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电视剧《三里屯的朋友圈》(以下简称《三里屯》)已经收官,作为国内真人剧领域的第一块试验田,《三里屯》的成绩有喜有忧,与巨大争议和热烈反响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有点尴尬的收视率,该剧的全国网收视成绩,从开播时的第4名,一路跌了几位,大部分观众似乎都没能适应这个新东西。
甚至许多业内人士都没搞清楚这个《三里屯》是个什么玩意,既像真人秀,但又有剧情;既像电视剧,但又是全素人演出,参演伙伴们的本职工作离演员这个身份都很远。显然,讨论《三里屯》文本的好坏并无太大意义,探讨它能给湖南卫视“青春进行时”剧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以及给国内真人剧带来怎样的萌芽,才是更任重道远的事。
12月25日,在北京雾霾最严重的一天里,街上却仍是雷打不动的一派圣诞气息,有人说,这就是人性,这也是人心,做剧要懂人性,更要懂人心。《三里屯》的创新分享会,即在一片如何懂“人性”又懂“人心”的讨论声中开始。据悉,第二季的《三里屯》已经在谋划当中,此次北京创作复盘,既是肯定第一季已有的成绩,也是创作者与专家媒体共同研判“真人剧”的演变路径和前景的良机。

1前因:分众化时代,引进“新玩意”是剧场风格化、加大与日播剧差异化的必然趋势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三里屯》的播出平台是湖南卫视的“青春进行时”剧场,也就是每周二、周三的晚10点。这一剧场由今年1月开始设立,之前已经用《爱的妇产科》(栏目剧)、《旋风少女》(偶像剧)等热播剧悄然巩固了其市场地位。

但如今是一个分众化正在逐渐抬头、大众化渐显疲势的时代。网生代成为收视群体里不可忽视的一员,然而正是因为电视荧屏和网络上提供的内容量多而且爆炸,观众眼花缭乱疲于选择,创作者疲于提供内容,如何打造一款真正“爆款”的产品,此话题时谈时新。
“青春进行时”是次黄档,时间上紧紧承接着黄金档,但收视的优势却不一定能承接。如今对于湖南卫视来说,主要的压力在于,如何在常规的日播剧收视惯性已经越来越稳固的同时,开创次黄档的“蓝海”,“青春进行时”剧场,要进一步加大与日播剧的差异化,该栏目的风格也要更为鲜明。

2015年的“青春进行时”剧场收视率,《旋风少女》遥遥领先
2源头: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真人剧”在国际上并非“孤品”
那么,亟需全新血液填充“青春进行时”剧场的小伙伴,很自然就将视角投向了全世界范围。据《三里屯》的联合制片人张弘介绍,真人剧虽然在国内是首创,但在国际范围内并不是“孤本”,国外同行也在尝试做“dramality”,顾名思义,既有“drama”(戏剧化)的元素,也有“reality”(现实的)元素,所以是“真人剧”。
真人剧其实是一种介于纪录片、真人秀和电视剧三种形态之间的微妙存在,它能取三者所长,又能规避三者的弊害,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没有台本,编导要做的只是观察剧中14名小伙伴真实的人物关系,从中提炼出恰当的戏剧冲突,结构情景,加速生活。但是这种提炼并不是漫无目的和章法的,还是按照一般的戏剧写法,比如这一季的《三里屯》,就是以“观察”和“陪伴”为主题,展现新一代90后年轻人在大城市“成长”的群像,以这个为主轴去选取素材和加工剪辑。

3理想:“以卵击石”昂首独行于大IP时代;现实:收视靠后映衬着首吃螃蟹的仓促
对于雄心满满的《三里屯》制片组来说,这是一个跨时代的进步,中国终于也有了真人剧,甚至有过于激动的业内观察者称:在当前全都是悬浮剧、架空剧的泛IP潮流之下,终于有一部真实反映年轻人生活的作品挑战IP时代众人的虚伪与无知。
然而事实是,《三里屯》的收视成绩并不尽如人意,网络上的争议声也此起彼伏。这一口“螃蟹”似乎吃得太早,也吃得太过仓促。争议主要是来自于观众对节目的定位始终不甚明了。这是纪录片吗?可是又看到有掐架之类的戏剧冲突;这是电视剧吗?但演员们——哦不——用行话来说是“参演伙伴”们基本都没有演技,呈现的是非常原生态的表演;这是真人秀吗?但全素人的配置又让人心生疑窦:既没有明星,如果真是真人秀,凭什么打开市场?

