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来源:传媒内参
作者:王海洲
1关于IP
兵马未动,剧本先行。一切的影视项目,按行业规范讲,都要以剧本为基础。大量资本的到来,蕴含着巨大的创意需求,意味着“剧本荒”时代可能来临,意味着编剧们遇到了一个炙手可热的春天,职业编剧们即将遭遇“大好时光”。
但是,剧本开发的时间长,刨除混沌状态,从一个可操作的想法到可拍摄剧本,一个剧本的开发花掉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是正常的,再加上制作、发行,两、三年就过去了。这个流程,资本等不了,一笔资金重复运作两次和空候两年的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个难题,就是剧本来了,怎么判断?这么多,多如牛毛的公司,面对诡谲多变的影视市场,专业管理人才有多少?有判断力的专业人才在哪里?靠什么判断?
在高弹性的影视市场,一脚天堂,赚十几倍的收益,有可能;一脚地狱,钱投出去了,颗粒无收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影视公司的管理者们,他们可能是创业界的才俊,在别的领域曾经呼风唤雨,但在影视这个天地,面对一个项目,天堂与地狱的困扰也未必是件容易判断的事情,毕竟,在这个行业,因为一部作品的失败而倒闭、破产的公司也不是没有。
时间因素和判断因素的双重考量,标志着影视新兴资本需要找到新的捷径,传统的剧本工作模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要在互联网时代找到自己的路径,于是IP创作潮诞生了。
所谓IP,当前主要是指网络上发表的,拥有一定阅读量或粉丝群的流行作品。走向IP,新兴资本所焦虑的内容难题和人的问题都解决了。现成的、有拥趸群体的文字作品为剧本提供了改编基础和潜在观众;而管理者也绕过了判断力方面的压力,阅读点击率相当于人民投票,顺应民意决策,成了,是我的英明;败了,那是假民意误导,神仙也没有办法。
IP这样的剧作模式也不是新生事物,电影诞生之初就有了根据成熟的作品改编创作剧本这样的工作方式,后来的成熟期叫名著改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牧马人》、《芙蓉镇》、《活着》、《红高粱》、《霸王别姬》都是根据著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里面里程碑式的作品《围城》、《四世同堂》等也是名著改编,所以,现在从网络写手那儿找资源进行改编只能叫变奏,算不上创新。这些网络写手的作品,冠以“名著”当然不合适,说的太草根又不吸引人,于是精英们给了个高大上的洋词IP来啸聚江湖,所以,看透了本质就不必惊诧。
IP潮涌动,可以理解,网络写手积累了十几年,熬了十几年,大浪淘沙,确实积累一些精华,集中爆发一次也很正常。但这些积累,数量也有限,经不起大规模集中开发,资源也有枯竭的一天,并不能成为常态,也不可能成为影视剧作的唯一来源。
网络写手们也可能趁着当今好时代,加快马力,快速出文,但是和前期的厚积薄发相比,急就章的质量未必就有吸引力,况且也缺乏足够的时间来聚集粉丝,所以未来必将会有仓促上马的IP影视作品铩羽失败的案例,而这个热潮也会在泡沫退去的过程中,渐趋正常。
原创作品可能在当下的进程中会稍受挫折,但不会退场,因为失去了创新,艺术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了根基;来自其他文体的改编作品还将在电影、电视剧、网络剧存在、发展,也可能还有好作品来自网络写作,但是若今天这样言必称IP、网络IP作品成为垄断级的时代,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现象。
2说好的“内容为王”呢?
