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父母》编剧费慧君&李晓亮:话题剧的当代性让创作有快感

(2016-03-30 10:52:48)
标签:

杂谈

由华策克顿旗下剧芯文化、嘉行传媒出品,滕文骥监制,费慧君、李晓亮任编剧,王为执导的育儿话题剧《周末父母》目前正处于紧张的筹拍期。此剧顺应当下题材细分趋势,聚焦一、二线城市隔代抚养造成的“城市留守儿童”现象,把都市双职工家庭在事业奔忙、育儿陪伴、三代相处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推上了屏幕。

《周末父母》是“80后夫妻档”编剧费慧君、李晓亮继《二胎时代》后,再次操刀育儿话题剧。近日,影视独舌对两位编剧进行了深度访谈,就《周末父母》的创作进展、生活剧的类型创新,以及个人的创作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周末父母》编剧费慧君&李晓亮:话题剧的当代性让创作有快感

1《周末父母》:话题的当代性让创作有快感

独舌:虽然我们常说创作不要主题先行,但是对于话题剧的创作来说,问题意识却是不可回避的。《周末父母》主要聚焦的是哪类人群?会触及的核心社会问题又有哪些?

费慧君&李晓亮:电视剧的写作必须有主题,是不是主题先行,要看实际的写作了。《周末父母》聚焦的人群,是那些平日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把孩子“寄放”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只有周末才能把孩子接回小家、做两天“父母”的年轻人。触及的社会问题比较广:新的社会环境下,事业与生活的平衡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都有涉及。

独舌:《周末父母》的核心人物于致远、赵佳妮是一对八零后夫妻。这对主角的具体性格、身份设定是怎样的?其他辅助的人物关系又是如何设置的呢?

费慧君&李晓亮:于 致远是一家大型的民营传媒集团旗下一本男性生活杂志的编辑,后来一路升迁,成为了集团高层,人挺爷们,有点固执;赵佳妮是一家九流广告公司的小职员,后来 进了500强外企做了主管,从混日子的傻白甜到强力女魔头。其实两人内心的成长比职场上的成长更加惊心动魄,作为社会人也好, 作为父母也好,一个人如何寻求自己的价值、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焦虑,剧本实际是在写这些。

至于辅助人物关系,新形态的人物,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新形态的老人,新形态的孩子,新形态的死党和闺蜜,新形态的猎头和HR、新形态的领导和实习生,反正我们不按着套路来。电视剧在大结构上创新空间不大,正因为如此,设置人物、尤其是配角人物的时候,就需要新鲜感来平衡——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即使只有两三场戏的分量,我们也会用心塑造,绝不粗暴对待。

《周末父母》编剧费慧君&李晓亮:话题剧的当代性让创作有快感

费慧君

独舌:对于从《二胎时代》到《周末父母》的话题延续性,您作为编剧怎么看?

费慧君&李晓亮:所谓话题,就是新社会环境下带来的新问题。我们喜欢写新的社会情境,关心当代性,不是当代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没有快感。在确定主题前我们时常自问——这样的主题放在三年前、五年前,是否依然成立?如果三五年前也成立,八年十年前也成立,那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没什么意思。

2人物不是草履虫,类型杂糅是“后生活剧写作”的关键

独舌:在《二胎时代》中,我们看到几位主角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针锋相对,没有一个人是全对的,也没有一个人是绝对错的。这样一种不带道德预判的人物设置是不是您刻意追求的?《周末父母》中会延续这种风格吗?

费慧君&李晓亮:澄 清一点,作为编剧,我们是有明确的道德预判的。电视剧的写作和私人的写作不一样,电视剧有社会性,时常是一家老小坐在一起看。虽说影视现在已经不可能承担 教化功能,但作为编剧,我们还是希望能通过写作告诉观众,至少在我们两个看来,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可笑也好,自大也罢,作为编剧,我们从来没有忘记 这个职责。你不能把那些下流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电视传播给大众,让他们看完之后觉得,哦,原来所有人都是这么无耻的活着,那我要和他们一样顺流而下。我们 接受不了自己扮演这样的角色。

