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剧评 |
分类: 影视独舌 |
今年暑期档,好莱坞大片横冲直撞,华语电影相对弱势。这不仅是指创造票房的能力,也是指社会影响和文化能量。简单归纳一下,从6月到8月上映的电影可以分为四个类别,每类电影都代表着当今流行文化中的一脉支流。
首先是放诸任何国家的任何档期都会掀起热潮的“硬通货”:好莱坞大片。
在好莱坞大片身侧,有两部中国式大片相伴:8月上映的《白发魔女之明月帝国》和《四大名捕3》。武侠片也能满足观众出离庸常和快意恩仇的愿望,不同的是,好莱坞影片都有大团圆的结尾,国产武侠片则喜欢上演沉重的结局。前者是在激流勇进的刺激过后,予观众以情绪的抒解和按摩。后者则试图在视觉冰淇淋之后,指给观众人生的真相。前者是一种讨喜的做法,符合类型片的公式,后者反类型片之道而行之,似乎已失去观众的欢心。
国产武侠片走低,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网络文化的都市喜剧爱情片。国产电影的嬗变,一是题材的轻量级化,二是意趣的重口味化。如果说《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北京爱情故事》《同桌的你》还可以归入“小清新”的范畴,今年暑期档的《分手大师》《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撒娇的女人最好命》《江湖论贱实录》则必须划进“重口味”的行列。
年轻观众是浸泡在网络文化中长大的,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段子和没有猛料不出手的视频,把他们的笑点和哭点一并提升到了云端里,轻易不为所动。剧中人开始只是自嘲,后来全情“耍贱”;开始语言轻佻,后来形体“超标”。《分手大师》之类高票房,没有植根于文化和学理的秘诀,原因在于其减压功效。每个人都被快节奏和强压力的生活所累,进影院不是为了收看微言大义,而只想痛快地发笑和恣意地抹泪。当编导和演员使尽浑身解数为观众奉上解忧大餐时,一场成功的营销就在天南海北的影院中实现了。
自打《泰囧》上演神迹,就流行票房不看成本,导演不问出处。华语电影的内地票房榜上,前四名是演员出身的导演:徐峥、周星驰、成龙、赵薇,第五名是美工出身的导演冯小刚。演员转行做导演也罢了,作家们也不甘寂寞,韩寒和郭敬明先后触电,《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一周之内先后上映。当电影不以思想力度和艺术水准为追求的时候,思考型编剧和技巧型导演的优势也就失去了。演员和明星作家敢于上阵,是有强大的粉丝文化为后盾。大明星有不离不弃的粉丝为票仓,畅销书作家有舍得掏钱的读者为班底,他们主要是做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不是表达个人的作品。郭敬明的电影迎合了物质时代的最高诉求,韩寒的电影直戳文艺青年的心窝,至于是文字叙事还是影像叙事,是浑然一体还是支离破碎,以“脑残粉”自居的观众大抵是不在乎的。
暑期档还有一支无法忽视的力量:中低成本惊悚片,在国外叫恐怖片。《笔仙3》《京城81号》已成现象级作品,打破了恐怖片票房不过亿的旧框。国产恐怖片的水平算不上高,构思谈不上巧,制作够不上好,可是性价比还挺高,因为部分人群有享受惊吓的嗜好。头皮发麻、肾上腺素激被有的人视为畏途,被有的人视为需求。有意思的是,这种需求每到学生放假的时刻就会倍增,少男少女既是粉丝经济的构筑者,也是惊恐文化的消费者,他们形成了暑期档的主力军团。
暑期档本就是市场概念。中国电影这些年在产业上进步快,在艺术上进步慢,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仅以文化标尺来衡量暑期档,就会发现它是单调而单薄的,然而每一种电影类型的流行,又都有着丰富的文化成因,总与某种社会思潮暗合。可以说,暑期档不能代表中国电影的品质和水准,但它见证了市场的斑斓和审美的流变。
文/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