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路横断
天路横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71
  • 关注人气:2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知识:有关“死”的文化

(2014-05-21 23:44:53)

“死”之别称种种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们对"死",自古至今都讳莫如深,为避讳起见,取了诸多别称。
  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如:
  ①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句中的"崩"、"崩殂"即指皇帝死亡。
  ③ 昭王薨,安僖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薨"则指诸侯或有封爵的大臣之死。
  ④ 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⑤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张衡传》)
  句中的"卒"古指大夫死亡或年老寿终。
  现代人不像古代那样等级森严,但表现在对"死"的称谓上,也有明显的褒贬色彩。
  "牺牲",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如:
  ⑥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就义",指为正义事业而被杀害。如: 
   ⑦ 他从报上知道,这个写信的人几个月之前,已经在南昌英勇就义。(《同志的信任》)
  "殉道",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与此类似的还有"殉国"、"殉职"、"殉难"、"殉情"等。如:
  ⑧ 人民永远怀念着科学的英雄的殉道者。(《火刑》)
  ⑨ (白求恩)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纪念白求恩》)
  以上用词多用来表示对死者的褒扬。
  而"一命呜呼"、"呜呼哀哉"、"吹灯拔蜡"、"回老家"、"玩儿完"等多含有贬义或讽刺意味。
  在语体色彩方面,"逝世"专指长辈或可敬的人死去,带有庄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而"去世"使用范围较宽,指长辈或同辈的成年人死去,口语、书面都用。
  另外,"寿终正寝"指年老病死在家中,"遇难"指因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瘐毙"指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夭折"则指未成年而死。
  其他对"死"的婉称有:百年之后、仙逝、仙游、升天、上天、归天、归西、归阴、老了、过去了、故去、过世、走、去等等。
  而在佛教用语中,对僧尼之死又有别称,如"圆寂"、"涅盘"、"坐化"等。

 

 

一、等级
  1、崩:天子死曰崩,例如驾崩、山陵崩等。
  2、薨:诸侯死曰薨。
  3、卒:士大夫死曰卒。
  4、不禄:士死曰不禄。
  5、死:庶人死曰死。
  二、宗教
  6、圆寂:佛教用语,指僧尼死亡。
  7、涅槃:佛教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也用作死的代称(指佛或僧人)。
  8、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端坐死亡。
  三、避讳及谦称
  9、百年以(之)后:死亡的委婉说法。
  10、见背:(书面语)指长辈去世,委婉的说法。例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11、?  :婉词,指人死。
  12、上天:迷信的人指到深佛仙人所在的地方,也用作婉词,指人死亡。
  13、仙逝:婉词,称人死。
  14、归天:填沟壑: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例如: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四、褒贬
  15、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16、就义:为正义事业而被杀害。
  17、见阎王:指死,含有贬义。
  18、蹬腿:(蹬腿儿)指人死亡(含诙谐意)
  19、一命呜呼:指死(含诙谐意)
  20、见鬼:指死亡或毁灭。例如:让这些害人虫见鬼去吧。
  21、翘辫子:死(含讥笑或诙谐意)。例如:袁世凯做皇帝没几天就翘辫子了。
  五、中性
  22、殁:(书面语)死。
  23、殇:(书面语)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24、夭折:未成年而死,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25、亡故:死去。
  26、断气:停止呼吸,死亡。
  27、逝世:去世,多用于名誉、地位较高的人。
  28、上西天:指死王,带有点不好的意味。
  29、老死:由于年老体衰而死亡(区别于病死)
  30、升天:称人死亡(迷信)
  31、寿终正寝:指年老病死在家中。
  32、下世:去世。
  33、猝死:突然死了。
  34、行将就木:寿命已经不长了,快要进棺材了。
  (二月初用电子邮件发给《语文知识》)
  35、晏驾: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