐部之外,为保证回本,制片方也只能选择保底发行来保证影片不至于亏损。
而微影所谓的10亿保底,并不意味着票房10亿才是盈亏平衡点,相反,《铁道飞虎》的票房只要达到8亿多,微影就可以保本。这样看来微影的胜算便大了许多。
为何“冒险”保底
能让这些公司越挫越勇的保底发行之所以如此风行,在于先行者创下的巨额利润。
2013年星爷的《西游·降魔篇》,其版权方比高集团和大陆发行方华谊兄弟签订了保底协议,华谊出资8100万作为发行保底,后又追加700万投资。作为交易条件,当影片在大陆发行净收益大于等于2000万时,华谊能获得净收益70%以上的分成,其他投资方获得净收益不超过30%。而随着影片豪取12.46亿的票房,华谊从中的盈利预计高达3亿左右。
之后电影《心花路放》保底5亿,最终票房11.69亿;《后会无期》保底3.5亿,最终票房6.3亿;《美人鱼》保底18亿,最终票房34亿。这让越来越多的电影走上了保底之路。
虽然保底的利润有着巨大的诱惑,但这其中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来说,《我不是潘金莲》中涉及的华谊兄弟、文投控股和北京文化均已在这个项目中取得了收益,但是从总体上看,今年的保底发行还是失败多于成功。其中《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绝地逃亡》、《封神传奇》、《盗墓笔记》等影片中除了《盗墓笔记》成功突破保底票房外,其他影片均未达最低的保底线。
保底发行往往涉及上亿资金,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成功失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其中以电影营销起家的剧角映画在连续为《栀子花开》《恋爱中的城市》《师傅》3部影片保底失败后挂牌新三板的计划已经搁浅,而通过发行惊悚片起家的福建恒业也由于《梦想合伙人》和《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的亏损而淡出了电影的保底发行。
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
而票房保底做的,就是让制片方不仅可以在电影上映前就保证不亏,而且可以用这些迅速收回的资金继续融入公司接下来的制片流程中去。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个良性循环。
展望2017的中国电影市场,保底发行仍然在路上!
版权声明:
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