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影视独舌
影视独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933
  • 关注人气:40,3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家解析】影视企业并购热何以突降温

(2014-09-29 10:58:35)
标签:

杂谈

影视独舌第118期

 

编者按 今年以来,影视企业并购的脚步突然提速,知名的、不知名的制作公司纷纷搭上资本快车,一个崭新的时代霍然眼前。然而进入秋季以后,两件引起过业界瞩目的并购案黯然终止,人们才发现资本市场里的肉不易吃到嘴,就算吃到了也不一定咽得下。实际上,签署协议、公诸外界只是申请和对赌的开始,任何程序上的瑕疵、成绩上的滞后乃至双方理念的摩擦,都可能导致重组的功败垂成。那些只想获取财富增值,对影视没有情怀的甲方,那些只想鸡犬升天,创作和盈利能力薄弱甚至资不抵债的乙方,最有可能造成合作的流产。并购没有浪漫曲,天上不会下钱雨,都清醒清醒吧。

 

2013年-2014年,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和资本市场IPO停滞的双重影响下,影视企业开始通过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与资本市场对接。并购从两个层面展开。

 

【独家解析】影视企业并购热何以突降温

 

一是行业内龙头影视企业的产业整合型并购,例如华录百纳25.07亿收购蓝色火焰,华策影视16.05亿收购上海克頓,印记传媒60.12亿借壳高金食品,当代文化11亿收购盟将威、完美影视27.2亿借壳金磊股份、海润影视25.22亿借壳申科股份。二是行业外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跨界进入影视产业,例如阿里巴巴62.44亿收购文化中国、中南重工10亿收购大唐辉煌、熊猫烟花5.5亿收购华海时代、湘鄂情10亿预收购中视精彩和笛女传媒、禾盛新材2.186亿收购金英马。

 

此轮并购的特点是速度快、规模大、创新性很强。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通过增发注资的方式收购了一个未来开展文化业务的平台。印纪传媒收购高金食品,是典型的反向收购借壳上市案例。华录百纳收购蓝色火焰,是利用资本市场以小吃大的创新性收购。

 

【独家解析】影视企业并购热何以突降温

 

中国影视企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中国影视企业与世界级影视企业的差距很大,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华谊兄弟和迪斯尼,前者一年销售收入15亿元人民币,后者是450亿美元,差不多2700亿元人民币。产业内整合将会提升龙头企业的行业地位,中小影视企业的资金劣势和平台劣势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并购整合,中国影视产业正在从过去十年的“百家争鸣”走向“春秋战国”。十年左右时间将会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可以预料的一个前景是:已经上市的华谊兄弟、华录百纳、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上市公司利用资金实力和先发优势形成平台,而小企业构筑自身核心能力为这些平台提供内容或者专业服务。小企业的专业化趋势将日益明显,例如做贴片广告的,专业做战争剧的,专业的中小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将会更顺畅,更容易被收购。

 

现在影视产业并购有些虚火过旺。许多公司是基于市值管理的角度开展热点并购,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策略是并购热点企业,追求短期市场追捧,获取股价上涨收益。由于资本市场对影视文化企业的估值高,常常达到50-60倍市盈率。而部分行业内的上市公司估值低,仅仅10-20倍市盈率。由于收购影视企业的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多处于亏损阶段或者市值较小,因此,分析市净率指标比市盈率指标更能够说明市场估值差异。表1从市净率方面分析了资本市场对影视产业的高估值。

 

【独家解析】影视企业并购热何以突降温

【独家解析】影视企业并购热何以突降温

 

由于存在估值差异,部分处于低估值行业的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动机收购影视公司,通过转型成为高估值的影视文化企业刺激股价上涨,获取财富增值。从并购一开始,上市公司开展收购的真实动机就是搏取估值差额收益,而非真正想完成向影视产业的战略转型。并购只是一个噱头,给资本市场投资者创造一个股价上升的想象空间。收购方、被收购方心照不宣,收购方通过股价上涨获取收益,被收购方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对赌,三年对赌期后套现走人。此类并购短期内争夺了产业资源,加剧了产业竞争,但服务于投机套现目的,对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实质性帮助不大。

