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文”“言”分离的问题及其解决
(2014-03-13 02:57:15)文言文中“文”“言”分离的问题及其解决
——兼评曹文轩老师《荆轲刺秦王》一文教学
四川省绵竹中学
文言文教学,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最感头痛的事,一是初中教学要求低,以致于学生文言积累不足,基础薄弱;二是初中淡化语法,以致学生文言词法句法知识几乎为空白;三是“文”与“言”各自的“度”不好把握。
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其“言”“文”分离的实际情形不外两种:
一是重“言”轻“文”
为何会这样,不能全怪罪语文老师,学生文言基础薄弱,文意都没梳通、理解,谈何文章内容和形式鉴赏;这样一来,教学时间有限,自然“文”的教学就几乎成零,即使是有,也只是蜻蜓点水,而且是多半由教师独讲。
二是重“文”轻“言”
这种情形主要出现在公开课上,很少有教师会把文言基础积累、梳理,文意理解放进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中,即使是有,也只能算是点缀,更多的呈现的是师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鉴赏和评价上。
这样说,有些绝对,高中文言教学中肯定有优秀的课堂。但上面所述是“面”,绝不是“点”。
如何走出文言教学泥淖,迎来光明天地——“言文完美合一”,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有没有一种方式可让“言”与“文”完美合一的呢?似乎没有,实际上是有的。
我们先想想古人是怎样学习的呢,当然是“读”,虽也有些困难和障碍,但“言”方面绝对没有今人这么艰难,因为他们“说”“写”“听”都是文言,只是书面和口头的区别罢了。不过,“读”,无论古今,都是将“言”与“文”统一起来的好方法。
这里最关键的是,怎样“读”?是先“言”后“文”,还是由“文”及“言”,或是“言文合一”。
其实,上面三种都可以出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只是适用时空不同,适用对象不同。
从高中生文言学习的普遍进程来说,自然是先“言“后“文”,基本的方式是“译读”:
1、在“读”中“译”
读一句自译一句,由“文言”到“白话”。
2在“译”中“读”
译一句,回读(回想)一句,由“白话”到“文言”,这一步很少有同学这样做,很少有教师要求学生这样做。其实,这一步挺重要的。这种回首,有助于形成文言语感。
“译读”主要出现在学生预习中,也可出现在基础较为薄弱的普通班正课上。
不管是出现在预习中,还是正课上,“译读”理应由学生完成,困难的交给集体,集体解决不了的,由教师解决。
这里就要注意学生照抄译文书籍的现象,要坚决杜绝。
课堂教学中,在优秀班级,我们采用的主要还是由“文”及“言”,采用的主要的读法是“理读”和“品读”。
先说“理读”。所谓“理读”,指的是在“译读”的基础上,采用提要勾玄的办法,理清思路与文脉,以获得对文章的总体的把握。
再说“品读”。所谓“品读”,指在“理读”的基础上,采用评点法,就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鉴赏评价,形成语感随笔或读后感。
由“文”及“言”,指的是在“文”的整体背景和内容框架里,解决一些重难点词句,这样不至于割裂文章,不至于让学生为“言”的单一的学习而郁闷乏味。下面以《荆轲刺秦王》“求取信物”一节为例试述之。
“求取信物”是荆轲刺秦准备工作之一,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因为毕竟要他人献出头颅。那么荆轲是如何做到的?
1、动之以情
用樊於期遭遇唤起他的内心郁愤与担忧,激起他对秦王的恨:
樊於期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戮没”怎么讲,“为戮没”如何译)。今闻购将军之首(“购”怎么讲),金千斤(怎么译),邑万家(“邑”如何讲)——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深”如何理解?)
起到作用没呢?
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涕”是“鼻涕”的意思吗?)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顾”怎么讲呢?)
2、晓之以理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3、劝之以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见陵”如何理解呢?)之愧(20)除矣。将军岂(“岂”,什么意思?)有意乎?
有效果吗?
樊於期偏袒(和今天“偏袒”意义是否相同?)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遂自刎。
由上面片断可知,由“文”及“言”,实际让是让学生在文章意义和内容框架的基础上理解疑难词句,这比单纯“言”的学习效果显然要好一些,可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习惯和语境意识。
文言文课堂最理想的境界是“言文完美合一”。如何做到“言文完美合一”?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是更改如下旧观念:
(1)
(2)
(3)
(4)
二是完善教学操作
就“言”的教学可进行如下尝试:
1、实施“各个击破”策略(很适合起始年级,一课确立一至两个基础点,让学生切实掌握)
2、实施“车轮战”策略(利用多篇课文,对某些文言基础点反复强化)
3、课前裸译(抛开工具书自译,留下翻译难点,教师作普遍了解与关注)
4、开展单课译读竞赛,如翻译接龙(多人进行)、文白对译、我问你答(双人进行)等。
5、开展单课(单元、一册)梳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活动。
6、文言基础“滚雪球”与过关自把握(掌握的抛开,没掌握的进入积累本,遵循“记难不记易,记少不记多”的原则)等。
就“文”的教学可进行如下尝试:
1、提要勾玄读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2、立足整体,梳理思路与文脉;
3、品读鉴赏,探究内容与形式。
4、语境揣摩训练
5、写语感随笔与读后感等
三是走“言文合一”之路
笔者认为,文言正课教学应该是以“文”统“言”,既要解决文言基础重难点,更要探求文章精义与思想、精神价值。从整体出发,从语境出发,把握文章,探究“言”内之意,“言”外之旨。否则,就只是抓了文言的一些碎片,而把“魂”甚至“血肉”都丢了。
“言文合一”的通常做法有如下一些:
1、释题法
2、思路法
3、提纲法
4、寻旨法
5、美读法等。
所有这一些,都离不开“读”,如朗读与默读、译读、理读、品读、美读等。
“言文合一”最终要由学生的“由言及文”预读和教师引导的“由文及言”的品读来实现。
下面我们来看曹文轩老师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公开课教学:
一、课堂教学记要:
1、抽学生介绍《战国策》
2、上堂课(第一部分)文言基础检查(师问生答)
3、学习第二部分
回想第一部分大意:行刺缘由(1——2自然段)
学生说第二部分的大意:行刺准备(3——9自然段)
4、教师投影课文,标出重点词句,师生共同梳通文意(主要是教师完成),涉及到如下重难点:
如
“为+V”
函(名作状)封之
等等。
5、内容理解:
(1)作了哪些准备?
(2)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何如些安排?
荆轲:樊於期首(详)
太子:督亢地图(略)
药淬匕首(略)
武阳为副(略)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何能使樊於期献身?(让学生朗读这一节)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
(5)
樊於期:义勇刚烈,豪爽慷慨
荆轲:果敢机智、擅长辞令、老于心计,具有侠士风度
6、留练习。
二、课堂教学评点:
优点:1、努力朝“言文合一”方向努力,采用的是由“言”及“文”的方法;
不足:第二部分,较多的由教师串译、串讲,没充分把学生调动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怕教学内容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