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微信号:yingyidushe
五一小假期,《不二情书》一枝独秀,上映5天票房即将突破5亿,基本上可以确定在首周之内票房突破《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在,但凡在票房有点出彩的电影,质量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这届观众越来越行”。
从策略上来讲,《不二情书》和《港囧》十分相似。首先,他们都是在前作成功基础上,同一班人马打造的全新故事,既保持和第一部某些元素和风格的近似,同时又进行了内容和主题的变奏。其次,导演在积累了商誉之后,再次创作都没怎么严格按照类型电影的套路来,为作品添加了个人色彩比较浓厚的东西。
对于商业电影的“雅化”应该鼓励
在《港囧》中,是徐峥的港片情结和中年危机;在《不二情书》当中,是薛晓璐的古典浪漫主义情怀以及对“去国怀乡”的慨叹。从初衷上来讲,这种嵌套是对商业电影的一种雅化,用更为流行的方式去传播已经不太大众化的要素,同时也为自己作品增加一些“庄重感”,这和金庸在武侠小说刻意增添许多文化掌故是同一种追求。然而,对于见多识广的“先文艺起来”的一批人来讲,这种“雅化”更像是“俗套”,是一种媚俗,洋气一点叫“刻奇”。
商业电影本着一种商业美学的原则,大多不会那么纯粹。就拿本片略显多余的前缀“北京遇上西雅图”来说,第一部的故事原本叫《美丽有缘》,这和英文名Finding Mr Right完全搭配。据了解,该片是在上映之前不久,被一位神秘人士建议改名为《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片名既包含了之前“美丽有缘”的含义,同时暗示电影和那部经典的《西雅图不眠夜》有丝缕关系,给观众增加了想象空间,显然改得十分到位,5亿票房显然也有这个片名不少贡献。
中国影视剧很难去呈现都市情感问题,原因在于和观众日常挨得太近,人们情不自禁就会自我投入,和剧中人作比较,很难间离出来去看一场戏。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的国家,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氛围,他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基本都以欧美发达国家为镜像。因发展阶段所限,大部分中产阶级都处于“正在进行时”,所以对于自我身份的想象和群体认同感特别强烈。这导致他们在观看反映都市生活的影视剧时,会不自觉用一种“审查”的视角去切入:太过现实主义那叫“三观不正”,太过欧风美雨是“悬浮剧”;男性审美主导满地都是“直男癌”,女性导演加持——那就是“做作”、“矫情”、“文青癌”。
中国式的浪漫爱情很难形成“艺术真实”
电影名称除了涵盖主题和内容之外,最大的一个作用是构建一个表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创作者和观众对电影的预期内容达成共识。《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西雅图不眠夜》的关联很密切,《不二情书》则捆绑了那本“所有读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显然仅仅依据“不二情书”这四个字很难构建出一种想象空间,于是已经有商誉保障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就被贴上,尽管这部电影其实是“澳门遇见洛杉矶”。
从另外一个意义来讲,比起《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二情书》和《西雅图不眠夜》有更为亲密的勾连。它们都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的“命题作文”:在电影结束时,男女主人公才得以相见,这样爱情故事会是什么样子?在前者中,选择的媒介是书信,而在后者是广播和电话。《北京遇上西雅图》当中,《西雅图不眠夜》仅仅是女主人公喜欢的一部电影,而且因为这部电影选择定居在西雅图,电影结尾也强行致敬了《西雅图不眠夜》。
文化身份不独立对于创作者的一个影响就是:大凡拍浪漫爱情的电影,一定要“借船出海”。好像发生在中国内地的爱情故事尽管有“事实真实”,但是压根构不成“艺术真实”,一拍当代生活似乎就逃不出“婆媳剧”的格局。最近今年两部电视剧改编的同名电影《北京爱情故事》、《咱们结婚吧》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故事拼盘”的结构,看上去纯粹发生在中国的爱情故事就抻不起一部电影的片长。
《不二情书》的“借力”和“文化自觉”
于是这几年电影院国产爱情戏似乎变成了“世界地理普及”专场:北海道(《非诚勿扰》)、挪威(《假装情侣》)、希腊(《北京爱情故事》)、西雅图《北京遇上西雅图》……徐静蕾导演最喜欢异域恋情:泰国(《杜拉拉升职记》)、伦敦(《亲密敌人》)、布拉格《有一个地方只有我明知道》;意大利是中国导演最喜欢谈恋爱的国家:《小时代3》、《咱们结婚吧》、《命中注定》。
这部暑期档电影英文名也“借力”——《当哈利遇到莎莉》
先有《新娘大作战》、《命中注定》的失败案例,今年暑期要上映的《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国版也看上去充满了败象。比起最近流行的直接把好莱坞的爱情电影拿过来翻拍,薛晓璐这种将电影的表意空间建立在一部外国电影、一本外国小说上的处理手段已经很是高明了。在《命中注定》,汤唯和廖凡打情骂俏的梗是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接头暗号是《托斯卡纳艳阳下》里的台词,这多少有些食洋不化,《不二情书》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二人书信,也算是一种文化自觉吧。
中国式的爱情故事,一定会首先面对生存问题,正如青春片《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里所展现的,国产电视剧七大姑八大姨瞎搅和,根源也是经济问题。拍这样一个现实主义爱情故事出来,那得有多闹心。《甜蜜蜜》也涉及生存问题,隔一段时空的距离,看起来还不扎眼。《不二情书》里的老年线索人人称好,完全讲这样一个故事,还会有人去看吗?
尽管有人调侃,“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长远的凑活”,但是绝大部分人又喜欢宣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不,那本“所有读书人的圣经”、建立《不二情书》浪漫氛围和表意空间的《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已经在网上卖脱销了。
先学会文艺腔调的人,还是要给沉默的大多数矫情的机会。
【文/杨文山】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