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天下:碣石行(中)

标签:
观光旅游教育历史文化财经 |
分类: 徒步天下 |
5
碣石镇到浅澳村的公路双向四车道,宽敞,平真,做攻略时的担忧烟消云散。不管是电脑电子地图上做攻略,还是查看别人的游记和攻略,很难知道路况。就连著名的深圳大鹏半岛西涌沙滩都是双向两车道公路,而坡又高又陡,还急弯,这不得不令人担心碣石镇到浅澳村的公路,毕竟是个不知名的海边小渔村。等到了浅澳村就更是欣喜若狂了,不必去汕头,就在这吹海风了。村子位于山脚下,坐东朝西,汪洋一片大海。村前一条笔直的堤坝公路,公路边就是沙滩。车停公路边车窗正好对着大海,听着潮夕枕着波涛入睡,这是多难得啊。
车停村尽头,车头对着渔农市场,渔农市场边有公共卫生间,正是最好驻车点。刚停好车下车,几个黑不溜秋的小姑娘跑过来,问是不是房车。王耒笑了,说,是,想参观就上去看看。小姑娘下车时,王耒问,附近有没有小吃店?几个小姑娘怔了好一会儿,说没有。
王耒透过车边绿化带看向沙滩和远处海天一线的大海,海上停着不少渔船,随着潮水起起伏伏。他对下车的太太和小朋友说,这么好的地方,海景和沙滩不比深圳大小梅沙差,可与大鹏西涌相媲美,也是汕尾和粤东一带热门的景区,怎么可能没吃的呢!走,去找一找。
于是,三个人沿着公路回走,都快走出村子了,还果然没有吃的。除了几家杂货店和一家海鲜餐厅之外,基本就是民宿,海鲜餐厅还打烊了。沿街看到最多的就是出租烧烤工具,最醒目的是隔几步就有冲淡水的广告。太太停了下来说,公路宽敞干净,民宿洋气漂亮,海湾大,沙滩又长又宽,海水干净,怎么没吃的呢,怪怪的。王耒回答说,汕尾一带海岸线长,当地人见怪不怪了,除非大笔营销,在北方宣传,就会吸引人来看海度假。但是,这需要资金,不是一个镇和一个村所能承担得起的。太太说,也许吧,但离大城市远是最主要的原因。
前面有个烤热狗的摊子,先吃两个热狗垫下肚子,再煮饭吃吧,饿死了。
小朋友听到,喜笑颜开,拉着妈妈的手向前跑,边跑边说,我要吃热狗。
王耒加快跟上,对太太说,这样也好,安安静静,这不正利好我们来度假吗?否则,像深圳大小梅沙一样人挤人,车位都难找,又吵又闹,烦都烦死了,哪有心情看海呢。
太太边走边说,也是,反正我们车上备足了几天的粮菜,今晚就在沙滩上喝红酒吃牛扒。
6
每个人吃了两根热狗,肚子不饿了,中饭也省了,离晚餐尚早,不如去海底花园看看。
沙滩上的游客稀稀落落,有的在赤脚淌水,有的在赶海,更多的是拍照,还有些人向海底花园走去。王耒带着太太和小朋友从公路上过绿化带到沙滩上。沙滩柔软,沙子干爽,脚踩下去鞋子陷进去一半,很不好走。这样在沙滩上走要非常小心,而且慢。走了几步,王耒发现潮水打湿的地方好走,鞋子不会陷进沙里,于是招呼说,跟我来,走这里,好走多了。
走着走着,前面沙滩上一条几米宽的干水沟,石头垒成沟岸,沟直通左边海岸上几亩大的水塘。沟里没水,水塘里的水比沟低,这条水沟有什么用?带着疑问,王耒带头攀过水沟,前面可以在山脚下沙滩上走。这里的沙滩上有草,不用走湿沙滩。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左手山上有山路,与沙滩平行,还有行人。会不会是到田尾山顶的路。田尾山不高,如果能爬到山顶看海,就有深圳大鹏半岛的看海感觉了。不用多想,王耒随口问行人,这山路到山顶吗?行人没有回头,说,不到山顶,前面到海边。原来如此,同一个方向,都是去海底花园。
经过一处简易帐篷式房子,他们是海上养鱼的,再向前走,就是海底花园了。
田尾山海底花园“神、海、沙、石”兼备,海岸岬角与港湾交错,山崖突兀,绿树婆娑,风光旖旎。田尾山下海蚀地貌特征尤为突出,孕育出众多的海蚀柱、海蚀石、浪蚀纹沟等奇礁异石。太太和小朋友很是兴奋,忙着拍照,自拍,也拍景。看着海上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礁石,错落有致,形态逼真,千姿百态,大自然真是神奇啊!王耒心底不由赞叹,也拿起手机拍照。海面上的礁石有的像神仙,有的像野兽,有的像花卉或景物,也有的像战船和渔具,还有的像一幅幅画,画中记载着小渔村的几百年往事,简直就是天然工艺品,无价之瑰宝。
