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私人订制》:当调和主义遭遇毒舌

(2014-01-17 20:34:12)

《私人订制》一露头就遭到两记“重击”。公映前一天,“机构投资者”们看片,微博上开始出现恶评,第二天华谊兄弟的股价应声跌停。公映第一天,影评人展开“比犀利,赛刻薄”的点评大赛,有人甚至将之归为《小时代》《富春山居图》一类的烂片。

 

《私人订制》:当调和主义遭遇毒舌


《私人订制》是不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是。形式不新,笑点不多,放在冯小刚的系列作品中,它只是一部中下游之作。那么《私人订制》是否真的差到了与《小时代》比肩,需要众口声讨的地步?绝对不至于。之所以出现舆论“围剿”,主要是掌握了“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人持批评态度,控制了舆论场。

 

“机构投资者”是掌握定价权的,他们只关心如何在股市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提前炒作好消息拉升股价,“利好出尽”时迅速抛货,股价涨跌跟电影好坏没啥关系。影评人是掌握话语权的,经过微博三年兴盛的造句培训,全都走上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路线,夸就捧上天,骂就踩进土,“理中客”的影评日渐稀少,即使有也无法成为主流。公允地说,有些恶毒的评语和促狭的配图是秀了下限的,经过“看热闹不怕事大”的转发后,《私人订制》已经被妖魔化了。

 

回到影片本身。从拍摄初衷说,这是一部“还债”电影。冯小刚去年拍了《一九四二》,因题材沉重而票房不佳,所以今年发愿要拍一部赚钱的电影,酬报助他圆梦的投资人。因而,这部电影商业考量多,人文考量少。从创造力上说,这是一部勉力之作。王朔和冯小刚引领喜剧文化20年,已经走过激情喷发的年代,保持状态殊为不易。从生产环境说,这是一部负重的喜剧,既想甩开膀子驰骋讽刺的艺术,又得规避各种禁忌确保上画,最终呈现出左支右绌、调和主义的面目。

 

第一章名为“性本善”,杨重(葛优)等人帮司机(范伟)体验了做领导的快感。通过形形色色的行贿桥段,讽刺骄横的权力和贪婪的官员,这本是极好的创意,也是能与普罗大众共鸣的话题。可惜,创作构想明显完成不足,王朔式的尖刻几已不见踪影,点到为止挠痒痒。如同片中司机希望体验的领导级别,由省部级一路下降到“镇级市”,讽刺力度的衰减同样带来了快感的弱化。更要命的是,出于某种微妙的平衡心理,在挖苦官僚主义的同时,影片也没忘了批评群众,“领导都是你们这些人带坏的”“群众也不是省油的灯”这类台词,实现了“打一巴掌揉三揉”的麻醉效果。观众期待中的鞭挞落了空,反被夹枪带棒一通损,难免会产生抵触感。

 

第二章名为“一腔俗血”,圆梦四人组帮俗导(李诚儒)圆高雅梦。这是冯小刚的自嘲,也是王朔多年纠结于雅俗之辩的一次抒发。过去10年,俗文化高歌猛进,雅文化静水旁流,俗文化大腕每有收服雅文化之意。赵本山坚定地认为“大俗即大雅”,一下就把二人转和芭蕾舞齐了肩膀。王朔先是在《非诚勿扰2》中点评798艺术说“伪艺术也是艺术,伪前卫也是前卫”,又在《私人订制》中将“雅”定性为“俗人不喜欢的就是雅”。这个求雅的过程搞怪、可笑,也带着几分对雅的不解、调侃和冒犯。冯小刚拍《一九四二》是倾其所能地“雅”了一回,但不佳的市场回报让他百感交集,这种心态投射到影片中,使得这个荒诞的故事苦涩多,笑点少。其实,如果真的就雅俗之辩深入思考,而不是打个哈哈过去,倒也很有意思。

 

第三章名为“有钱人”,清洁工(宋丹丹)圆了发财梦。如果说讽刺权力和调侃高雅尚能保持一定的原创力和喜感,从这里一直到结尾就显得过于老套了。一阔就狂得没边儿的有钱人,实在是做作。肯捐亿万而独不肯捐车的段子,又过于眼熟。而调和主义的毛病也犯了:讽刺富人也就罢了,偏偏又来了一大段说辞,意思是富人过的都是刀尖上的日子,还不如穷人幸福。这里又一次错估了大众的心态,正如网络上表现出来的,仇官、仇富是基本面,先给官员开脱,又给富人辩护,等于是逆了观众的“龙鳞”。

 

调和官民,调和雅俗,调和穷富,这在断裂无处不在、立场必须鲜明的传播环境中,等于是自废武功。最后一段“环保公益朗诵”也没摸着脉,主流观众进影院是来找乐,不是来听课,虽然葛优他们说的都对,奈何很多人早已堵上耳朵。而且,忧心如焚地朗诵完了,又来一段笑话将之解构,这次调和完了,可就真的有些不明所以了。

内因上,王朔和冯小刚在过去20年释放了他们的生活和才情,需要沉下去积累才能有新的喷发。外因上,冯小刚已不是当初的无名小导演,有了江湖地位,当上春晚导演,就意味着盯防力度更大,创作空间更小。一个更关键的变化是,观众升级换代,网络民智已开,逆反思维成风,王朔和冯小刚的造句优势在亿万民众的智慧面前略感失色。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造成了《私人订制》的观感杂陈。

 

客观地说,《私人订制》至少还有《甲方乙方》的八成功力,王朔和冯小刚交出的作业虽不出色,但决非“烂片”。问题是影评的环境已变,网上守着一群随时准备向大咖开炮的人,六七十分的作业遇上组团的毒舌,口碑就是灾难性的。对于主创人员来说,幸亏还有高歌猛进的票房可为宽慰,普通观众的评语也温和得多。而在影片下档之后,冯导也的确该思考一下今后的创作方向了。
 

文/李星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