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日前,电影《奇门遁甲》项目启动,号称将“重新定义武侠”。《奇门遁甲》由电影工作室有限公司、北京集智映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及北京金辉映画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徐克担任监制及编剧,袁和平担任导演及武术指导,“集智映像”创始人魏君子担任制片人及出品人。据了解,《奇门遁甲》最初由魏君子发起,并且酝酿多年,这也是公司出品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魏君子
魏君子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影评人,但事实是自2005年投身媒体后,影评便很少写,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倒是一直未停,迄今为止有多部专著,有“港片百晓生”之称。2009年重入新浪娱乐建立策划部后,以电影产业策划为重,同时开始参与一些电影的前期策划工作,此时身份更多是媒体人和策划人。魏君子身份几经转变,外界却不了解详情,除了2013年因担任电影《风暴》宣传总策划被网友误解“做水军”发过一次长微博之外,再没有公开谈论过。此次由其担任出品人兼制片人的《奇门遁甲》启动,影视独舌独对魏君子进行了独家专访,除了透露这个项目幕后故事,独家收录魏君子从媒体人转型电影人的甘苦。
1从崂山道士到奇门遁甲

这个项目是我发起的,中间几经变化,最开始并不叫“奇门遁甲”。最初其实想拍“崂山道士”,故事没有想太清楚,然后想改编一个钟馗故事,后来安晓芬找我开会要拍一个《钟馗伏魔》,我当时说自己也要做钟馗,就退出了。后来决定也不拍钟馗了,我又找了罗贯中的一部小说,罗贯中有两本著名小说,一个《三国演义》,一个《三遂平妖传》,《三遂平妖传》后来被改成了一个非常经典动画片——《天书奇谭》,我就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个故事叫“平妖传”。后来江老板找我过去做《风暴》,发现他还在做一个《捉妖记》,我一想:他叫《捉妖记》,我叫《平妖传》,看上去我又成了跟风,那就算了。我想把我这个改成一个更特别的名字,就找到了“奇门遁甲”这四个字,倒并不是因为袁和平拍过一部同名电影的关系。立项的时候,确实“奇门遁甲”历来就很神秘,众说纷纭是有争议的,电影局也比较谨慎,然后我就和他们做了非常良好的沟通,讲明其实要拍的并不是“封建迷信”什么的,最后也就通过了。
立项之后,就在想让谁来做,后来决定是袁和平和徐克。袁和平自认为的代表作其实就是《奇门遁甲》,当年的故事可能比较简单,可是在动作难度和展现上都是长镜头,那个打起来太难拍了,相当于八爷巅峰时候动作的最强度,而且里边随手点豆成兵、撒纸成碟,那个时候的人都看傻了。那个戏在港台和东南亚当时是爆款,是袁和平盈利最多的一部电影,所以他一直想再拍一部《奇门遁甲》,正好我这有一个,我们一拍即合。然后再去找徐克,因为这部电影需要各种特技,徐克是非常合适的。徐克又在这个故事基础上进行研究,他把对武侠片、玄幻片,甚至对科幻片的许多经验和心得放在里面,重新回炉再造,最后出来一个东西,前所未见。当然,这个神秘世界是在观众的理解范围之内。
纵观徐克电影工作室的作品的话,他监制的《英雄本色》当年有一版,电影工作室重拍和当年没有什么关系。《倩女幽魂》之前李翰祥也有,《黄飞鸿》更不用说,还有《新龙门客栈》,他拍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对他而言就是一个字——“旧瓶装新酒”,徐克是与时俱进的,他永远在创造新的潮流,跟现在年轻人的口味完全是同步的。我跟他搞剧本会,他最新的美剧全都看,什么综艺节目都看。
徐克帮很多人做过监制,像《圣诞玫瑰》、《三少爷的剑》,但与那些戏不同,《奇门遁甲》是由徐克的电影工作室来制作的,也就是徐克这次从创作、制作、后期到特效,所有环节都参与。老实讲,他就是“产品经理”,要为这个产品负责的。电影工作室的所有作品,包括“英雄本色”三部曲,“倩女幽魂”三部曲,“笑傲江湖”三部曲,“新龙门客栈”都是他监制,电影工作室来制作。我作为录像厅时代的观众,每次看到片头有“电影工作室”出现,就知道一定是最好看的电影。我们这个《奇门遁甲》和他的《狄仁杰》、《龙门飞甲》、《智取威虎山》一样,都是电影工作室的团队去制作。
2翻译一下什么叫做“岂止武侠”

