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博南古道
(2023-08-23 12:23:33)
标签:
散文 |
在滇西的崇山峻岭中有一条曲折蜿蜒的山道,它是内地连接南亚东南亚各国的交通大动脉,曾为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过卓越贡献,它就是被称作“南方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又名“蜀身毒道”。
这首汉代诗歌《博南谣》便记述了戍卒民工开凿博南古道的情景。歌谣中的“博南山”、“兰津渡”、“澜沧江”都在故乡永平境内。它们是“博南古道”上最重要的几处关口。
博南山海拔最高达2704米,山高林密,重峦叠嶂,沿途全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
“兰津渡”在“澜沧江”上,是云南省现存最早的渡口。宽一百多米,水流湍急,两岸峭壁直立高耸。它是西南内地连接东南亚的必经之道,西岸石壁上的“西南第一桥”、“金齿咽喉”等摩崖石刻,便说明这儿地势险要。传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架桥渡河,现在江畔还有诸葛亮庙。著名的霁虹桥便由东到西横跨在澜沧江上,大瑞铁路、中缅输油管道也从高空通过。
除了描写古道的雄奇险峻外,有的古诗还描写了沿途的风物民情。
明人施武的《街子词》:“猪街才罢又龙街。蛮女牵羊入市来。背上担儿尝惯负,胭脂落尽小桃开。”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妇女背着小孩,牵着羊赶集的情景。滇西地区的集市,也叫街子。街期以12生肖来命名,逢辰、亥、戌、未日为期。如今这些集市大多不复存在,但名称却流传下来了。
清人尹艺有一首描写古驿《花桥》的诗:“秋老花将近,归鞍匹马闲。莺声争晓树,人语响空山。草榻宵堪卧,柴门夜不关。黄英莫笑客,万里带春还。”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晚秋时节经过花桥的情景。由诗中看出,来往于花桥的行人马帮很多。
永国寺是博南古道上的一个寺庙,原名“宁西禅寺”,曾是永历皇帝西逃印度的落脚点。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正月十五日,晋王李定国簇拥着永历皇帝从昆明来到 “宁西禅寺”安营扎寨。他俩在此做了几件让后人念念不忘的事:一是由李定国题写了“宁西禅寺”殿楣。二是将宁西禅寺更名为“永国寺”。取“永历帝”中的“永”字和“李定国”中的“国”字,以纪念君臣二人患难与共的情谊。三是在寺内栽下了两棵九蕊十八瓣的大理茶花。如今,寺庙、茶花犹在,但物是人非,让人不胜感慨。
此外,还有许多吟咏曲硐、杉木河、黄连铺、太平铺等与博南古道有关的诗篇。
博南古道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引人向往。
此文2023年8月23日发表于《大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