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3年4月,我注册了一个知乎ID,并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迄今,我在知乎网上已经回答了304个问题。同时,也提出了90个问题。
之所以能回答和提问这么多,是因为我发现,知乎是一个不同于微博等社交工具的所在,人们在这里会好好说话,发言并不求逗,充满知识、经验和见解的答疑在这里汇聚,几乎每个人回答和提问都是认真的。如果你回答问题不认真就会被“折叠”,别人就看不到了。
最开始我回答的问题包括各个领域,但没有哪个领域是我精通的,大多回答都是浅尝辄止。近两年我有意多回答了一些与喜剧有关的问题,而知乎有一个机制——如果你回答某方面问题较多且获得的“赞同”较多,其后再有人提问相关问题,网站就会在他提出问题后列举几个推荐人,提问者可以从中选人来邀请回答。这两年几乎每天都有人邀请我回答问题。
1怎样看待《欢乐喜剧人》总决赛第一场沈腾对卓别林大师的致敬?
冒险的一招,尤其是在半决赛这样的场次,好在现场观众给了麻花团队冒险之后的回报。
由此想到什么才是好喜剧。
相声里有一个批评是“唯包袱论”,就是说如果一段相声只是逗人笑,那不是好相声。那么,如果只是有别的,而没有逗笑呢,恐怕也不像话,它可能是好戏剧,好电影,但不应该是好相声。
对于小品来说呢?同为笑的艺术,应该也是同理。
但如果单说此次的麻花的表演,我觉得不能以这样统一的标准来评说,就是因为这个场次的主题是,向经典致敬。麻花团队把逗笑的任务有意减轻,增加致敬的成分,让观众看到了他们的诚意,看出他们是从内心对大师卓别林表示敬意,包袱到底有多少,有多硬,倒在其次了。
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表演了恰当的喜剧。因此,他们赢了。

2为什么每个影视剧或者小说里头都有角色特别愚蠢?
从喜剧创作来看,往往比一般的正剧更需要一个所谓的“傻子”。欣赏喜剧往往需要一些超越剧中人物的优越感,看出其中的可笑之处,而傻子这类人物无疑会可以充分而方便地满足这一点。当然你可以说这类幽默不够高级,但它毕竟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方法。
此外,傻子之所以傻,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会说平常人不说的实话,而幽默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当事者说了一句别人不能说、不想说、不敢说的实话。
3为什么周围的人要么特别爱《武林外传》,要么完全不看《武林外传》?
随着电视剧市场所表现题材的细分,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非常正常。随着观众兴趣点的逐渐分散,想要做一个以往《渴望》那样引得几乎所有人争相观看的片子,应该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如果到现在还想讨好所有人,那只能说明你的作品更加中庸和平庸,最终你谁都讨好不了。
作品面向一部分人,而且这部分人群的基数已经足够大,就可以了。
4情景喜剧多配有录制好的笑声为什么喜剧电影大多没有呢?
情景喜剧是一种特殊的电视剧,加入笑声有两个含义,一是以效果引领大家发笑,二是提醒观众,我们这就是一场戏,让观众有一种在剧场一起看戏一起发笑的感觉。
电影就不一样了,在黑屋子的90分钟里,电影要做的是让你相信剧情里的内容并沉浸其中,尽量一处尿点都不提供,如果加入笑声,那就把这个气氛破坏了。哪怕是喜剧。
而且你如果在看电影时总听到罐头笑声,会不会感觉电影很廉价?
5闫妮和马丽谁更有喜剧天赋?
女喜剧演员不容易,因为喜剧往往意味着要放下身段,甚至不惜自毁美好形象,在这方面女的往往不如男的放得开。
从这个角度来说,闫妮的表演应该不如马丽更能放开。
而且从平时一些访谈来看,幽默应该是马丽的些许本色,而闫妮给人的印象只是大大咧咧口不择言,尽管也能引得众人哈哈大笑,但很难称其为幽默表达。

6如何评价陈佩斯的喜剧水平?
我总觉得陈佩斯的喜剧表演更多是滑稽,而非幽默。挤眉弄眼居多,语言包袱居少。
但这也并非说水平就是低的,毕竟也是一种表演风格。
喜欢《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胡椒面》和《吃面条》,甚至难以想象换做旁人表演会是另外的什么样子。
但还远远不到网络上很多人吹捧的程度。
另外,作品是作品,做人是做人。

7建国后相声是否成为了宣传工具?如何看待这种改变?
不管主题如何,或者说为谁服务,但至少那段时间相声创作和表演是遵循了相声的规律的。这种要求对相声的伤害,远没有电视转播和内容管制带来的伤害大。
8为什么伟大的喜剧大师多数在生活中都是沉默寡言的呢?
牛群有一次说过,他能从事相声这个行业是因为,他发现一个人能通过自己的表达把别人逗笑,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想想是有道理的。
但同时我又不止读到和听到不止一个人说过,从事喜剧创作又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文章里说过,梁左先生当年作情景喜剧的编剧时,深夜里常常为一个包袱儿绞尽脑汁。梁左先生的水平众所周知,尚且需要历经这样的痛苦,其他人也可想而知。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如果每次创作都历经这样的痛苦,人变得沉默一些是很正常的事情。另外很多人一码归一码,舞台或银幕形象本来就不是人家的本来面目,一定要他们舞台和生活上一样搞笑欢乐,只是观众的一厢情愿罢了。

9相声里面临场发挥的情况多吗?
有现场反应而不是生搬硬套当然是好,但就像投资收益大风险也大一样,现挂也是有风险的,太平了观众没有反应,说得太过也不好,恰到好处的起飞智往往是很少的,需要技巧尤其是经验。规规矩矩把活使好,比总想着通过跟观众现场抖机灵儿,要好得多。
看了一些脱口秀表演,其中有些演员就靠着与观众互动带来笑料,效果也很好。我觉得相对于相声,脱口秀更适合现挂。
10网络的梗为什么到郭德纲嘴里就好笑?
我觉得最主要的区别是,我们看一个个网络段子仅仅是简单的文字,一旦由相声演员演绎出来它就成为一个作品的一部分,所以它呈现出来的状态也远非文字可以比拟,效果当然也会更好。
另外,我们在看段子时只是看一个个孤立的段子,但如果它镶嵌在相声作品中,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场,可以说是一种欢乐的场,受这种气氛的感染,人们更愿意笑出来。有时候你会发现,哪怕相声演员一句口误,也会引发观众的笑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侯宝林先生的《醉酒》已经成为相声经典,其实它最早来自谢添导演跟侯宝林先生说的一个西方小幽默,侯先生经过艺术加工,用惟妙惟肖的表演使这个小幽默得以升华。
再举个例子。小沈阳成名后在北京卫视有一大段表演,其中加入了那段“我到家了”,这个笑话由来已久,但在现场还是博得了观众的阵阵笑声。
不过现在的段子流传度太广,一些段子人们甚至知道原作者是谁,所以哪怕相声演员能够将它们演绎得更好,作品中用多了现成的网络段子,还是会被观众指责。
【文/郑捕头】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资讯与交流平台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