我们这个《奇门遁甲》和八爷(袁和平)之前那版没有任何关系。《奇门遁甲》老版融合了民间的杂技、幻术,它在80年代开创了一个潮流,叫“灵幻功夫片”。洪金宝拍一个《鬼打鬼》,袁和平就要拍一个《奇门遁甲》,那洪金宝就再拍一个《僵尸先生》,他们就这样“斗”,但是开创了那个潮流。这次百老汇举办的第四届香港影展,主题是“武侠”,徐克在选片的时候有一个其实是《鬼打鬼》,他觉得是一个代表,但因为在内地就算是展映审查也是过不了的。
“奇门遁甲”自古有之,是中国古代三大神秘学说之一。在中国历代都是最有智慧的人才能掌握“奇门遁甲”,最早的黄帝,后来的姜子牙,然后张良、诸葛亮,唐朝的李靖,宋朝的赵普、沈括,明朝的刘伯温。“奇门遁甲”代表一种类型,一提到这四个字,你立马可以想到武侠、玄幻这些东西。“奇门遁甲”还有四个字可以概括——怪力乱神,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奇门遁甲、怪力乱神怎么能够变得让现在的观众看明白,能够用现代的知识去理解。

《醉拳》
我们要打造一个前所未见的类型,就像徐克说:“岂止武侠”,袁和平又说,“重新定义武侠”。陈可辛当年拍《武侠》的时候也说要重新定义武侠。与陈可辛不同的是,袁和平和徐克本身就是武侠电影重要的缔造者,在70年代的时候,袁和平拍了《醉拳》,徐克拍了《蝶变》,两个人都开创了武侠片的一个潮流,重新把以前武侠片的玩法推翻;到80年代,袁和平拍《奇门遁甲》,徐克拍《新蜀山剑侠》,又是打开了新的一条路;后边他们合作《黄飞鸿》,徐克又拍《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包括后来袁和平做《卧虎藏龙》,去美国拍《黑客帝国》、《霹雳天使》,再回到《一代宗师》,徐克现在拍《龙门飞甲》、《狄仁杰》,甚至《智取威虎山》你也感觉是武侠片。他们本身既然是规则的制定者,才能够有资格知道怎么去重新定义和开创。陈可辛本身还是拍文艺片出身的,当然他的商业计算也是十分厉害,但拍武侠可能有点像影评人,一般影评人做电影都会有一个问题——反类型,因为觉得对传统类型片已经看不上了,但问题是,你没有真正拍过类型,你怎么反类型?当然我们这次不一样,还是很务实在做这个事情。我们做这个类型片,徐克和袁和平他们本身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满足于做一个你能想象到的武侠或者玄幻,想重新挑战一次。
为什么我们一直提“武侠”,因为我们是在武侠世界玩的一个东西。我这里面有很多东西你看了以后会心一笑,因为都是我们知识系统之内的。武侠世界是我们的一层底,因为中国人是看武侠的,外国人是看魔幻的,你进入武侠世界会很舒服,所有东西都是似曾相识的系统之内,但也有陌生化,你会看到武侠原来可以这么玩。所以叫“岂止武侠”。
3从媒体人转行电影人