但是,有道德预设不代表就是说教,这是两回事——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如果你为了表达对错,把人物全都弄成草履虫, 观众当然会有被愚弄的感觉。我们拒绝脸谱化,好的坏的,永远有两面。我们塑造的人物永远不完美、永远有挣扎。面对诱惑的挣扎,这是最动人的。普通人通过挣 扎成为日常英雄,这是我们要写的,天生的英雄不值得书写。

《周末父母》编剧费慧君&李晓亮:话题剧的当代性让创作有快感

独舌:《周末父母》会偏向现实风格还是偶像风格?会不会像《二胎时代》那样加入部分强情节叙事?

费慧君&李晓亮:基 于现实,但是“新形态”的现实。我们不去把生活剧偶像剧两极化——生活剧也可以很养眼,偶像剧也可以接地气,这就是我们说的“后生活剧写作”。我们应该重 新审视“强情节”,那种简单粗暴的狗血桥段很难满足新的观众了,以为打个耳光捉个奸,观众就会跟着追下去,这个不可能了。我们理解的强情节,是故事的推动 力,是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周末父母》依然是强情节的。

《周末父母》编剧费慧君&李晓亮:话题剧的当代性让创作有快感

李晓亮

独舌:请您谈谈《周末父母》剧本创作中的难点以及得意之处

费慧君&李晓亮:难点在这个题材如何进入。“周末父母”这个主题,首先它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个气态的,随时飘散的,不容易一下子抓在手里的东西。处理不好的话,最后容易变成标题党,回到生活剧那些老生常谈的套路上。因此这个剧本是我们目前为止花了最多心血的剧本。

得意之处,一贯地,还是新形态——我们自己称之为“后生活剧写作”,即不是只有婆婆妈妈家长里短,而是一种混合了各种类型的“后生活剧”,以此获得新快感, 赢得新观众。从《二胎时代》开始,我们的每部戏都在实践这个写作理念。《二胎时代》开播之后你会发现很多90后甚至更小的孩子都在看这个剧,观众不再只是四零五零,这个结果更坚定了我们的想法。

3不写自己不相信的东西,话题剧不是“解药”但却给人勇气

独舌:由于话题剧的现实性,观众对人物所表达的观点,故事暗示的价值取向往往会非常较真,总想从剧中找到现实的“解药”。从编剧角度,您认为应该怎么处理话题剧这种特殊的社会属性?

费慧君&李晓亮:较真是好现象,一个剧出来有人讨论,那是编剧最希望看到的,说明我们的写作触到了大家的痛处。我觉得任何艺术作品中恐怕都没办法找到现实的“解药”,艺术只负责提出问题,怕是很难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帮你解决问题。如果你看一部电视剧就能解决你生活中的问题,那这些问题也不算什么问题了。

作为编剧,我们和观众分享的,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是什么样的心态会让生活往好的方向前进、是哪种做法会让你越来越糟糕。看了戏,能让你自己的想法更清晰一些就不错了,编剧至多做到这里了。人生境遇各有不同,你我只能独自面对。

《周末父母》编剧费慧君&李晓亮:话题剧的当代性让创作有快感

独舌:对于话题剧有一种说法,认为所谓“话题”就是追踪80、90后生活热点的一类剧,存在局限性。您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费慧君&李晓亮:从 哲学角度来讲,任何东西都有局限性,一个东西的局限性使它成为它自身。比如,苹果就是苹果,它不可能突然变成桔子。如果它可以变成任何东西,那我们就不会 把它叫做苹果。同样,电视剧因为有社会性,写作局限性是很强的。追踪80、90生活热点是很难的啊,真要能把这个做好,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90后的年轻 观众,他们更多元、更在乎自己的感受。互联网时代,要用电视剧讨好他们绝非易事,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工作。

独舌:作为现实生活题材创作的金牌编剧,请您谈谈您的创作经验。

费慧君&李晓亮:不写自己不相信的东西,对剧中的每个人物心存敬畏,打动自己,打动观众,给人勇气。

【文/铁皮小鼓】

《周末父母》编剧费慧君&李晓亮:话题剧的当代性让创作有快感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