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2016-04-16 10:46:32)
标签:

杂谈

4月9日晚,中间影院1号厅,《卡罗尔》北京国际电影节预映第一场放映。

当卡特·布尔维尔的配乐《Drive Into Night》戛然而止,凯特·布兰切特似笑非笑,带着谜一般眼神的面容突然切入黑幕,我的心猛然一紧。字幕隐现,周围没有人离场,一片沉寂。突然,全场爆发掌声,仿佛银幕里的Therese和Carol可以听见,仿佛躲在监视器后的鬼才导演托德·海因斯可以听见。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这是我第二次经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上一次是在人艺,丹尼·博伊尔执导,“卷福”和约翰尼·李·米勒主演的戏剧电影《弗兰肯斯坦》第一次在北京放映的时候。

但《弗兰肯斯坦》说到底还是复现戏剧现场,谢幕鞠躬总还是能勾起人的鼓掌欲。《卡罗尔》作为不具互动性的电影,而且是一部酷儿题材的小众影片,落幕后的掌声却多少让人有些震惊。

字幕机毁了那句“My angel. Flung out space”

《卡罗尔》的剧情很简单,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纽约,讲述了一位爱好摄影的百货商场导购员Therese(鲁妮·玛拉 饰)与一位离婚中产阶级女性Carol(凯特·布兰切特 饰)相遇相爱的故事。

这次北影节放映的《卡罗尔》同大多数艺术展映影片一样,并没有重新压制中文字幕,而是在银幕下接了外置LED字幕屏。

对于这种方式,熟悉艺术放映的观众都知道,因为字幕位置偏低,而且很有可能与电影对白不完全同步,过度关注字幕会本末倒置影响电影本身的观赏。因此,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听力为主,字幕为辅。

没想到,这次在中间的放映,字幕机竟然怒刷存在感。首先,字幕机下的胶质地板锃亮反光,影响观影环境这就忍了,到了Therese和Carol第一次餐厅约会的那场戏,字幕机竟然卡壳了(不过,放映的小哥非常礼貌地道歉,重启字幕机后,又重播了这一段)。 

然而,字幕机复工后观众们才发现刚才错过的那段字幕,竟然暗藏“爆点”。那一句Carol向Therese诉明心迹的“Flung out space”,原本被意译为“缥缈宇宙,天使逡巡”,没想到北影节的小翻竟然译为“你是天使,天上掉下来的天使”。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这一句似乎能闻得见味道的翻译,把在场的观众都带出了戏,乐成一片。看这个仗势,来看这场“十秒光”放映的观众,大部分都是二刷此片了,大家折腾到西五环的艺术放映厅,看得不是新鲜,而是为了体验cult电影拥趸聚集的观影氛围。

淡化原著“母性”暗示,切深口展开少数群体自我与社会认同的议题

在《纽约客》刊登的一篇对本片原著《盐的代价》的书评中提到,原著作海史密斯与母亲之间类似“疯狂的双人舞”一样的复杂关系,影响了她对Carol与Therese之间关系的塑形,也造成了Carol身上隐隐透出的气质——引诱和玩弄。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原著《盐的代价》作者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尽管我们总说,作者在写作之时就不再是他自己了,因此妄测作品与作者经历之间的关联总有臆想之嫌。但在原著中,我们确实感到两位女主角间类似“母-女”的情感关系,尤其是对Therese第一次到Carol家,Carol给她递上一杯温牛奶的细节以及Therese当时的心理描写,可谓把这一关系本质展现无遗。

在改编中,编剧菲丽斯·奈吉淡化了两人关系中的“母性”甚至欲望的成分,并且始终回避“女同”的标签,以一种虽然暗潮汹涌(这应该是一切禁忌之恋的迷人之处),但却极其流畅、自然的笔调讲述两人的故事,形成了与原著黑色、邪典风格不尽相同的气质。

