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尹鸿:电视剧的生产要素何以价格虚高

(2016-08-05 11:07:04)
标签:

杂谈

编者按

 昨天下午,一场名为“不忘初心,回归本真,打造中国电视剧新生态”的电视剧高峰论坛在江苏常州举办。论坛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主办,捷成世纪文化产业集团等单位协办。下为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的演讲,谈的是电视剧行业集中度和品牌打造的问题。

http://p2.pstatp.com/large/ba20006a34a3f788533

 有机会来向电视界学习、分享特别好,我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剧没有危机电视剧有危机

其实现在剧本身没有危机,电视剧可能面临挑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去年来讲,大家知道,去年我们的电视剧在15000集左右,而且去年有差不多10000集的网络剧,加在一起,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了一万集的网络剧,量非常之多,而且观众对剧的需求仍然存在,所以剧本身没有危机。

但是为什么说电视剧有危机,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电视渠道本身的价值在贬值。这个大家都知道,受到完全按照市场逻辑的互联网的冲击,所以传统的电视媒体的广告收入从去年开始,进入到了负增长状态,这个渠道的贬值是非常自然的。

第二,我觉得这些年一些政策的调控也导致电视剧本身的盈利能力在下降。比如说,电视剧的中插广告是电视剧盈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为了满足观众更好的收视体验,我们把中插广告取消了。观众确实高兴,看电视据可以一口气看到底,但事实上对于一个产业来讲,又去掉了电视剧可能产生盈利的机会,购买能力就下降。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中插广告可以在量上进行控制,对电视台购买电视剧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http://p3.pstatp.com/large/ba50006a45689082afe

过去我们觉得网剧相对比较低质,比较粗制滥造,但是网络剧发展到今天,《最好的我们》《余罪》等网剧制作水平、创作水平跟电视剧相比一点不差,甚至伦理上、美学上、政治上的正确性,一点不比主流媒体播出的剧差。所以我觉得并不是只能靠那些擦边球才能赢得观众,正能量的剧只要你创作好,无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在电视台,同样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刚才我讲的这两部网络剧点击量排第一,而且观众的认可度非常高,说明互联网并不是只能播相对比较低俗、过度娱乐的剧。所以我说是电视剧的危机。

不怕产量低、播出少,就怕精品少

解决我们电视剧行业的一些问题,要减少生产播出量,提升精品创作。减量增精品,这个话说起来虽然简单,但行业高度分散、高度竞争,电视剧的生产要素价格虚高。你们生产那么多的剧,著名的演员,明星,编剧,导演就那么多,供不应求价格怎么能不涨。如果是求大于供,价格自然涨不起来。

电视剧太分散,多少电视剧公司,多少电视台,这是第一大原因,电视行业之所以做不大,做不强,就是电视公司中小公司太多,几百家电视台,光卫视就几十个。资本介入也推高了生产要素价格,怎么来解决,其实还是要调整布局。

http://p2.pstatp.com/large/b9e00075d83959e528b

坦率地讲,一剧两星政策出来的时候我有不同的看法。一剧四星从产业角度考虑,你会发现一个剧可能的市场集中度、留客性高,一家1%的收视率,加起来就是4%的收视。现在分散之后,一个好剧的效益最大化实际是在互联网上。播出的电视剧看起来似乎更多,但是实际上没有受到提升,需求量大,价格肯定高。

电视台本身是事业体制,想通过市场整合是不可能的。连市场的竞争度都没有,产业竞争度是不可能的,电视台不能合并。互联网已经合并为四大互联网网站,可是我们有几十家省级电视台,上星平台四五十个,我们不考虑别人的需求,但是我们把市场集中度提高,政策上还是需要从长考虑。

http://p3.pstatp.com/large/ba20006a3498dadab50

现在我们都讲多频化,怎么才能多频化,一定是精品才能多频化,只有精品才能穿透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界限。现在我们的剧这么多,一旦有个好剧,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电视机还是电脑终端,全部能打透。电视上播得不错,在互联网上同样很好,也排到点击率前三位。现在要求精品,要用最少的产品去创造最大的效果,这才是我们的初衷。

类型化品牌化促进差异化

用类型化、品牌化来处理差异性。在互联网上,就有我刚才讲的《最好的我们》、《余罪》,针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需要的类型产品。类型和精品形成相对的涨落,给我们电视剧也是非常大的启发。在我们的电视剧行业,每年热的类型都不一样,每年热的题材也都不一样,这个也跟我们高度分散有关系,一个剧成功,三十个公司就会模仿,于是第二年就会热,然后就会管理。一看这个东西热,很快有管理部门进行调控,初衷也是非常好的,但是我老说,一个人感冒,马上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退烧药,效果明显,但是后遗症非常大。电视剧乱,跟市场的盲目性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政策的调控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有时候要相信市场有调控能力,不用那么着急,我们可以引导、提示、警示,但是不用急着去调控,市场本身有调控力。就像人发烧,他是有免疫机制的,你不要马上给他吃抗生素。

http://p1.pstatp.com/large/ba20006a34d63773a2e

政府把引导功能做好就可以了,尽量不要管内容、题材,那样的东西管得越细,你会发现每年一窝蜂。中国的电视剧公司为什么做不出特色,做不出差异化?就是因为老换题材,老换类型。

怎么让宏观调控既有引导作用,但是又能够维护好行业自身的类型的差异化、品牌的差异化,我觉得是门艺术。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初衷特别好,但是出手急了,出手重了,当下是有效果的,会有后遗症。所以越是摸索,越是谨慎。

【文/尹鸿】

http://p2.pstatp.com/large/ba30006a3d85f4d4534

http://p3.pstatp.com/large/ba40006a5b8510ba579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