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来源:编剧帮
作者:斯想、小木匠
由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自上映以来,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影片以扎实的剧作和真诚的演绎,打动无数观众。自上映以来,豆瓣评分不降反升,口碑实力强劲。
那这个完全来自生活的真实故事,到底是小众的“非主流”还是符合普通大众的商业大片?又是否能抵挡住汤姆·汉克斯 杰森·斯坦森 斯皮尔伯格 汤姆·克鲁斯的票房号召力,成为国产电影的一匹黑马呢?
编剧帮专访了本片的编剧兼导演周申、刘露,且听二位讲讲这部从“一个笑话”开始的电影,到底是如何“睡(shuo)服”观众的。
http://p3.pstatp.com/large/106b0000008cf6d11f8d
编剧/导演:周申、刘露
讲了一个笑话,用了七年时间
荒诞比现实更真实,不可先入为主
问:《驴得水》的故事创意来自哪里?是什么样的契机使得它从话剧舞台走向了大银幕?
周申:09年的时候和一个朋友吃饭,他说起他们甘肃当地的一个笑话:当地有一所民办的学校,想养一头驴来挑水,但是没有多余的钱养驴,于是就把这头驴报成了一个老师,让这个老师吃一份空饷来养驴挑水,所以这所民办学校有一个老师确实是一头“驴”。
这个笑话有可能是一个真实事件,也有可能是当地居民为了表达民办学校的条件艰苦而杜撰的。我听完觉得这个笑话就像一个大雪球,只是停在一个大雪坡上,只要轻轻一推,它就会从雪坡上滚下来,越滚越大……
当天就和我的合作伙伴刘露说了这个笑话的多种可能性,我们一致觉得可以把生活中想要表达的放到这个故事框架里。09年准备把从一个坊间的笑谈发展成电影大纲,10年电影大纲成型以后,申请了文字版权。准备做电影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力,我们做电影有自己的坚持,又不是愿意妥协的人。既不妥协,又不停滞,于是我们决定先把它排成一个话剧,让故事立起来,12年话剧就出来就火了。13年就开始筹备,到最后见到观众。
从一个笑话作为一个缘起,到电影上映已经过了7年的时间。
问:这是一部在喜剧中蕴藏悲剧内核的电影,两位在创作时是如何把握喜剧与悲剧之间的分寸感的?
周申:其实不管在编剧还是在表演指导上,我和刘露的创作方法和创作体系是不把握分寸的,让演员的表演生活在真实的情景里,不断的去追求真实。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些美好的人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最后把一个喜剧做成了悲剧。就生活的真实性来说,开始一定是喜剧的元素比较多,但是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用了一些错误的方法,错误的手段,自然而然走向悲剧,这是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也是所亲身经历的,所以我们把生活放到故事里,用真实的生活标准去衡量他,呈现的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在编剧上也是一样的,把人物形象树立起来之后,再把矛盾冲突推向极致,矛盾冲突越极致越能挖掘到人性,但不能越过真实这条横线。
http://p3.pstatp.com/large/10670001b68a3700f949
问:张一曼的“睡服”力,裴魁山的“软”,周铁男的“愤”
……每个人物都构建出鲜明的形象和性格。我们知道这些角色在话剧舞台已经过“千锤百炼”,但也有部分观众表示电影中的舞台感太重?两位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周申:电影中的舞台感比较重?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
因为《驴得水》是一部话剧改编的电影,所以观众就会有先入为主的概念。我百分百尊重的观众的观感。最近有一部非常优秀的意大利影片叫《完美陌生人》,完全可以一段一段戏,一个一个镜头地去和《驴得水》做对比,就可以得出正确的定义,《驴得水》和《完美陌生人》的视角都是戏剧性风格强的电影,而不是舞台感重。戏剧性风格强的特征是什么?其实就三点:场景单一,矛盾冲突密集,靠语言来推进,而不是靠画面。
我们对比一下,《完美陌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房间里,主人公从来没有出过那个套间和公寓。故事完全靠语言来推进,这点和《驴得水》是一模一样的。其次,《完美陌生人》矛盾冲突不那么密集,相当的尖锐,人物变化也很快,所有的人物关系不断的反转,这点也没什么区别。为什么没有人说《完美陌生人》舞台感强呢?只是说戏剧感强,因为它不是话剧改编的,就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
有人说,镜头拍的缺乏电影感!《驴得水》的摄影指导是李安成名三部曲的摄影指导——林良忠老师,他的镜头镜头不花哨,比较平实、质朴。
有人说,表演带有话剧腔!我觉得这更是一个先入为主了,很多误传《驴得水》使用了原班话剧演员,事实上,他们当中只有三位曾经演过这个话剧,但是能称之为话剧演员的只有任素汐一个人。他们有的是影视剧的导演和副导演,有的是画家、作家,有的甚至还是学生。
有人说,他们在嘶吼!我和刘露对他们的表演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真实自然,生活在情景里,这个其实和大多数的电影表演是一样的,我觉得他们完成的很好。不是说他们的表演方式嘶吼,而是情景就该嘶吼!
所以说不是他们的表演状态嘶吼,是由于这个剧本把生活中把矛盾尖锐的部分叠加在一起,矛盾比较密集,人在那样的状态之下,情绪比较激动,这种激动就是符合生活原状的,就是一种真实,而不是说舞台上的拿腔拿调。
《驴得水》这种风格就是把生活中,矛盾冲突强的部分拼在一起,把生活中比较淡化的部分隐去,这是一种风格。把生活中的淡化的部分拼在一起,把矛盾冲突强的地方隐去,是一种诗意的电影风格。戏剧化的电影风格比较少见,但都是电影风格,不存在话剧风格,因为在话剧舞台上,这也不是主流。
http://p2.pstatp.com/large/106d0000ab062fbcebda
问:将故事藏于穷乡僻壤,依然能推改每个人物的命运。这出看似荒谬而又合乎逻辑的“闹剧”是怎样将“开心麻花式”喜剧和黑色幽默相互结合的?