在25日的创新分享会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曾庆瑞教授是这样分析的:虽然制片组声称这是一部以“素”为卖点、绝对真实、没有任何设计元素的真人剧,但实际上,只要是“剧”,只要有drama的元素,就不可能没有设计。“真实”可以是主要的基调,但设计绝对是必不会少的。
就拿剧中人物的生活和工作来说,剧组最初的海选工作,是这样进行的↓↓↓
该项目的总制片人何瑾也对媒体毫不讳言:这14名小伙伴的选取标准是:“有颜值、故事和真实朋友圈的14人”,取舍其实就是一种角度的设计,若真是全素人,人群之中必有高矮胖瘦的区别,也有富与贫的区别,但如今经过这个标准选出来的一众小伙伴,均是个高腿长、气质出众的帅哥美女,用某个导演的话说就是:“这些人在一起,他们不谈恋爱观众都要抗议的。”
所以,该剧的主要故事线,很自然就落在了“恋爱故事”上,原先定好的“年轻人创业、成长之路”反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加上该剧的发生地在“三里屯”,中国著名的时尚达人聚集地,剧中的帅哥美女们虽然身份、职业不一,但统统都“与时尚同居”,他们这些人中有勤勤恳恳的淘宝店主、起早贪黑的火锅店老板等等普通的“小人物”,但他们的穿着行头却都所需不菲,动不动就去青岛的七星级酒店度假,一借钱就甩出好几万,种种元素造成了该剧并不那么“接地气”,反而有一种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感,因此难以获得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实属正常。
且看上图这张概念海报,它的设计理念是“素描群像”、“圆桌聚会”,主打年轻人之间的平等视角、友邻文化,虽然是非常正能量的主题,并无不可,但来自中国视协专业委员会工作部的王雪茗主任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二季可以将视野再放宽一点,不要只聚焦于年轻人的小情小爱。虽然说俊男美女谈恋爱的确赏心悦目,但当前我国正经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革,年轻人的生活与社会制度的变迁绝对是不可分割的,就拿上世纪的经典剧集《北京人在纽约》来说,当年为什么能大获成功,正是因为其真实地展现了那一批留学学子的五味杂陈生活,而只有真实,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共鸣。
确实,《三里屯》的故事还是太温和了一些,比较偏向“五讲四美”新风尚,虽然也有姑娘之间的掐架,情敌之间分外眼红,但最后故事总要以“我们毕竟还是好朋友嘛”来收尾。对此,著名编剧梁振华说得更为直白:“不要老想着堆鸡汤给年轻人,现在年轻人的口味我觉得是很重口的嘛,适当时候要把人生的一些残酷真相“撕裂”给年轻人看。”确实,年轻人也许并不像外界以为的那么脆弱易折,事实上这个国家的风风雨雨,他们也正在一同经历。
4展望:第二季咋拍?要不要加入明星做收视兴奋剂?
在此次创新分享会上,被谈及最多的问题是:现在真人秀都普遍开始采用明星 素人搭配的趋势,但是大环境下观众看的主要还是明星,那么,真人剧要不要也作出类似的“妥协”,加入明星带动起收视?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够严谨,因为,第一季其实是有明星(客串)的,演员何润东就是第一季的客串明星,他在剧中饰演其中一个角色向沛林的哥哥,这个角色设计也颇为巧妙,因为向沛林这个角色本来就是一个影视公司的老板,有一个明星哥哥不足为奇。所以,重点不在于第二季要不要加入明星,而是,加入明星跟拉动收视率之间必然成正比吗?
在会上,主办方在微信群中发起了一个投票,问第二季要不要加入明星,结果相当一部分小伙伴被“真人剧”这个概念成功洗脑,都摇摇头拒绝明星势力的渗透,但也有另一部分也很理性的小伙伴,选择了“适当加入(明星)”,可以看出,对于到底要不要加入明星以及加入明星到底是为了嘛,大家都还是云里雾里。
《三里屯》中客串的“非素人”何润东
对于这一点,现场的专家们倒是意见非常一致,他们认为:明星类真人秀节目之所以红火,是由于明星出色地完成了节目组赋予的角色设定,而这个设定恰好是讨喜的,明星在真人秀里的形象依然靠演技支撑;而真人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展现主人公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社交关系、情感状态,这却是明星们最不愿意公开的隐私,如果为了收视率强拉明星助阵,真人剧的真实性和共鸣感反而会被大大打折,得不偿失。
好的内容不一定能有好的收视率(其中还涉及到宣传等内容),但好的收视率一定是因为好的内容,那么,什么才能称之为“好的内容”呢?曾庆瑞教授认为,节目的定位一定要明确,这个节目既然以“草根性”为切入点,淘宝店主、火锅店老板等普通职业是人物的落脚点,那么一定要选取贴近生活的一面展现给观众。知名编剧梁振华则说,选取青春中最重要的横截面,让主角做出的事符合他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不要自行设定各种框框角角,第二季应会比第一季更成熟。
笔者认为,一个对国内观众来说几乎是全新事物的新玩意,在项目的前期应该做好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比如现在年轻人爱聚堆新媒体应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是重要阵地,先开足马力攻占年轻人常去的某些阵营,向年轻观众科普,“真人剧”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只有观众了解了、心理有预期,在看剧的时候才不会云里雾里,对于剧中种种不那么让人习惯的设定,也能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接受。虽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不能否定《三里屯》对国内真人剧领域的开拓作用,2016的年轻人们,如果你们活动的范围不止是“三里屯”,或许能获得更广阔的共鸣。
【文/水兵月】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资讯与交流平台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