 

进入2014年9月份,影视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干柴烈火终于有降温的迹象了。熊猫烟花终止收购华海时代,泰亚股份终止置换欢瑞世纪,资本市场开始从市值管理的冲动中回归理性,上市公司开始发觉部分影视企业的业绩无法达到预期。预计将会有相当部分影视企业由于无法完成与上市公司的对赌业绩,最后黯然离开资本市场。有责任心的上市公司对影视企业的收购将日益谨慎。影视企业在资本对接问题上要“产业机遇为根,核心能力为本”。长期而言,经营业绩稳定、核心能力突出、具有影视情怀的影视企业将最终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文/周煊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影视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分割线------------

 

影视并购年内涉资550亿,潜藏五大风险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4日,今年以来国内共发生63起影视公司并购案,涉及资金已近550亿元。这些并购案中近六成均为跨界并购,主业多为木材、建筑、汽车等的上市公司均开始插足影视。

 

【独家解析】影视企业并购热何以突降温

 

据证券日报报道,资本市场也很青睐这种跨界并购,并购案一公布,大部分公司股价都以连续多个一字涨停作为回应。在文化科技行业知名投资人曹海涛看来,一方面,影视公司、尤其是民营影视公司上市进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作为财务投资的股东们已经成为了这些民营公司寻求“资本解套”的最大压力方;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尤其是有强烈市值管理需求的公司,对于公司的大文化概念、业绩增长、企业转型方面,可谓是“求贤若渴”。

不过,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的发布,影视并购潜在的风险也暴露无疑。曹海涛认为,创始人健康状况、业绩对赌、整合业务、政策变动、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等,都将是影视公司并购后面临的风险。“干文化的老板太辛苦了,公司基本上是纯粹的轻资产,不是那种多弄几个采矿证就可以坐等卖钱的,创业者必须一直干,什么时候停下,企业基本也停下了。”曹海涛说,“在目前这个状态下,文化公司的老板一个人基本把公司50%以上的活都干了,要说哪个人干的比老板都多,或者哪怕重要程度不相上下,估计这个人也快自己单干了”。

 

【独家解析】影视企业并购热何以突降温

 

就业绩对赌而言,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之后,后者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承诺值的39%;长城影视借壳江苏宏宝上市之后,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承诺值的19.03%;禾盛新材并购金英马后,后者今年上半年仅完成了承诺值的4.44%。“当然,文化创意产业的项目爆发性是可以期待的,而且下半年的业绩往往较高。”曹海涛称,“即使这样,下半年整个行业一起同时爆发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更何况,自‘一剧两星’政策颁布后,电视剧制作公司的销售压力持续增大,影视公司或许并没有像看上去那么美”。

 

在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冉看来,今年以来的影视并购热,离不开互联网公司的推动。阿里巴巴49亿元收购文化中国成立阿里影业,百度旗下视频网站爱奇艺与华策影视合资成立影视公司,腾讯互娱也将于下周宣布在影视业务上的重磅信息。

 

除了三大巨头之外,搜狐、优酷土豆等也频频出击。8月7日,搜狐宣布旗下子公司搜狐视频将向韩国娱乐传媒公司KeyEast投资150亿韩元,由此搜狐网将获得KeyEast6.4%的股份。

 

最新消息称,乐视控股集团旗下乐视影业公司近期完成二轮融资,由深创投、红杉资本领投,资金总额约5亿元左右。乐视影业方面人士未否认B轮融资消息,但对具体金额未做表述,称相关正式消息有待乐视控股集团发布。有媒体称,乐视影业目前总估值或在50亿左右,成为目前国内未上市的影视公司最高估值。

 

【独家解析】影视企业并购热何以突降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