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比起另一部好歹是我全程参与的作品,说自己是《我爱我家》的编剧就显得有点亏心——我只参与了几集,最后署名的只有一集。但它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那时候在中戏读书,正准备写大戏,摩拳擦掌,桌子上一套《莎士比亚全集》,一本《曹禺选集》,一本《契诃夫剧作选》,每写一句台词,甚至舞台提示,都要 翻开其中一本找语感,一天写下来,好像每句话都呕心沥血,连缀起来却矫揉造作,不说人话,自己知道那叫寒碜,赶紧撕了。
后来就进了《我爱我家》剧组,离中戏很近,海运仓胡同的一个招待所,见到了左爷(即梁左,编者按),房间里堆满了打印稿纸,桌上床上也东一张西 一张。第一次看写好的剧本觉得不适应,没舞台提示,有时候连人物上下场都没有,在学校这么写要挨骂的。但再看下去,所有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有性格,有行动,有独特的逻辑,看了就想乐。左爷写对白,首先假定一个貌似靠谱的逻辑是成立的,然后顺着这个逻辑推,推出各种谬之千里的结论,让你乐不可 支,再回头一看,哦,原来那个逻辑是错的,错得那么可笑,可当初一听没觉得有问题啊,不都是日常话赶话吗?他就是这么轻描淡写地戳穿了日常生活中的荒谬悖 理,都是市井俚语,却自有深刻的潜台词。
看完左爷的剧本,我的“大戏”创作观彻底颠覆,写剧本首先要说人话,不光对白说人话,潜台词也要说人话,要表达你对生活的真实的、不加矫饰的观 点,简单说:要诚实。那时候学生写剧本,主题都不是生活里来的,是经典文学里来的,孤独、异化、焦虑、文明病……全是借用的概念。《我爱我家》真心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成为我市场写作的发轫。
后来当了老师,上课总是不由自主提到《我爱我家》,讲人物特征,会提到傅老,拿腔拿调的公鸭嗓已经成了人物LOGO,别无分号;讲台词,会提到 纪春生,“我没顺你东西你怎么顺我东西呢?”日常、简洁,又极其漂亮;讲类型化,会提到贾志新,他和余德利、潘大庆一样,是长于吹牛短于实干的“侃爷”的 代表人物;讲喜剧情境,会提到郑燕红,贾志新好容易谈个恋爱,她阴魂不散地过来“帮忙”,用现在的说法,丧心病狂。
《我爱我家》是观众眼中的经典,也是学习喜剧创作的优秀教科书。在美国,《我爱露西》《星际迷航》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载入流行文化史;在中国,《我爱我家》绝对有这样的资格。
(本文为束焕为郑猛著《我爱·我家》作的序)
投稿、应聘记者职位请联系邮箱:794206937@qq.com
或(电话/微信):18801497413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资讯与交流平台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