周申:说到“开心麻花式”喜剧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夏洛》那样的喜剧,其实开心麻花除了像《夏洛》那样爆喜的喜剧,也有其他的喜剧风格。比如,微笑的喜剧,温情的喜剧,浪漫的喜剧,《驴得水》可能就是黑色幽默的喜剧,和《夏洛》的喜剧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开心麻花认可的是一部优秀的喜剧,并不局限达到哪种喜剧风格。我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初衷把它呈现出来。
刘露:这个故事不是强加一个喜剧的外壳,而是本身就是一个闹剧,本身就是一个荒唐的事,所以它的喜剧性是由题材和故事本身决定的。
问:在这个商业电影时代,整部电影却没有一个“明星级演员”,两位觉得这样做最大的信心来自哪里?
周申:我觉得票房和明星没什么关系,其实观众进电影院是来看故事的,明星不代表任何票房保障。不用明星不会造成我们信心的减退,用了明星也不会给我们增加信心。
刘露:我们的创作方法是非常依赖和信任的。用明星等于是不熟悉的演员,在创作上要冒很大的风险,所以情愿选择合适的演员,保持创作的自主性。
http://p2.pstatp.com/large/10670001b68bb312956e
不分国别和地域的共性
不会在审查之前先审查自己
问:《驴得水》故事设定在1942年(民国31年),表面上是教育问题,内在诸多问题都很现代,令人深思。这样一部黑色荒诞 露骨污昧 借古讽今的电影在审查方面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周申:其实不是借古讽今,我和刘露就想表达一个共性——人类的共性。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有讽今的意思呢?
作为创作者,只能从自己的生活之中找素材来表达我们的主旨,这样才真诚、真实,所以有人会觉得和现代的生活相关,这是正常的,但是我们的目标和真实不是针对某一个时代和地域。最后《驴得水》的审查意见只有一条——蒙语要配中文字幕。
之前也没有预设审查会对我们有任何的干涉,按照本心去创作,但是不会在审查者之前先审查自己。
刘露:《驴得水》去台湾演出的时候,他们觉得这个故事也发生在他们身边。和一个德国演员聊天,他也想拿这个剧本回去演,这个故事也发生在德国,只要把美国慈善家换成中国投资商就可以了。总的来说,我们希望达到这种效果,不分国别,不分地域,我们讲的就是人类共性的故事。
问:话剧版的部分原班人马、笑料、包袱、喜剧元素、矛盾冲突和扭曲的人性成就了《驴得水》,让我们看到了喜剧电影的多种可能性,两位如何看待喜剧电影在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
周申:我和刘露没有宏观的看待这个市场,也没有经验去判断整个市场的趋势,不会先去预判市场,然后提供货源。我们就是一个作坊,封闭在这个作坊里做事,做完了拿到市场去,市场上总会用人挑选,相信好的东西总会有人要的。
刘露:我们的产量很低,三四年才出一部作品,是因为我们会用自己的生活去写剧本,必须有生活经历,材料很单一,想表达什么就去做什么,而不是去判断外界的需求。
http://p2.pstatp.com/large/10670001b689df43edb3
不用笔写剧本,而是用人
话剧是小众,电影是大众
问:编导一体是否更能精准掌握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两位有哪些独特的创作心得可以跟我们分享的?
周申:首先,我和刘露的编剧方式是写一个框架,血肉是由演员在排练场里和我们一起创造的,我们不是用笔来写剧本,而是用人来写剧本,这样人物才会更加鲜活。
另外,两个人创作会有一个好处:创作者得有两个脑子,一个脑子百分百投入,另外一个脑子百分百跳出,需要作为一个旁观者很冷静的审视自己的作品,创作中要不断切换脑子。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状态,其实很难做到,就我们两个人来说,我负责执行,负责投入,刘露负责判断,提出问题,会有一个互补的效果。
刘露:编导一体说得再具体一些就是:写详细的大纲,事件,然后事件里面人物的行动,可能会有一些方向性和引导的台词,但最终的台词,是通过演员在排练场里用自己的嘴说出来的,经过大量的筛选,最终才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剧本。
问:你们曾说过“舞台剧不是遗憾的艺术”,但我们都知道电影是。两位觉得这部电影还留有哪些遗憾?
周申:舞台剧可以不断的修改嘛!
我一定把电影做到最满意才呈现给大众,所以现在没有留遗憾。为什么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就在于创作者总是过两年才发现留遗憾了。(哈哈)
刘露:《驴得水》原来预期做四五个月,后来做了整整一年,就是因为不停地在调整,其实已经是在我们尽可能的情况下做到没有遗憾了,只是截止到这个时间点而已,之后一定会有的。
问:对票房有什么样的期待吗?
周申:越多越好。(哈哈哈)
这方面我们不是专业的,我和刘露不想把它做成一个小众电影,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它的格局是一个商业大片,它能达到什么程度,我不报奢望,电影一天两天的观众量就比话剧演了这么多年的观众量大,这点我已经很满足了。
刘露:我们无法对大局做出一个判断,话剧的观众和故事一样,会比较小众,电影的受众也会小,但通过最近的路演和观众反馈来看,其实是一个大众的故事,大到什么量级,也值得期待……
http://p2.pstatp.com/large/10680001b62f7ce4367d
http://p3.pstatp.com/large/10210004be3e2dfac66b
http://p3.pstatp.com/large/10670001b68c606f8250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