对于少数群体自我与社会认同的议题,原著或是因为作者不屑,或是由于时代背景所限,并没有过多涉及。改编之后,Carol自我认同以及对社会认同的争取过程变得更为明晰。

如果我们对比两场Carol与律师对峙的戏,就能明确看到她从犹疑到自我确认,从屈从偏见到不以为意的心理轨迹。

在第一次对峙中,律师通知她因为“道德条款”她将被剥夺对女儿的监护权。Carol外在表现的是怒不可遏地反对,但在言语之间透露出的却是对自我选择的犹豫和怀疑。这场戏,凯特·布兰切特把握得非常精准,闪烁的眼神、紧张的举止、低下的语气,把Carol在外在压力下的不知所措和极力掩饰表现得恰到好处。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第二次对峙是双方当事人和律师同时在场的庭前调节。这次调节发生在Carol为了女儿放弃Therese,回归生活轨迹一段时间之后。这次,Carol能够坚定地做出离开家庭,走令自己内心从容的道路的选择,一方面在于想停止争夺对女儿的伤害,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在体验过错误选择的压抑痛苦后,她完成了从怀疑到确认的自我认同历程。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这是托德·海因斯和菲丽斯·奈吉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之外,隐晦暗示的身份反思与社会议题(当然,同时表现的还有城市文化的孤独与忧郁,中产阶级的封闭文化氛围……)。这一层面,在六十年之前不便展开,当下却已经变得不可回避了。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凯特·布兰切特(饰Carol) 与导演 托德·海因斯

关于那封原著中没有的信和影片的套层结构

电影对于原著故事主线的最大改动,是Carol与Therese的那场分别。原著中,Carol是为了争夺女儿抚养权不得不离开,在与Therese的分别时也向她保证会回来找她。电影中则是一场猝不及防的不告而别,当Therese醒来之后,床头竟然坐着的是自己恋人的前任,等着像运累赘一样把她载回纽约。

但是在Carol留下的那封信里,看似不痛不痒甚至略显绝情的语句,实则透露出她对自己身份认同、情感信念、乃至生命意义的极大质疑。这与改编中对Carol的人物心理设定是一致的。

同时这种急转直下,也让Therese的痛苦来得更猛烈尖锐:对自己无力帮扶爱人的自我痛恨,对生活突然失衡的手足无措;对未来和情感的失信……在Therese返回纽约以及独自生活的前半段,海因斯运用了大量的冷调画面,与影片整体的暖黄复古色调形成了差异对照。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至于本片片头闪回的嵌套结构,有的观众觉得不知所云,多此一举。事实上,开头与片尾通过不同视角对 “餐厅再次会面”场景的两次展示,细看便觉意味深长。

开头是跟随Therese的朋友Jack的视角展开,先是从下水道隔网拉开跟拍的一个长镜头,禁锢的视觉意象和纽约街景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氛围。当来到餐厅后,Jack的行为举止非常自信、流动、漫不经心,当他打断Therese和Carol两人加入对话后,给TC两人的景别较远,表情细节模糊,构图也相对随意。

在片尾以Therese为主位的呈现中 ,Jack走到餐桌后基本没有出现在镜头中,只以声音出现。镜头以近景对准TC两人,每一个私密、细腻、谨小慎微的表情都被镜头放大。Carol用手轻拍Therese肩头的细节,更是用特写来展现,Therese近乎心醉的那一次眨眼,在大银幕上实在是动人心魄。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也许,这样的对比就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外表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的情感吧,当然其中又掺杂着两性视角的差异对照,以及当时同性情感的压抑隐蔽。

想来,《卡罗尔》之所以落幕后能在影院激起满场掌声,与最后那场“相对无言”的重逢戏不无关系。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那个表现Therese凝视着Carol,一步步走向她的手持镜头,伴随着音乐中钢琴的敲击声,可谓步步惊心。餐厅一切的嘈杂声消失,只剩凝视和音乐。Carol在人群中看到Therese后,立马收起脸上习惯性的诱惑和圆滑,两人就这样凝视,惊心动魄。就在镜头慢慢推近,观众盯着凯特·布兰切特摄人心魄的眼神,默求更多的时候,影像与音乐一起,就那样戛然而止了。

齐美儿说,如果说眼睛是灵魂的窗口,那么对视就可以说是灵魂的沟通。对视是有魔力的。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当对视被掐断,只剩一屏黑幕和无限的安静时,观众似乎必须鼓掌,只有用掌声才能填上这段奇静,才能掩饰己突然被拽出梦境的惊撼。

【文/铁皮小鼓】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北影节|“10秒光”的《卡罗尔》,让我第二次经历了电影落幕后的满场掌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