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 | 韩浩月
在刚结束的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有电影公司以“XX之夜”为名,发布了多达200余部未来两年将要公映或投拍的新片,这些新片绝大多数都是商业电影——属于那种有想看的欲望、但明知道不会太好看的电影。
但与之相悖的是,本届电影节的两个奖项评选,金爵奖和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都把最佳影片给了文艺片。金爵奖的最佳电影是《德兰》,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关注的电影是《盛先生的花儿》。
http://p1.pstatp.com/large/96c00075f0ef282dd56
电影公司的新片庞大阵容,引来了一些嘲讽的声音。有人觉得这份片单有不小的吹牛成分,有些电影不可能在短期内拍出来,有些拍出来之后观赏效果未必及格,抛出片单,不过是在向资本抛媚眼。也有人认为,电影公司的功利心,通过片单展现无余,大家都想着拍片赚钱,已经少有人为电影的未来考虑了。
电影的未来是什么?这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市场环境下,是个严肃的真问题。资本要借助商业片实现盈利,以及通过制作电影的手段,来满足在证券市场上的“丰收”。市场也仿佛更欢迎商业片,文艺片的一次次遇冷,寒了创作者的心,不乏有优秀导演眼睛一闭,降低质量标准,投入了商业制作的怀抱。观众倒是对文艺片格外关心,可惜关心的不占消费主流,无法用脚投票。对于当下电影市场乱象,不是没有批评的声音,但批评之后,电影仍然被巨大的资本力量裹挟前行。
回想过去一两年的时间里,不乏优质的文艺片,《烈日灼心》《刺客聂隐娘》《山河故人》《闯入者》《一个勺子》等等,排列起来,仍然是一串不短的名单,正是这份名单,在捍卫着国产电影的尊严,在商业片独占市场的环境下,昭示着电影的另一种存在和另一种发展可能。
但是在未来的一两年,如果状况真如上影节发布的200余部片单所展示的那样,几乎没几部像样的文艺片可期待,那真是让人担忧。为什么没有电影公司,在宣传自己超凡的商业片制作能力的同时,也宣布几部文艺片制作计划,来强调自己公司的制作品格与格调?不愿意把文艺片列入自己的片单阵容,恐怕还是担心资本的冷眼吧。在要文艺还是要商业这个选择中,电影公司毅然抛弃了前者。
文艺与商业,本来不是一个对立体,也不应该是一个选择题。之所以出现对立的姿态,以及到了需要选择的地步,是因为国产电影没有解决文本上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没法依靠优质的剧本来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没法利用良好的商业环境来推动具有创作前瞻性的作品成为话题电影,没法在商业片里融入坚硬的文艺内核,没法在掏了观众钱包的同时也对观众的观影趣味进行有力的引导……
一切由市场来决定,这样的观点有成立的理由,但不应该是左右电影创作的全部。在肯定市场对电影发展的帮助的同时,也要从源头来审视电影的未来,如果不能以创作高度来引领市场,以长远目标来撇掉浮躁与泡沫,那么当热度过后,迎来的将是长久的冷寂。
(转载于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本文略有删改)
http://p1.pstatp.com/large/96e0008d4813a3ed065
转载请注明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