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山岛五一自驾游(十):澳角渔港

标签:
户外历史情感文化财经 |
分类: 徒步天下 |
没找到菜市场,反而遇到澳角渔港,平生没真正与渔港零距离,趁这个机会观光吧。澳角渔港像个大大的长方形小湖泊,一条可进出车辆的码头伸向大海,然后右转至海岸边,留有两艘船的宽度进出水面,湖面渔船一排排,桅杆林立。渔港码头相对平行海对面是两条海堤,堤边公路。公路边是村民新建的房子,方方正正,像是公馆,不知是自己居住还是民宿。
进码头右边有两块大理石碑,座基大约一米高,一块上书“澳角渔港”,另一块一篇“碑记”。而石碑的对面是一家名叫双月湾的民宿。惠州有处出名的海景双月湾,这家民宿的主人大概是去惠州双月湾旅游了,发现自己村子也类似惠州双月湾,于是开了这家双月湾民宿。久而久之,游人把澳角村的双海湾也叫成双月湾了,地图上也显示了双月湾。以此类推,良性循环,游客纷至沓来,澳角村不但渔业丰厚,民宿和餐饮业出海观光业也红火起来。
想着这些,走进澳角渔港,几十艘钢质渔船在海面上整齐排列,更多的是成排成排的破旧木渔船,覆盖了整个渔港。明天就五一了,大海禁渔,这些渔船大概等待着几个月之后再次远航的冲锋号角,如同内地的秋收。此时却默默地讲述着海边人家勤劳勇敢的耕海故事。
码头边有艘船正在卸海鲜,船上两个渔民,岸上两个渔民,全程电动化机械化。出生长大于内陆的我,从没见过出海回来的渔船卸货,于是兴致勃勃看着一筐筐海鲜自动化从渔船上运到岸上,放冰袋,打包,装车,发货到全国各地和加工厂。同时,好奇观看的是一对老年夫妻,从武汉开车来看海,说是其它景点人太多,朋友介绍来的,第一站就来澳角看渔港。
几个游客一起走着,码头最前面最佳拍摄点,上二楼平台。
站在二楼平台上,武汉老夫妻止不住惊呼。眼前就是深蓝色的东海,无边无垠,海天一色。几艘渔船在海上沉浮,几只海鸟在船上空盘旋。或许今天是最后一天不海禁,这船上的渔民正抓紧捕鱼,捞开禁前最后一桶金。再看左手边,半月形的海湾看不到尽头,海湾边一条公路,公路边山上一排风车,那正是早上来时的路——乌碓湾。而右手边,紧挨着村子的,是一座不高的山,山顶上有一座地球仪一样的建筑,不知是啥。海岸悬崖上有一座灯塔,应该就是这脚下澳角渔港的渔船进出的导航设施,不在海边长大的不知道,捕鱼往往在夜里。
离开渔港时,见一个中年渔民在修一艘钢质渔船上设备,跟他了起来。
海边长大的他十五岁便开始捕鱼,经历了从“竹排捕鱼”到“木船捕鱼”再到“钢船出海”的不同时代,一晃三十一年,黝黑的皮肤散发出海洋的气息和阳光的味道。2010年,在村两委的鼓励帮助下,他卖掉木船,并向银行贷款70多万元,打造了一艘钢质渔船。钢船马力足、行航稳、抗风浪能力强,出海捕鱼安全许多,产值也比木船时翻一番。
行船走马三分命,出海捕鱼既有收获也有风险,他指着钢船上的卫星电话介绍道,以前出海大家都用对讲机,通话距离一般四十多海里,跑太远啥都联系不上。现在钢船上装有卫星电话,出航一百多海里也能和家人说上话。最开心的事情是满载而归,他开心说道,出海多天,面对着茫茫大海;返航途中,望见灯塔的感觉特别美好。看到灯塔,就意味着到家了。
他说,澳角村是东山县最偏远的渔村,近一半的村民主要从事海上捕捞作业。在这里,像他样的船长还有许多。近年来,该村结合当前渔业形势,抓住“油补”的惠民政策,渔民积极贷款造船,将木质渔船升级为钢质渔船,拓展远洋捕捞,勇敢闯海致富,日子好多了。
我说,你们真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
他嘿嘿笑了,是的,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
如今,游客来到澳角,既可以住渔家海景房、吃渔家小海鲜、到海边自助烧烤,也可以坐船出海,观赏海上日出,逛海上动物园(龙、虎、狮、象小岛屿),还可以体验拉山网、灯照小管等渔家生产生活,充分感受凭栏观海景、倚枕听涛声等世外桃源般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