互联网思维不仅为影视业带来了IP,也带来了粉丝文化,而资本们跃跃欲试掏粉丝钱包的逐利冲动,诱导出一批专为粉丝定制的、以逐利为目的的影视作品。以讨好粉丝为手段、赚粉丝的钱为目的,制造了一些奇异的作品。钱可能赚到了,但也严重影响到了创作生态。
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大数据,这个概念也很时尚,掌握着影视项目决断大权的精英们严重依赖大数据,因为大家对失败十分恐惧,所以就找到了大数据这个拐杖来帮忙。
大数据对成功个案拆解分析,对人物设置、故事模式、情节走向等艺术元素都做出了数据判断,这有借鉴、启发意义,但是要求主创人员等都按照大数据,对成功元素就行组装、拼接,那就不是艺术创作了。
纯粹用大数据思维来规范艺术创作,容易让文化创作类同于工业品制造,进而丧失艺术特性,因为文化作品,带着创作者的生命体验、人生感悟,它终究不是流水线上的组装品。
所以,当下这个行业,精英们花了很多心思去琢磨,融资、上市、新三板、借壳等说法讨论火热, IP、互联网 、大数据等概念五花八门,各种论坛不断召开,谈的大多是操作、运作,却忽视了创作,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真正关注这个内容产业的核心——内容。
都在喊“创意产业,内容为王”,但是,关于内容,未盛已衰,被踢入墙角,羞答答不敢抬头,大概有人认为,创作的短板可以靠操作、运作来弥补,进而演化出一个不好的现象,拿着作品比Low,比谁的底线低、水准差;又比谁的挣钱效益高,以粗制滥造并能获得高票房、高收视率、高点击率为荣。
既然风气如此,那何必坚持品质,自知品质差还想高收益,那怎么办,就打擦边球,不管人伦底线、艺术底线,不管黑猫、白猫,挣了钱再说。
美国网络剧的起点是《纸牌屋》,《毒枭》也很震撼,水准高。我国网络剧的起点是《屌丝男士》,投资大的《盗墓笔记》用的是五毛钱特技,到今年的《太子妃升职记》自豪的是“淘宝范儿”,都证明网络剧娱乐观众的心情太渴望了,但离拿出真正对得起观众的文化精品,道路还很远。
说起精品,不得不提观剧界盛赞的英剧,那真是讲究,讲究的我们无地自容。比如,《浴血黑帮》,两个女士推着婴儿车优雅前行,那不是奉献母爱,而是推着炸弹去从事黑帮恐怖活动,但是音乐搭配、裙裾的摇摆,节奏感中竟然泛出了浪漫,让你看出了美来,然后轰然炸开,露出“凶”来。
英剧对历史场景的还原,莫说我们的电视剧,就是绝大多数电影也难于超越,《浴血黑帮》写的是一战结束后的事情,影片准确再现了伯明翰重工业时代的气息,走在街上,雾霾弥漫,街道湿脏,但是,街道边钢厂偶尔窜出的火焰会给单调湿冷的画面增添一点热量和亮色。
主人公开车出城,走上高岗,身后是家乡城市,那是一片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烟瘴之地,今天在英国难以找到那样的地方,就是被雾霾所苦的我国也没有这样的景象,明显那是花了心思电脑数码特技做出来的,人家编导、团队对历史的尊重、制作的严谨,是值得我们的从业人员深思和学习的。
热钱到来,让影视产业遇到了好的时代,但也带起了一些不良的状态,扰乱了创作界的心态、生态,像热钱当年卷入房地产一样,就怕是,自以为当了弄潮儿,退潮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个赤裸者,那困窘,无法言说。
资本是逐利的,永远追着风口走,它喜欢影视,是因为在“资产荒”的年代,受益于口红效应,影视业还有一些亮点,但风向变了的时候,资本也会退潮。那些立志把影视当作终身事业的人,怕的是面对退潮之后的一地鸡毛、自问我将如何安身立命?
时代的势一旦形成,个体难以扭转,理想的选择,还是趁着泡沫发作的时代,趁着资本充裕,创作几部发自内心的作品,既对得起自己、也不辜负资本。拿出让文化有尊严、资本能增值的作品,练就了优良的专业素质,即使遭遇到萧条的年代,也还有自己挥洒的空间。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资讯与交流平台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