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冯友兰对话【关于道、有、无】

http://img1.ph.126.net/eEO24zS_ub1dGDMOBftxSw==/4803933427620892669.jpg
我又一次与冯友兰先生穿越时空进行对话,
这次是以《老子》的宇宙观的对话。
http://img0.ph.126.net/wMOeunbRu_lSyLL_6n9KpA==/6598106606121302040.jpg
http://img1.ph.126.net/kjGzpmYLnfXlCszjCDutJw==/6597277574353847314.jpg
http://img1.ph.126.net/T9AjHGTTohDq6xQqRGvodQ==/696369092384048701.gif
大哥:先生说过,在《老子》中,有一句话,可以把《老子》关于宇宙观的各章都贯穿起来。是那一句呢?
冯友兰:《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这句话的字面看,各章都是这样说的。“道”就是无,也是各章都承认的。
这样说起来,《老子》的宇宙观当中,有三个主要的范畴:道,有,无。因为道就是无,实际上,只有两个重要范畴:有,无。不仅在《老子》中如此,在后来的道家思想中也是如此。
大哥:先生说,对于有、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那几种呢?
冯友兰:实际上《老子》中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形成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带有原始宗教性的说法。譬如说:
有的原始宗教,从人的生育类推天地万物的生成。《老子》在这里是说的“牝”,就是女性生殖器。它所根据的原始宗教,大概以女性生殖器为崇拜的对象。因为它不是一般的生殖器,所以称为“玄牝”。天地万物都是从这个“玄牝”中生出来的。“谷神”就是形容这个“玄牝”的。女性生殖器是中空的,所以称为“谷”。玄牝又是不死的,所以称为“神”。
照这个说法,《老子》认为有一个中空的东西,万物都从那里边生出来。
《老子》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籥”就是扇火用的风箱,它的中间是空虚的,可是运动起来,可以扇风助火。这个风是没有穷尽的。只要它运动,就有风生出来。这就是所谓“动而愈出”。第六章所说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也是这个意思。都是认为有一个中间空虚的东西,可以生出无穷无尽的东西。中间的空虚是“无”,无穷无尽的东西是“有”。这种说法的意思,也是说有生于无,但是说法比较粗糙,有点像原始的宗教。
大哥:第二种是什么呢?
冯友兰:第二种说法的主要意思还是“有”生于“无”,但是说法比第一种精致多了。第一种说法的意思,虽然也是“有”生于“无”,但是它没有“有”“无”这两个概念,“有”“无”这两个概念是两个相当高度的抽象的概念,第一种说法还不能有在两个概念,它只能想到,具体的中间空虚的事物如女性生殖器或风箱之类。第二种说法,有了“有”“无”这两个概念,就进步得多了。
大哥:还有第三种呢?
冯友兰:第三种说法把“无”理解为无名。不能说道是什么,只能说它不是什么。这就是无名。一说道是什么,那它就是有名,就成为万物中之一物了。《封神榜》上说,姜子牙的坐骑是“四不象”,可是“四不象”也有个象,那就是四不象。道可以说是“万不象”,但是“万不象”也有一个象,那就是万不象。“万不象”就是无象之象,即为大象。这个“大象”,虽然无象,可是能生万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章),这个混成之物,就是无物之物。无物之物,无象之象,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先是祖先之先。这个道,照定义就是只能为先,不能为子。
大哥:这样说起来,道和无真是“惟恍惟惚”“玄之又玄”了。但是,在客观世界中,究竟相当于什么?
冯友兰:上面所说的第三种说法,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照它的理解和解释,道或无就是万物的共相。它是无物之物,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物的共相。它是无象之象,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的共相。比如无声之乐,就是一切音的共相。它既不是宫,也不是商,可是也是宫,也是商。一切万物的共相,就是有。它不是这种物,也不是那种物,可是也是这种物。实际上不存在这种有,所以有就成为无了。这个有无是“异名同谓”。
大哥:“异名同谓”怎么理解呢?
冯友兰:“异名同谓”,这四个字是《老子》第一章的主要之点。帛书本保存了这个读法,这是帛书本之所以特出于众本之处。懂得了这四个字,就可以懂得上面所说的第三种看法的要点。《老子》说:
意思就是说:可以言说的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称谓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互文见义。妙,帛书本作眇,有苗头的意思。陆德明《释文》说:“徼,边也”,有边沿、极沿、归宿的意思。用常无这个范畴观察天地万物的苗头。用常有这个范畴观察天地万物的边沿、极沿、归宿。常有和常无出于一个来源,是异名同谓,虽然是两个名词而说的是一回事,这就玄之又玄了。虽然玄之又玄,不容易懂,可是天地万物苗头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不仅“有”“无”是“异名同谓”,道和有也是异名同谓。不可以说“道”是有、无的统一,也不可以说有、无是道的两个方面。说统一就多了“统一”两个字。说两个方面就多了“两个方面”四个字。因为道、有、无虽然是三个名,但是说的是一回事。
大哥:我还是不太懂,能不能再解释清楚一些!
冯友兰:我的解释:
大哥:懂得一点了。
冯友兰:懂得了这个道理,《老子》中的别的章似乎是难懂的也就不难了。例如《老子》说:
大哥:什么叫恍惚呢?
冯友兰:《老子》说:
结合二十章看,所谓“恍惚”就是看不见,摸不着。
“道”那个东西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虽然如此,可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就其为“有”说,其中包括一切的东西;就其为“无”说,其中包括“众甫”甫就是父,是第一章所说的“眇”,也就是苗头。我们怎样知道一切苗头的情况呢?就是用这个范畴。这就是第一章所说的“常无,以观其眇”。
引文摘自《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