有一座礁石圆形,如同巨大的地球仪,是这片怪石中最大的。王耒爬上巨石,站在石头上极目向海上望去。虽然此时阴天,但也极具震憾。近处是大小一样的渔船,像叶子一样散落在海面上沉浮。远处几艘大船,船身上有极为夸张的特别大的圆柱形金属圆桶,或横或竖,停在海上稳如泰山。那是什么船?做什么用的?再向前眺望,低沉的乌云下海天一线,无边无垠,远处的海平面似乎比脚下的海平面要高出一头。而脚下惊涛拍岸,真的是卷起千堆雪。
此时的王耒真想大叫几声,用尽全力。
走了,回去了,天快黑了,回去做饭吃。是太太在叫,王耒恋恋不舍下了礁石。
晚上就在沙滩上支起桌子椅子做饭吃。青瓜炒肉,蒜苗红辣椒炒肉,清炒菜芯,太太煎了三块牛扒,车上煲了一小锅米饭。王耒喝上次在罗浮山买的白酒,太太喝红酒,小朋友吃饭。波涛阵阵,潮来潮往,渔火点点,大海深远,深不可测。旁边有两堆人在烧烤,喝着啤酒唱着歌,有男有女,全是年青人。沙滩上有人赶海,提着篓子拿着手电,还有小锄头,时不时大呼小叫。小朋友吃饱了饭,很是羡慕那些赶海的小朋友,问妈妈,我可以去看他们赶海吗?妈妈端着红酒,一阵海风吹在微红的脸上,说,当然可以,换上拖鞋,不能走远了。
7
第二天早上煮面条吃。
车头前公路边有石椅子。面条熟了之后,一家人端着碗坐在石椅子上吃早餐,正好斜看着渔农市场。村里的主妇们陆陆续续走到市场买一天的菜。没有吵闹,没有喧哗,似乎也没有还价,安安静静,与外面的菜市场天壤之别。太太说,我问了,十点左右就会卖完散场,我吃完去买点菜,如果有包子馒头之类更好,我们再走昨天的海底花园,向前走,中餐不回来。王耒说,那是可以,还是阴天,不热,像穿越深圳大鹏东西涌一样,到海边就得走海滩。
吃完饭,小朋友洗碗,王耒和太太去买菜。
这时,市场前小广场上也摆了一排摊子,有卖早点的,也有卖自家种的菜。第一个摊子就是卖馒头包子和豆浆的,正好买点中午吃。再过几个摊子,有个年青女人卖熟食,从没见过,一问,是当地特色鱼丸和鱼肉卷。由于以前没见过,所以多问了几句,才知道鱼丸是鱼肉加些面粉做的,鱼肉卷是鱼肉和猪肉混在一起做的。来碣石之前,王耒就知道碣石镇小吃美食特别出名,以海鲜为主,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精华。弄清楚了鱼丸和鱼肉卷的原材料之后,太太说来一斤鱼丸,谁知一个人抢先全买去了。看来,在南海之滨的小渔村菜市场里,买菜还得果断,不能拖泥带水。王耒当即决定,买三根鱼肉卷,一人一根,中餐在野外海滩上吃。
买菜的渔妇们散着步来,又散着步去,一切波澜不惊。
接着,二人在菜市场里外转了一圈,买了生鱼丸,以及一斤卤鸭和半斤卤猪肉。生鱼丸留着每天早上下面条吃,卤鸭和卤猪肉计划晚餐吃。潮汕卤味王耒早就吃过,卤猪肉真是好吃不得了,但是卤鸭就没听过。卤鸭是太太站在摊子前看别人买也买的,用酸菜配做的。
最后,二人出了菜市场,在小广场一个当地老人摆的菜摊前买了一把不知名的叶子菜。
把菜放进车上冰箱后,太太忽然说,菜市场台阶上有卖海鲜的,再去买点海鲜——到了海边岂有不吃海鲜的道理。于是二人又走到渔农市场,来到台阶前,一男一女各卖着不同的海鲜。那年青女人卖的是一种鱼,小小的。年青女人坐在台阶上,把鱼外面像衣服一样的外层撕下来,一撕一个,干脆利落。太太问,这是什么鱼啊,怎么做呢?年青女人抬头看了看,没说话,又撕鱼衣。一连问了几次,年轻女人都不说话,奇怪。旁边中年男人卖的是生蚝,十八一斤,王耒做主买了一斤,中年男人实际称了一斤二两。准备离开时,太太又问那年青女人,这鱼叫什么鱼呀?怎么做啊?怎么加工呢?连问几次,年青女人置若罔闻,不理不睬,难道是哑巴不成。正要离开时,旁边一卖菜的中年女人走过来说,这鱼好吃,十五一斤,我昨天就买了,很好做的——清水冲干净,淋干水,先用油煎一下,加点水,放点姜蒜,爱吃辣的加点小米椒就够了,不用任何其它佐料,大火煮开,小火煮熟留点汤汁即可。