我个人的经历,从影评人到媒体人,再转战成为电影人,我大概是我们这波人做过最多岗位的:策划、编剧、营销、制片、出品,但是唯一不碰的就是导演。第一我对导演有敬畏感,必须对作品负责,就像你的孩子,但是我每年要做很多项目,没有这个精力;第二导演需要专业的知识,不是说你做过编剧就可以当导演了,当然你可以找一个有经验的摄影师,但是好的摄影师到了现场会整你的:导演,这个机位怎么摆?如果你答不出来……我这个人好要脸的。为什么李屏宾这么受欢迎,新人做导演都找他,因为他懂得新人导演的感受,他对新人客气,好多大摄影师不是这样的。我要做导演,肯定要跟演员讲戏,跟摄影怎么讲,美术是什么风格,不是说随便找个执行导演就行了。我的目标是徐克那样的,我觉得这辈子都到不了,徐克是大美术,他连分镜头都自己画,太厉害,我看了咬牙切齿:这辈子都不做导演!
很多媒体人出来选择了不同的路,我就在想我最擅长的是什么,我想是策划,那要不要以一个影视策划的身份出来?但是很多人都是找我做营销。所以在大家都找我做营销的时候,我反而做了一个项目开发的工作室,当时我固定合作伙伴是方励,我帮他策划了《后会无期》和《万物生长》。一开始我没有像大家想的那样去做营销,当然后来要感谢江志强老板,有一部戏《风暴》找我来做营销,江老板说,《风暴》是一个香港血统的电影,你对香港电影有研究,要我接手做营销全案。那时候我还没有团队。当时我在帮韩寒,包括之前的《小时代》,做文学策划,我没有想过做营销,因为我觉得陈砺志、荣超、张文伯已经做得很好,我再去做能排第几呢?但是我在做剧本和策划的时候锻炼了我的经验。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我如果真正要做电影、了解电影,就不能只做策划、剧本这些上游,我也要做营销环节,起码我要知道营销到底怎么做才能帮助一部电影。所以当时就临时攒了一个团队,比如从博纳出来的常杰、孙淼,从陈可辛团队出来的迈子,《一路向西》的营销总监阿蒙,我们组成了一个精干的团队,然后一起接了江老板的案子,做了《风暴》的营销全案,这部片子在当时也算成功了,香港警匪片卖到3亿多,现在居然也没有被打破。做完之后就在想还要不要做营销?正在犹豫的时候正好《后会无期》的发行给了博纳,需要宣传,我就成了最合适的一个选择。第一,我是这部戏的文学策划,除了几个主创,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个项目;第二,方励、韩寒都算信任我;第三,我的团队有一半是来自博纳系,他们跟博纳在宣发对接上又是无缝的。所以我们刚刚做完《风暴》就投入《后会无期》,打了一场硬仗,大家合作很愉快,博纳也很开心,把《澳门风云2》的营销全案也交给我们来做。
这样一来我们营销上能做,前边在《后会无期》、《万物生长》的编剧和文学策划上也算小有成绩吧,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开发《奇门遁甲》,我就不断思考:大家都在影视这块创业,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因为一直都有项目,一边赶一边摸索,到了今年,尤其是《奇门遁甲》启动以后,我觉得我应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其实最简单的就是内容生产,这个就是我们工作室现在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公司叫集智映像,除了《奇门遁甲》,陆续还有几个项目会发布,这几个也很强,合作的导演和卡司差不多也都签了。并不是说我这两三年只做了一个《奇门遁甲》。

这两年来业内对我的关注就是:你看,老魏策划了《后会无期》,还掺和过郭敬明的《小时代》,又做了《万物生长》的编剧,还有营销,其实营销我从来不站出来说哪个是我做的,只是因为《风暴》在微博发过一次声明,那时候很多人在底下讲:你是影评人怎么做营销……我说,我的身份曾经是影评人,但早就是媒体人了,现在连媒体人都不是了,转做电影了。我是2013年辞职的,所以进入到电影行业才两年。这两年大家对我的看法就是:老魏的个人品牌很突出,看不出是一个公司,一直都是各种帮忙,但现在我们成立了一家公司:集智映像。我们有自己的项目开发团队,也有营销团队,慢慢会有制作团队,未来主营生产内容。
4集智映像:一群不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

