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习作】人间论语:仁与智的纠缠  戴海

(2014-06-20 09:54:22)
标签:

文化

论语

孔子

分类: 学生习作

http://s7/bmiddle/004kANZ8gy6JOGTSAvka6&690 戴海" TITLE="【学生习作】人间论语:仁与智的纠缠  戴海" />仁与智的纠缠

深圳实验学校2013级 高一(2)班 戴海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中多次提到“仁”与“智”,而这则该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仁者如山,厚重坚实不易动摇;智者如水,轻灵无形善于变通。仁与智仿佛是截然不同的。但仁与智却又同时被孔子当作君子的必要条件,《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这在《论语》中也有体现,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与智的关系是什么呢?

一、   何谓仁

作为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仁”在论语中反复出现,孔子也与许多学生探讨过什么是“仁”。《论语》原典中有这样的几则关于仁经典的探讨。

子贡问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孔子认为,如果能够“推已及人”也就做到了“仁”。相类似的还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上述两句话的中心思想是“忠恕”,而“忠恕”正是儒家仁学“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

颜渊问:“何仁”?孔子答:“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孔子所谓仁是什么?“仁”是直接从内心发出的,是不需要刻意死板学习的,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梁漱溟老先生也曾说道,“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他把“仁”规定为本能的直觉,把理智说成一种计较利害得失的态度。他认为,孔子的“‘仁’就是本能、情感、直觉”。

综上,“仁”就“爱人”,“爱人”的方式是宽恕他人,以礼要求自己。这种“仁”还是与生俱来的,何不将“仁”字拆开来看?它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人与人这间的相互亲爱。

二、   何谓智?

现今,“智”的含义为:聪明聪颖、智慧、见识。古代儒家的“智”略有不同。它是儒

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智。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知”就是“明智”,懂得明辨是非,识破奸佞。但“知”不止于此。子日:“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的“知”有所不同,它所指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孔子还曾夸奖过宁武子“知”。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有道之时,他表现得很聪明;国家无道时,他表现得很愚蠢。他的聪明,别有及得上;他的愚蠢,没有及得上啊。”宁武子的“知”是变通之智。

成中英教授则认为:智慧是人的心智认识外面的事物,能够决定自己人生方向的能力、洞见。有人不一定有很多知识,也可以从经验当中找到处世做人之道。智谋就是把你的智慧,包括你的知识、自我理解、对人性的理解,用在一个特定的目标的设计上。

由此看来,“智”在儒家学说中指“明智”,是处事上懂事理,是为人上的晓变通,如流水一般圆润无形,通达,也是一种在求知中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论语》中仁与智的关系

同为儒家重要品德与核心理念,仁与智在《论语》中体现的关系总结下来不外乎以下两种:

  1、相互对立

现在人们常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表述不同的人对事物具有不同的观点。这显然是将“仁”与“智”置于两个迵乎不同的对立面上。孔子也时常将两者看作是一种对立关系。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一动一静,一稳重一灵动。孔子认为,“仁”的外在表现并不是“智”,甚至可以说是“愚”。子日:“刚毅木纳,则近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这些言论所勾勒出仁者的形象是少言、木讷、稳重的。智者呢?智者是如水般的懂得变通、在处理不同事物中的游刃有余。智者必然是能言善辩的,可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口才好的,能巧言令色的,只会是智者,为可能是愚者。也许孔子实际是指:仁者的外表近于愚者,而外在表现上看起来聪明伶俐的人可能不是仁者。在这里,“仁”与“智”互不相融。

2、相辅相成

矛盾的是,孔子同时认为,欲成“仁”,需先“智”。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知者利仁”在孔子与樊迟的一次对话中有更清晰的体现。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问知,子日:“知人。”樊迟未达,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孔子认为,仁者关爱人,智者了解人,且“智”是以实现“仁”为最终目标的手段。孔子说:“(运用智)选拨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恶者归正(从而实现仁)。”这正是“知者利仁”。“智”就是辅助“仁”实施的重要因素,“仁”是“知”的本质。

与孔子同时而生在西方的苏格拉底及柏拉图,以“仁”即是“智”为他们的根本学说,在他们看来,仁智本是一物。斯宾诺莎说:“能知我们的精神与宇宙相通,能知我们的个体,只是一个大体之一部分,能知我们有尽,而此大体无尽,这一个‘知’即是最大的‘仁’。”叔本华也说:“个体之于其类,就像树之一叶。”布鲁诺说:“以宇宙为一体的‘知’即等于上天好生之‘仁’。”

四、结论

“仁”与“智”不是完全不同的,更不是有“仁”无“智”或有“智”无“仁”。他们之间的关系,对立是相对的,相辅是绝对的。虽然仁和智在某些方面存在对立的情况,但相对于整体,他们是相辅助相成的,有时甚至是一体的。“大智若愚”正是这样的,当人有了“大智慧”在外绝不会表现得聪明伶俐,有时甚显愚笨。

“仁”需“智”来实施。子贡日: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圣人正是用智慧将仁博施于世用“仁”来周济大众。若没有“智”,“仁”是不能实施的。因此只有做到“智且仁”才能达到“仁”真正的核心,这也是“仁”的最高境界。这样能够做到“智且仁”的已不能仅仅称其为单一的“智者”或“仁者”了,他们是圣人。

智者如水,仁者如山。山与水看似迥然不同却也相辅相成,时常相伴而依,奇山常有丽水相伴,秀水也常倒映着峻岭。仁与智,正是如此,在儒家的文化里矛盾又协和,纠缠了数千年,却更是融合得如不可分割的整体。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 “智”

2.《艺术与癫狂》仁与智

3.《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4.《论语》原典

5.《论语译注》杨伯峻版

6.《伦理学》斯宾诺莎

7.《叔本华悲观论集》

注:学生作品,难免稚嫩;借鉴引用,未免过多,如涉及到诸位名家大家作品,敬请谅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