太太连声说谢谢,买了一斤不知名的小小海鱼。
那中年男人这时说,我这生蚝烧榨菜最好吃,不用放任何佐料,清油先煎一下。因此,又在旁边小超市买了两小包乌江榨菜,二人才离开渔农市场,把海鲜放进冰箱,稍事准备海滩徒步需的水和食物,以及其他它户外用品,一家三口出发徒步田尾山下的海滩,向海底花园方向走去。
8
走的是山路,昨天返程那条路。不管是山路,还水塘边的田间小路,中间是泥巴和沙石,两边是野草,像极了王耒八十年代在内地农村走过的路。刚走到水塘缺口处,奇妙的景象一览无遗。就在昨天攀过的水沟,海潮一浪又一浪冲进水塘,冲进来,又退回去,周而复始。
水塘里有一群鹅,还有几条渔船。想起昨天攀过水沟时还纳闷呢,看着一进一退的潮水,王耒终于明白,这水塘连通着大海,涨潮时渔船可进出,退潮时就是最安全的渔港了。一个古铜色的中年渔民正在岸边摆弄一条渔船。王耒问,鹅是你养的? 中年渔民摆摆头说,不是。又指着那群鹅说,很好吃的。太太笑一笑,说,天然放养的,吃野草的哦,肯定好吃。
前面走不过去,只好回头,绕到水塘对面过去。
水塘对面是一家小小农场,种菜,几个老年人正在地里忙,鹅应该是他们养的。太太悄悄对王耒说,我昨天晚上发了个抖音,有个人点赞,就是这农场里的人,我点开他的抖音,发现他拍了好多海景,漂亮,拍照和摄影技术一流。这样啊,王耒不自禁看了看几个地里劳作的老年人,说,我从不玩抖音的,没想到这天涯海角海边的农民比我还与时俱进,了不起。
过了水塘,开始走山路,也就一里路左右,就到了海底花园。
此时的海底花园与昨天傍晚完全不一样。涨潮了,水高了,沙滩窄了许多,本来昨天还在岸上的礁石,有些没入水中,有些露出水面大小不等。而昨天傍晚本就在海水中的礁石,此时被海水淹得更多了,每个礁石又成了另外一种模样,大多越看越像各种动物。那是浮在水中的鸭子,那是休息的海豚,那远处,像一群海鸥在水面沉浮,还有那,分明是虎入养群;还有的更像各种人物造型,那是罗汉,那是公婆和渔女,那是一群淘气的小朋友在戏水……
太太和小朋友又兴奋得拍照。此时,王耒发现最高一块礁石上,有一个人高高在上坐在上面海钓。王耒不禁来了兴趣,想看看这个人怎么上去的。这块礁石底下已被海水全淹了,但在潮来潮往之间有几十秒的时间露出沙滩,这是最佳快速通过的时间,又不会弄湿鞋子。
再往前走,一块褐色的几百平方的石壁从山脚下直达海里,坡度不大,海水一浪又一浪打来,惊天动地,翻江倒海。坐在石壁上,摸着粗糙的石壁,王耒猛然想起,碣石卫,碣石镇,大概这一带海岸线上这种褐色的石壁多,远古在此生存的土著就把这里叫成碣石了吧。石壁与海水接触的地方,生长着一种绿色的植物,附在石壁上。这什么东西啊,太太兴奋叫着,蹑手蹑脚半蹲着走过去拍照,既想拍出最好效果,又担心海浪打湿衣服,随时后退。
离开石壁,又走上山路。一路上都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礁石,堆在山脚下海滩上。山路有时明显,有时似有似无就是走在礁石上。但走过了一段礁石,山路又若隐若现在眼前。这说明,来碣石湾浅澳村的游客不仅仅是玩沙戏水吃烧烤拍照,还有不少人来到了田尾山下的海岸线上走礁石,体验大海另一种赠与,另一种风情,虽然很辛苦,但体验到了另一种人生。
在攀下一块颇为方正的大石壁后,正要再向前攀爬,下雨了。
太太对小朋友说,穿上雨衣,不走了,回去,下雨了礁石滑,一定要小心。
这块石壁目测有一米五高,下来容易上去难。但最终三个人互相帮忙和鼓励,全部爬了上去。风雨中返程,跌跌撞撞,确实不好走。又一次回到海底花园,王耒眺望着大海。烟雨蒙蒙下有山有海有天有岛,还有各种礁石,远处海天一色,近处浪奔潮涌。王耒忽生一丝感慨。三十年前自己随着大潮下海,还真如眼前的大海,跳下去了就前程未卜,生死由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