集智映像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我们这批人没有一个是学电影专业的。我是小县城出身,学都上得不好,就是爱看港片,虽然刚开始在论坛也写了很多东西,有一个“香港制造”的联盟,但是也被很多人瞧不起:喜欢什么不行偏偏喜欢香港电影……在别人眼里就是“俗”嘛,但是我就是喜欢。最近《港囧》里面用到很多港片元素,电影好不好另说,但这不就是我的青春吗?当然,欧洲艺术片、韩国电影、好莱坞电影我都看,但是我的青春就是听港台歌曲,看香港电影长大,我为什么要否定我的青春?后边慢慢地进入媒体,你会了解导演拍戏有一些苦衷也好,想法也好,他为什么拍成这样?为什么作品起伏不定?为什么类型多变?现在自己也开始进入电影行业。
公司有个年轻编剧之前完全和电影行业没有关系,大学刚毕业,看我招人就投了个简历,结果被我看中,一个没有任何作品的小孩,这两年就能先后跟李玉和徐克合作。另外一个编剧年纪和我一样大,以前“香港制造”论坛的,但是他一直在小县城的教育局做公务员,两年前我自己开工作室我问他要不要加入,因为我知道他有能力,但是他不敢,因为他已经快40岁了,现在从小县城出来一旦失败就无路可退。我就和他赌了一下,结果第一年,《后会无期》的策划跟我片头挂名,第二年《万物生长》,和李玉我们三人联合编剧,第三年《奇门遁甲》跟徐克联合编剧。他也没有学电影,只是一个小县城的公务员,他就是当年没有走出来的我。

以前我看完一部电影想写影评,高中那时候没有网络,我就投稿给《唐山广播电视报》,投了好几次石沉大海,就最后登了一次《花木兰》400字,我拿着报纸给所有人看。可是有了互联网之后,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我发了之后立马就有反馈。互联网让所有人都有了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大家都能够走出来,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从我的角度,我愿意培养新人,我愿意把这些怀才不遇的人全部找机会用起来。
我当年在新浪策划部的时候还做过一个选题:“怀才如何有遇”,当时做了三个人,第一个是夏永康,我夹带私货做了两个人,另外一个是顾小白,他也是和我差不多经历的朋友,那时候正好编剧了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另外一个是王宁,刚刚成立新艺联海报团队,新艺联最早就是我们几个朋友和他联合创立的,因为我知道他在设计方面很有想法,我说我要在新浪的头条给你一个报道。你们有才华是怎么出来的?给他们往上拉了一个台阶。后面其实一直在做这方面的事情,比如那时上海有一个研究电影的叫宇文翮的,我说你这么喜欢研究电影,我有一个策划选题你帮我去做,叫“少壮派导演报告”,那个时候陆川、宁浩、乌尔善、管虎刚刚起来……十几个导演每个人做专访3万字,做了一本书,我还请了冯小刚给写序。宇文翮现在星美已经做制片人了。
我觉得我们集智映像有一点比较有趣:没有一个真正学电影专业的,但我们做电影还是博得了合作方和主创的专业认可。原因嘛,第一,这些人有热情,够勤奋,我提供一个平台或者机会他们自然脱颖而出;第二,这些人的不专业也是好的事情,他愿意学习,学习之后可以不断改善,学院派当然专业,但有时专业也是桎梏;第三,还是要有一定的才华,现在这个时代有这么自媒体和平台,根本不存在“怀才不遇”,就是早发现和晚发现的问题,如果你愿意展示。我们就是希望当那个伯乐,让你能够早被发现,早一点有一个更好的机会。
集智映像现在还是一个工作室的状态,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是项目总负责人,不可能是一个老板的心态,起码我还是在创业,尽管做出了几个项目,但是基本上也是事必躬亲。我这次挂的是出品人和制片人,出品人的出钱的,制片人是厂长,徐克和袁和平为产品内容负责,电影拍出来之后还有宣发,都是我要谈的事,所以不可能是以前影评人、媒体人甚至策划、编剧、营销的高度。高度够了,压力也够大,能够学习到的也更多。继续努力吧。
【文/杨文山】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资讯与交流平台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